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鄉融合視域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發展探究

2021-02-26 01:51:21楊智楊定玉陳亦橋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楊智 楊定玉 陳亦橋

摘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社區教育作為有效幫扶途徑之一,不但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脫貧長效機制的建立、搬遷地區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更有助于搬遷移民盡快適應新社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在搬遷后“穩得住、能致富”。國家與地方出臺的相關文件、我國歷史上的社區教育經驗以及移民自身的學習需求,為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礎、實踐基礎和動力基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兼具城鎮與農村特征,故需從城鄉融合視角制定其社區教育發展路徑:一是以“穩秩序升內涵”為宗旨,確立社區教育的發展定位與目標;二是以“廣服務融生活”為目標,構建社區教育的內容與載體;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為理念,組織與實施社區教育活動;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為指向,保障社區教育的運行與效率。總之,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應當基于城鄉融合發展理念,注重將其與產業發展和社區治理相結合。

關鍵詞:社區教育;易地扶貧搬遷;搬遷移民;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5195(2021)01-0056-10?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1.0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法治保障研究”(BMA170030)。

作者簡介:楊智,博士,教授,貴州師范學院貴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科學學院(貴州貴陽 550018)。楊定玉,博士,教授,貴州師范學院貴州民族教育研究院(貴州貴陽 550018)。陳亦橋,博士研究生,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貴州貴陽 550018)。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扶貧“先后經歷了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整村推進式扶貧、精準式扶貧五個階段”(燕連福等,2019),扶貧工作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張軍擴,2020),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是我國重要的扶貧措施,其對減貧、脫貧的貢獻較大。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當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轉入以“后續扶持”為中心的新階段,發展目標從“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陳勁松,2020)。盡管中央與地方都在努力為扶貧搬遷移民提供生產、生活、醫療、教育等一系列保障,但對于集中喪失傳統土地資本、技術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移民而言,其心理難免產生惶恐與不安(馮偉林等,2016)。因此除提供基礎設施、物資保障與就業扶持外,還需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智”力與“志”力幫扶功能,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對新環境的適應,增強其“造血”能力。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鄉融合密不可分,前者是在貧困地區落實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重要路徑,后者可視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內涵提升的指導理念。因此,從城鄉融合的視角審視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對于實現移民社區的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核心概念解析

1.城鄉融合

“城鄉融合”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充分挖掘并有機融合城市與鄉村的積極要素,實現城市與鄉村的共生、共建和共享(唐惠敏,2019),目的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華社,2019)。

“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判斷。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盡管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國家與地方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已有所緩解,但其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二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尤其體現在城鄉之間的發展水平差異上,而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通過縮小城鄉差距化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三是新型城鎮化戰略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60%(郭澤涵,2020),《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華社,2020)。新型城鎮化可視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舉措,其本質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而形成新型城鎮,因此新型城鎮化與易地扶貧搬遷具有內在的同一性。

基于對城鄉融合含義、背景的探討,筆者認為城鄉融合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在融合理念上,要充分尊重城市與鄉村的主體地位,實現城市與鄉村的協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在融合目標上,要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尋求共同增長點,實現城鄉互哺互利;在融合內容上,主要包括在基礎設施、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與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在融合方式上,主要是引帶與互補,“引帶”指融合過程中重視挖掘各自的優點,以優良引帶弱差,“互補”指融合過程中城鄉優勢互補;在融合保障上,主要是結合實際,使城鄉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共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

易地扶貧搬遷最早始于“三西”(甘肅河西、定西和寧夏西海固)區域性扶貧開發項目,該項目在1983年至1992年的十年間,“以開發型扶貧移民模式成功地實現了農村45萬人口遷移和100多萬畝新灌區開發”(張強,1994),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與自主移民“插花式”遷入新社區不同,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指貧困居民在政策推動或引導下主動、被動或半被動地集中遷入新居住地,所形成的兼具城鎮與農村特征,卻又異于城鎮與農村的城鄉融合型社區(林莉,2020)。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的城鎮特征表現在社區面貌與基礎設施上,而農村特征主要表現在文化、習俗與認知等精神層面上。

