普布喬,卓霞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人民醫院,西藏 林芝)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有效的關節重建操作,主要用于治療膝關節的畸形和彎曲,是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患者滿意程度也很高[1-2]。加速康復外科是一系列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根據事實醫學證據優化手術圍術期的情況,以減少手術應激心理和并發癥,加速手術后的康復。目前主要用于腹部手術,很少用于矯形外科[3-4]。加速康復手術通常包括手術前教育、麻醉、止痛和外科手術技術,減少壓力、疼痛和不良反應,以及手術后康復治療,包括床活動和早期腸道營養[5]。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8~11月收治的50例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探討加速康復外科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我院2019年8~11月收治的50例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并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25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最小患者年齡為60歲,最大80歲,平均(70.1±4.3)歲;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最小患者年齡為60歲,最大80歲,平均(70.2±4.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使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進行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由于長期疾病、行動力減弱和無法進行自我護理,膝蓋嚴重疾病患者負面情緒較強,導致情緒抑郁、意志力不強。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隊長的領導下,依照患者年齡、教育水平、個人特征對患者策劃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與傳統觀念相反,病人教育的重點是適應手術后的壓力,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況和適應能力,促進手術后的康復,以及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積極溝通。
(2)強調營養支持。營養支持是快速康復外科理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此概念認為外科手術是一種創傷,增加身體的消耗。改善營養攝入有助于組織修復和傷口愈合,并讓患者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和降低手術后并發癥。
表1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疼痛程度評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疼痛程度評分()
組別 膝關節活動范圍(°) 疼痛程度(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25) 73.25±14.22 100.56±6.81 7.31±1.33 2.05±0.31對照組(n=25) 73.29±14.91 90.91±6.51 7.25±1.24 5.84±0.49 t 0.010 5.122 0.165 32.682 P 0.992 0.000 0.870 0.000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3)在手術后,幫助患者擺出仰臥位,在患肢上穿彈力襪加壓包扎。在麻醉消失之前,由病人的雙手開始從遠心端擠壓到心臟的近端,以促進血液循環。在麻醉消失后,鼓勵病人主動進行踝關節的跖曲背伸,腳趾和四頭肌之間關節的隨機活動,注意患肢末梢的血液循環,在感官鍛煉和肢體腫脹中觀察有無靜脈血栓形成。
(4)術后的疼痛護理:手術完成后在患者患肢持續使用冰袋冷敷24 h。手術后持續使用靜脈鎮痛泵,叮囑患者正確使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治療心里狀態。讓患者運用看書、聊天、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從而緩解疼痛。在手術后48 h將鎮痛泵拔出,必要時可按照醫囑讓患者使用鎮痛藥緩解痛感,在用藥前,詢問患者是否有相關藥物過敏史。
(5)功能訓練:手術后第一天膝蓋伸展運動,將軟墊對足踝進行墊高處理,雙手放在膝蓋上的輕微壓力;屈膝運動,就是患者將手環抱住大腿的中間部分向上提拉,使其膝蓋彎曲;腘繩肌牽拉訓練,雙腿保持伸直狀態,雙手向著腳尖用力以使患者感覺到大腿后部的牽引感,上述練習為10 min/次。在手術后的2~3 d,選擇膝關節被動訓練(CPM),初始訓練為30°的屈膝角度,膝伸長為0°直至患者有輕微痛感,2次/d,30 min/次,然后每天增加10°。在訓練前20 min使用熱敷20 min,膝蓋要使用冰袋冰敷20 min,然后進行直腿抬升聯系10 min/h。操作完成后,手術后的4~7 d逐漸提高驅動強度,引導病人在床側的訓練,下壓患肢關節等訓練,并且可以使用行走輔助裝置。在手術后8~14 d讓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屈膝壓腿訓練,將行走距離延長等。
(6)出院指導:出院后的大部分康復培訓將繼續在家里進行,出院后為病人制定康復方案,并在出院前教授康復訓練方法。當病人行走時,速度緩慢穩定,避免激烈的鍛煉,避免突然的跳躍和運動,避免關節的挫傷。通常,下肢在睡眠期間被提升,這有助于血液的恢復。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后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疼痛感知評分,判定方法: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
醫院自己制作護理評分表格,采用4級評分法:75分以下代表不滿意,76~89分代表滿意,90~100分代表非常滿意,將兩組患者的評分進行比較。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處理,經t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差距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之后,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疼痛評分情況都比對照組患者好(P<0.05),詳見表1。
觀察組(96%)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對照組患者(80%)好(P<0.05),詳見表 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主要用于膝關節疾病的終末期治療,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疼痛和恢復關節功能[6]。但是,成功的手術必須與手術后康復培訓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治療的目標。一般來說,手術后并發癥妨礙了正常的功能恢復,從而延長了手術后恢復所需的時間,嚴重影響了關節功能的恢復[7]。手術后疼痛是手術后應激反應,影響手術后早期活動和功能形成等。有效的止痛藥改善了患者的舒適性,減少了疼痛并發癥的發生率。加速康復外科的概念是聯合使用兩種或多種止痛藥和方法來實現無痛目標[8]。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有必要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因為老年患者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昏迷或睡眠,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較大??焖倏祻褪中g的概念側重于手術后的床上鍛煉、早期功能訓練等,手術后的疼痛護理是確?;颊叩墓δ芑謴?。早期鍛煉和功能訓練有助于防止肺部感染和靜脈血栓形成,同時降低關節周圍組織的粘度并促進其恢復。
本次研究相關結果表現,在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差距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之后,使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進行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疼痛評分情況都比使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好(P<0.05);觀察組(96%)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對照組患者(80%)好(P<0.05)。
綜上所述,在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護理中使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能夠有效增大膝關節活動的范圍、降低疼痛程度,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