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加速主義,原本是一種激進的政治與社會理論,核心觀點是主張通過加速與技術相關的某種社會進程以實現巨大社會變革。這個充滿學術氣息的理論見解,正在被一批境外反華勢力重新包裝,他們盜用“加速主義”原初概念,鼓吹“如果體制問題已無可救藥,那么比起反對它或者修補它的漏洞,加速它的進程才是加速其滅亡的選擇”。這些勢力還以此為招牌,試圖通過線上和線下不同方式的大肆活動,以打擊政府公信力為目標,制造社會分裂,加劇社會矛盾,這就為我們揭露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其實,這個所謂的“加速主義”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本質上還是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那一套。“在裂縫中培養自由主義的種子”,這是肯尼迪當年對蘇聯實施的套路,而這恰恰就是今天意識形態領域所謂“加速主義”的理論來源。比如,我們知道社交媒體中的網絡審查制度,是各國加強輿論管理的通行做法,但奉行“加速”策略的境外勢力會極力通過尋找審核機制運行漏洞,使其產生誤判并錯誤封禁合理言論,導致網民對輿論環境無所適從,制造政治和社會裂隙。再比如,這些“加速”分子還會利用我們難以觸及境外社交媒體的現狀,散播有關我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謠言,試圖混淆視聽,損害我國際形象,達到孤立、遲滯我發展的目的。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境外反華勢力操縱媒體對我國的言論攻擊比以往更強烈,意識形態色彩更濃重,他們故意忽略中國對國際疫情防控與治理的貢獻,對我進行各種污名化操作,個別西方國家政府官員親自上陣、炮制話題,公開詆毀中國經濟、攻擊中國體制;一些有海外背景的微博用戶扮演成國內普通民眾,在網絡中渾水摸魚、散發真假參半的信息,制造思想領域的混亂;國內一些網絡“公知”緊隨西方媒體論調,對國內政治體制、救治模式、前線科研人員的藥物研發工作進行指責和攻擊,甚至利用黑客手段刺探研發疫苗的科學家的隱私、發動人身攻擊,在國際社會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加速主義”矛頭不僅僅針對特定國家,在西方國家內部也已經出現肆虐苗頭。一些西方國家的白人極端主義團體認為西方政府和社會已經高度衰落,瀕臨崩潰,而崩潰的根源則是移民或多元文化,于是他們開始尋求通過針對政黨、少數群體和那些被他們視為“白種叛徒”者的暴力行為,來加快當前體制的瓦解。這種針對無辜群體的暴力行徑,甚至連西方媒體也看不下去了,為其打上了“白人至上恐怖主義的最激進面孔”標簽。很明顯,從本質上說,反華勢力所謂“加速主義”策略,依然是這副偏激面孔的一個側面,說到底也是今天國際社會中個別國家奉行“孤立主義”,高唱“優先論調”的思想源頭,是“冷戰”思維的借尸還魂,不但與開放合作的世界大勢格格不入,也與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
境外敵對勢力從最初洋洋得意占據輿論制高點,到處指手畫腳,轉而大搞“加速”小動作,不斷撒謊騙人,無非是原來那套利用信息優勢,大搞單向信息輸出的招法已然失靈,不得不嘗試一種間接路線而已。很明顯,炮制出這套“加速”玩意兒,只能說明境外敵對勢力已經黔驢技窮,他們通過鉆互聯網技術和管理漏洞,制造社會對立情緒的圖謀也注定要失敗。當然,如果我們不加重視放任自流,這種下三濫手段同樣也會造成政府公信力喪失、主流意識形態遭遇認同危機、公民文化自信力弱化、國家凝聚力下降等問題。因此必須要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加以認識穩妥應對。
俄羅斯有句諺語“沒有縫隙的巖石流不出水”,其實已經非常直白地告訴了我們對于所謂“加速主義”策略的應對之道。任何再具有挑釁性的外部攻擊,如果沒有內部的吸收、發酵和策應也是很難得逞的。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另一家園。面對“加速主義”和平演變的挑戰和影響,必須把加強輿論主陣地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實,牢牢掌握意識形態斗爭主導權。必須推進網絡治理、網絡輿論引導等工作,著力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和諧網絡環境。必須不斷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切實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不斷完善網絡發展基礎要素,消除網絡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隱患。除此之外,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要創新輿論斗爭積極防御理念,前移戰略指導重心,不能跟著“加速”節奏被動應對、消極防御。在觀念上,把輿論宣傳的理念從精英、少數轉到大眾、多數上,努力把看臺變成跑道,把看臺上的觀眾變成自己的運動員和賽車手。適當改進互聯網技術管制辦法,鼓勵那些有思想、有文化、懂外語的年輕人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發聲,使他們成為國內和國際輿論戰中的生力軍。▲(作者是國防大學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