負載鄉村傳統文化習俗的村民遷入近似城鎮的新建移民社區,其對新環境的適應以及在新環境下的發展是社區建設必須考慮的問題。具體而言,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在新社區中會面臨以下“沖突”:一是人際倫理沖突。鄉村人際關系依托的是血緣倫理與親緣倫理,新社區人際關系的維持則需要依靠法律與制度。二是居住空間沖突。搬遷移民適應了空間自由、寬敞但設施設備相對簡陋的鄉村環境,而在新社區生活則需適應居住空間偏小、行動受限但布局合理的城鎮環境。三是生活來源沖突。搬遷移民原本以務農為主務工為輔,而在新社區中的生活來源則是以務工為主。四是文化習俗沖突。生產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搬遷移民所負載的鄉村傳統文化喪失存續基礎,因而需要建立新的文化以適應新的環境。可見,由于傳統人際倫理、居住空間、生活來源與文化習俗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中失去了生發土壤,這就需要依托移民自身開展社區重構,以保證他們能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事實上,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的硬件建設相對完善,因而要讓移民盡快適應新環境并創造幸福生活重在軟件建設,如心理疏導、就業創業、人際交往、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社區教育可在上述范疇中發揮重要作用。

3.社區教育

對“社區”概念的系統論述可追溯至18世紀80年代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的《社區與社會》(Community and Society)一書,費孝通先生將書中的“Community”譯為“社區”,此后“社區”一詞在我國開始被廣泛使用。依據滕尼斯的解釋,社區與社會的區別在于社區是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而社會則應被理解為一種機械的聚合與人工制品(斐迪南·滕尼斯,1999)。社區類似于相互幫扶的熟人社會,其成員聯系緊密并共同致力于社區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屬于重組的半熟人社區或陌生人社區,具有一定的“社會”特性,其初衷是建成居民間相互熟悉且相互扶持的社區共同體,進而實現物質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充盈、心理歸宿感強的目標。社區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一種重要途徑,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建設過程中承擔著智力助推、“志”力培養、心理與文化調適及重建等功能。

社區教育具有開放性、生活性、隨境性、實用性與碎片化等特征。開放性指社區教育向全體社區居民開放,具體表現為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與學習空間上的開放。生活性指社區教育服務并融于居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隨境性指社區教育既可在專門的教學環境中進行,也可以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隨機發生。實用性指社區教育以滿足居民的真實需求為導向,致力于解決居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碎片化指社區居民可利用零碎的時間學習碎片化的知識。

二、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價值

價值是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因此關于價值的探討首先需明確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是鄉村振興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踐形式,也是推動移民社區問題解決、提升移民幸福指數的動力源,還關乎終身教育理念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中的實現。在此意義上看,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終身教育與社區移民屬于價值主體,社區教育作為價值客體,其本質屬性是滿足上述價值主體的相關教育需求。下文主要從主客關系的視角討論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價值。

1.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需要社區教育

就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戰略的關系而言,脫貧攻堅戰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和基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做好與脫貧攻堅的政策銜接、機制整合工作(高強,2020)。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是落實脫貧攻堅戰略的結果,其發展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脫貧攻堅戰略向鄉村振興戰略的轉向反映出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教育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價值已得到驗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需要繼續發揮教育精準扶智的功能,在關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應當重視激發農民群體的內生發展動力(文燕銀等,2020)。社區教育作為我國重要的社會教育形式(邵曉楓等,2020),發揮其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發展的功能,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之需,也是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之需。

就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而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包括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與搬遷撤并類村莊)(新華社,2018),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可視為經搬遷撤并而形成的融合城鎮和鄉村元素的新型社區。盡管其硬件設施接近城鎮水平,但移民尚未成為真正的“城鎮居民”,因此需要通過社區教育提升其綜合素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到實處(楊智等,2018)。

