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我們見證病毒橫掃全球,油價閃崩,美股數次熔斷,全球股市暴跌。從樸素的“人民至上”到甚囂塵上的“群體免疫”;從轟轟烈烈的新基建,助企紓困政策的“供氧”“輸血”政策。這些到美聯儲放出最激進的大招,啟動無上限量化寬松政策,讓我們看到東西半球的理念沖撞。更讓人不安的是,在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將突破10億的年代,美國7大科技巨頭市值總和卻在2020年飆升3.4萬億美元;在特斯拉中國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不斷走高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一再擴容的實體清單,甚至直接斷供華為,瘋狂打壓TikTok。
誠然,在中國語境下,經濟增長已經回到了正常軌道,赤字貨幣化這樣的應激反應和偏離了重點的討論如今已經很少被提起,但那些細微之處的轉變,必將更深入影響生意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2020年3月份疫情爆發以來,美國開啟瘋狂印鈔模式。從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來看,從2020年初的4.14萬億美元,變到現在的7.33萬億美元,擴張了3.2萬億美元。從廣義貨幣M2供應量來看,從2020年初的15.3萬億美元,變成如今的19.2萬億美元,相當于這個世界上歷史以來的所有美元里,有1/5都是今年印出來的!
由此,關于通貨膨脹的焦慮,開始浮現在每個人的眉宇心間。
2020年12月3日,前美聯儲利率制定委員會副主席比爾·達德利在《彭博商業周刊》上呼吁,警惕為“平衡疫情所打破的供需關系”而產生大幅提價。第二天,圣路易斯聯儲經濟學家戴維·安道爾法托警告美國人,要“為臨時爆發的通貨膨脹做好準備”。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的“通脹動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021年下半年,通脹率將超過2%,而通常在衰退后,經濟復蘇需要三年或更長時間。最悲觀的預測認為,如果各國央行不及時采取措施,會導致10年類似于上世紀70年代那樣高居不下的通脹。
恒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發文稱,2021年1季度前后,隨著經濟復蘇的頂部區間正在到來,通脹預期抬頭,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信用政策結構性收緊,我們正在迎來廣義流動性的周期性拐點。
而國家統計局1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5%。
從數據上來看,2020年史詩級的“灌水”似乎并沒有導致通脹,物價依舊穩定,保持在合理運行區間,沒有引發普遍的嚴重通脹。
但這種理解反而過于膚淺。我們必須明白,通脹不止于物價上漲這一種形態,還有另一種形態——資產價格通貨膨脹,或存量通貨膨脹。也就是指股票土地等可以實現經濟價值增值的手段。近幾年,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寬松的貨幣政策釋放出來的大量資金流入了股市。高企的股價和地價可能吸收大量流動性,緩沖了貨幣超發對物價的沖擊。
這種通脹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全球性貨幣超發將資金源源不斷地注入股市和房市,使得資產價格大漲,進而導致社會財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甚至導致貨幣政策的誤判。撕裂的社會成了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的溫床,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治理和公平正義的問題。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明白為什么會出現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并存,窮人通縮,富人通脹的割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