2.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需要社區教育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開發式扶貧的一種類型,其初衷是拔除“窮根”以實現長效的脫貧。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居住環境差的問題,也通過就業幫扶、產業助推等形式暫時解決了移民的生活困難。但同時,移民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了承擔生活“兜底”功能的土地,這使得移民原有的農業生產技能在新社區中無法施展。如果失去政策的支持,移民極易陷入二次貧困。由于沒有土地作為最后保障,二次貧困的嚴重程度可能會超過首次貧困。為防止移民返貧,需建立長效的移民脫貧機制。就目前而言,脫貧長效機制建立的路徑主要有二:一是發展穩定的產業保就業;二是破除思想貧困障礙,提升移民自身的“造血”能力。這兩者都與社區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現代產業需要工人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移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思想貧困障礙的破除以及“造血”能力的獲得也需要教育。在此意義上,社區教育本身就屬于脫貧長效機制的構成要素,或者說社區教育本身就是脫貧長效機制的類型之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手段。

3.搬遷地區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社區教育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提出社區教育發展要“以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形成學習型社會為目標”,“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辦學網絡”(教育部,2016)。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溫穎,2018),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地區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也需要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終身教育強調宏觀層面的終身學習理念,而社區教育注重微觀層面上的終身學習實踐,因此社區教育有助于終身教育理念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中的落實。二是終身教育是從時間維度而言的,社區教育是從空間維度而言的,因此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可視為終身教育在特定時空維度上的表現形態。三是終身教育與社區教育同是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地區學習型社會構建的路徑,都致力于提升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技能,二者相互融通與支撐,難以剝離。

4.移民對新社區的適應需要社區教育

易地扶貧搬遷解決因生存條件惡劣而導致的貧困問題,然而移民進入安置社區后又面臨著對新環境的適應與自身發展上的障礙。一方面,思想上的保守與惰性可能使其不愿意接受新觀念與新事物;另一方面,發展能力上的不足也會成為其探索與創造新生活的障礙。社區教育作為“志”力與智力提升的手段,有助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更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更好地探索和創造新生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社區教育可激發移民自力更生戰勝貧困的勇氣,樹立應對困難挫折的信心,進而消除思想上的貧困。二是社區教育可使移民掌握新的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進而避免能力上的貧困。三是社區教育還能通過環境營造、文化建設等方式重構移民的生活樣態,提升移民的心理歸宿感與精神獲得感,進而消除精神與文化上的貧困。

三、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基礎

看待事物發展主要包括內發論、外鑠論與內外協同論三種觀點:內發論認為事物發展的動力源自事物自身的內在需求;外鑠論認為事物發展源自外力的推動;內外協同論認為事物發展既有內在力量的推動,也有外在力量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主要對象是成年移民,其主要社會家庭責任是“養家糊口”而非學習,加之移民群體大多存在思想貧困與技能貧困,因此能自覺主動參與學習的移民并不多見。在此意義上,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既需要外力的助推,也需要充分發揮移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事實上,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具有較好的基礎,其體現在政策、實踐與內在動力三個方面。

1.具備有力的政策基礎

社區教育的經濟社會依附性及對資源投入的要求使其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難以受到重視,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社區教育價值逐漸彰顯,也獲得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近年來,國家與地方陸續出臺的相關文件,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教育部于1998年發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教育部,1998)。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部,2010)。上述兩個文件將社區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構成要素,為發展社區教育提供了宏觀層面的政策依據。此后,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并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縣鄉村三級辦學網絡(教育部,2016)。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新華社,2017)。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作為針對移民的繼續教育,是面向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的實踐舉措,有益于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地區的國民素質,具備良好的政策基礎。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重視發揮社區教育作用,做好家庭教育,傳承良好家風家訓”(新華社,2018)。201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新華社,2019)。社區教育對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市民化”(或“準市民化”)具有積極作用。上述政策文件均為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開展社區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2.具備堅實的實踐基礎

實踐基礎指社區教育的實踐歷史與現實基礎。我國開展社區教育的歷史悠久,可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提供豐富參考。古代的庠、序、校、書院與社學,近代的平民教育實驗、民眾教育實驗、鄉村建設實驗、鄉村改進實驗與生活教育實驗都具有社區教育屬性(楊東,2012)。1949年以來的冬學、夜校與業余學校以及傳統鄉村的宗族教育、民俗教育等也屬于社區教育的范疇。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教育始于1985年天津市與上海市的廠校掛鉤模式與社會支教基金會(厲以賢,2003)。1986年上海市真如中學成立了“社會教育委員會”,繼而上海市閘北區于1989年成立了區級“社區教育委員會”,社區教育開始在全區乃至上海市陸續開展(常楠靜,2012)。但這期間的社區教育主要指青少年校外教育。社區教育被納入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范疇始于《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教育部,1998)。截至2016年,教育部已遴選設立了 249 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葉忠海,2020),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外,新中國成立以來持續為鄉村發展做出貢獻的掃盲班、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農民夜校以及2007年起實施的“農家書屋”工程也可作為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借鑒。除全國范圍內的社區教育實踐外,近年來各地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實際需求開展了各種類型的社區教育工作,涵蓋感恩教育、政策法規、親職教育、就業創業培訓等,也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3.具有深層的動力基礎

人的行為受到心理因素與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因此,個體的學習行為取決于外在學習環境與內在學習需求的共同作用(王秋生,1994)。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政策基礎和實踐基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但現實中移民的心理因素同樣會影響其參與社區教育的程度。事實上,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具有接受社區教育的內在動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受社區教育能為其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如果社區教育能夠滿足移民提升經濟收入的需要,就能激發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接受社區教育能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筆者在貴州省龍里縣某易地扶貧搬遷社區調查時發現,職校組織的電梯安裝工培訓能幫助在外從事電梯安裝工作的移民解決從業資格問題,因而此類移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很高。三是接受社區教育能滿足其精神需求。例如,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大多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存在人際交往上的不適,希望拓展自己的交際圈以消除孤獨感,社區教育可為其提供人際交往的平臺。總體而言,移民自身具有學習的內在動力,而對其內在學習動力的激發則需在學習活動與學習需求間找到契合點。

四、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發展路徑

之所以要以“城鄉融合”視角探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發展,是因為當搬遷移民從原文化場域遷入新文化場域,從傳統農業社區遷入新型城鎮化社區時,只有將移民所承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與認識方式同新社區的生產生活場景融合考量,才能真正幫助其解決在遷入新社區后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發展路徑進行設計。

1.穩秩序升內涵:社區教育定位與目標的確立宗旨

“穩秩序”是指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屬于新建社區的特點,應注重社區教育在維持社區穩定和良性運行上發揮作用。“升內涵”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既要以促進社區內涵提升為導向,也要注重提升社區教育自身內涵,以保證社區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穩秩序升內涵”應當被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定位與目標的確立宗旨。

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定位主要包括視角定位、對象定位與功能定位。視角定位即為城鄉融合,其決定著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方向,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社區教育促進移民從鄉村居民身份向兼具城鎮與鄉村特點的融合性身份轉變。二是通過社區教育促進移民承載的鄉村文化基因與城市文化元素有機融合。三是通過社區教育促使移民將鄉村生產生活習俗和城市生產生活習俗有機融合。對象定位指社區教育要以社區所有居民為教育對象,并以成人為主要教育對象。由于青少年仍處于成長期,對新事物的接受與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且處于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因此社區教育僅承擔青少年校外教育任務。功能定位指社區教育要面向移民生計重建、社區建設和社會融合等問題的解決(郭占鋒等,2020),既要服務于社區的生產與經濟發展,也要服務于社區的精神文明與內涵建設,這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需承擔的歷史使命。

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目標主要包括體系性目標與功能性目標兩類。社區教育的體系性目標指建立健全社區教育體系,使得社區教育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體系性目標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專門的社區教育組織機構。專門的社區教育組織機構既有助于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規范運行,也有助于提升其專業性。二是組建相對穩定的專兼結合、政技結合、內外結合的社區教育管理人員與教師隊伍。專兼結合指社區教育師資隊伍既包括專職教師也包括兼職教師,但以兼職教師為主。政技結合指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既需要相當比例的專業技術人員,也需要考慮一定比例的行政管理人員。內外結合是指應充分挖掘移民社區內部的潛在師資資源,并根據實際需要配備社區外的專業師資。三是結合社區實際開設常態化與臨時性相結合的課程。常態化課程是為滿足移民常規需要所開設的課程,是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基礎性課程。除此之外,還應當根據移民社區建設過程中的階段性需要開設適當的臨時性課程。四是通過社區教育活動營造積極主動的終身學習氛圍。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是營造終身學習氛圍的關鍵,應當通過社區教育活動幫助移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進而營造“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氛圍。五是建立符合移民社區特點的社區教育評價體系。面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區教育評價需綜合借鑒城市與鄉村社區教育評價經驗,形成政府引領、學校主導和社會參與的個性化社區教育評價體系。六是建立穩定的社區教育資源供給渠道。穩定的資源供給是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保障,因此要依據移民社區的實際需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社區教育資源供給渠道。

社區教育的功能性目標主要包括育人目標與社區發展目標兩類(楊智,2019)。育人目標包括“留住”移民與“發展”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留住”移民,因此需要從文化適應、心理認同與就業培訓等層面入手,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教育活動,以留住移民并為其安居樂業提供支撐。“發展”移民是將其留下后,甚至是在將其“留住”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因此,面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區教育需要以“發展”移民為導向,從職業技能水平發展、生產生活實際問題解決以及幸福生活指數提升出發,實現移民的“樂居”。社區發展目標是指社區教育應當服務于社區的整體發展目標,即通過社區教育提升移民的綜合素養以實現社區的全面發展。因此,面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區教育不但需要注重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需要重視對主人翁精神與社區責任感的培育,從而引領移民積極參與新家園建設。

2.廣服務融生活:社區教育內容與載體的建設依據

“廣服務”涉及社區教育的服務范圍,而“融生活”則涉及社區教育的服務深度,兩者有機結合有助于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內涵與效率。“廣服務”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內容與載體所針對的服務對象需要具有一定的廣度,盡可能將移民社區有待解決的問題和移民關注的領域都納入社區教育的范疇。“融生活”則是指社區教育的內容與載體要緊扣移民生產生活的現實需要,并與其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景盡可能融合。

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面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區教育可參照傳統社區教育的內容,結合移民社區自身狀況進行內容選擇。依照《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社區教育內容包括“公民素養、誠信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技術、職業技能、早期教育、運動健身、養生保健、生活休閑等”(教育部,2016)。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除參照上述領域設置教育內容外,另一方面還需要根據移民社區和移民自身的現實需要來建設以下三類內容:一是移民遷入后的適應性教育內容。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從傳統的鄉村社區遷入新建的移民社區,其必然存在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因此面向移民的社區教育需增設適應性教育內容。二是面向移民社區中老年群體的教育內容。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老年人口占比較大,其子女多常年在外務工,此類人群搬遷到新建社區后常具有強烈的“無根感”,因此應當針對老年人群開設專門的社區教育內容,以應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三是面向社區人際協作能力提升的教育內容。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從傳統的散居式鄉村遷入集居式樓房,居住空間的變化會引發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因此應為其提供面向人際協作能力提升的社區教育內容,引導移民通過有效的協作共同參與和諧社區建設。

由于社區教育需要依附于生產生活實踐活動才能達到更佳的效果,因此應當注重構建相應的社區教育載體。社區教育載體越符合受教育主體的認知特點,就越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認知方式、文化意識和生活習慣都帶有濃厚的鄉村印跡,多年的鄉村生活使他們已習慣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學習。因此,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教育的載體建設需要結合移民的學習習慣,充分融合鄉村與城市社區教育元素:一是深入研究移民的學習基礎、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同時結合社區教育內容的特征,確定社區教育載體建設的方向。二是對移民的傳統學習方式進行加工和改造,如在其熟悉的生產生活、休閑娛樂、人生儀典、故事傳說等載體中有機融入教育內容,以恰當的形式在社區教育活動中進行再現。三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創建數字化的社區教育載體,如通過抖音、微信等社會化媒體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總而言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載體建設應符合移民特征和社區建設需要,結合實際情景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創設。

3.多形式活方法:社區教育組織與實施的設計理念

“多形式”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實施要以實用為導向,結合社區自身的資源,采用多種組織形式,而不能拘泥于某種單一形式。“活方法”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實施要根據社區建設的實際需求與移民自身的學習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方法,以保證社區教育能真正滿足社區和移民發展的需求。

我國歷史上的社區教育主要有三種組織形式。一是融于生產生活實際的、自覺自主的社區教育組織形式。其優勢是居民在不知不覺的自然狀態下獲得知識與技能并解決實際問題,教育既立足于社區發展實際也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二是融于社區管理中的社區“教化”,是自上而下的社區教育組織形式。其優勢是因官方推動而易于組織,主要用于傳播主流思想理念、知識與技能,如古代的“勸課農桑”就可視為官方推行的社區“教化”形式。三是現代專門的社區教育組織形式,其優勢是采用適合居民學習特點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教育目的明確且效率更高。基于當前我國實施“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要求,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需充分吸納上述三類社區教育組織形式的優點,因地制宜發揮社區教育作用。一是重視面向移民的社區教育環境創設,通過網絡、專欄、廣播、標語、文娛活動等形式,把社區教育融于移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讓“教化”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發生。二是重視社區學習資源庫的建立,為移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社區教育既需要提供符合移民學習特點與需求的紙質圖書和線下課程,也需通過多種渠道建立網絡學習資源庫。三是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建立虛擬學習型社區,聯通各方,凝聚遠程幫扶力量,為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文燕銀等,2020)。四是重視面向移民的專業技能培養,組織并鼓勵其參與現代技能培訓,并通過實際效果吸引更多移民參加培訓。五是將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相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組織既需要采用班級授課制,發揮集體教育的成本優勢,同時也要重視個別化指導,以確保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建設首先需要解決移民的適應性問題,而適應性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生產生活環境的轉變,因此面向移民的社區教育需要充分考慮到這種轉變,把教育融于生產生活活動之中。具體而言,面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實施社區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種:一是體驗法,其實施方式是將社區教育融于當下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引導移民通過體驗來適應生活環境的轉變。二是宣講法,即通過集中宣講、媒體宣傳、專欄與標語宣傳等形式,促進移民的思維方式轉變,從而引導其接受并認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三是培訓法,即集中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幫助移民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四是典型示范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多緣于心理障礙,其實質是對未來的恐懼與擔憂。鑒于此,社區教育可通過在移民中樹立優秀典型并讓其現身說法,在有了效仿對象后,其他移民對于未來的擔憂也會相對緩解。

4.成合力升效率:社區教育運行與保障的實踐指向

“成合力升效率”指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要注重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保證社區教育的良性運行,提升社區教育效率。具體而言,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運行與保障應注重建立以下四類機制:

一是建立黨政主導、社區自主、全員參與、社會支持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黨政主導是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是在政府主導下建立的新型社區,其社區內部的沖突因素及有待協調的關系多于自然社區,這造成其開展社區教育的現實基礎較為薄弱,因此只有在黨政部門的主導和支持下才能確保社區教育的良性發展。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社區機構參與社區教育管理的自主性,確保社區教育更“接地氣”。社區教育的對象為全體社區居民,因此應注重充分調動社區中不同年齡、職業、興趣群體的積極性。此外,還需要爭取鄉村精英、企業與社會團體的廣泛支持。各方力量以社區建設與發展為著力點各盡所能、相互協調,這有助于形成合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發展(韋仁忠,2019)。

二是建立政策引領、問題導向、項目推動的社區教育運行機制。易地扶貧搬遷本就屬于政策推動的扶貧措施,政策引領可確保面向移民的社區教育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也能夠使得社區教育更具公信力。同時,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開展不僅要注重搜集移民自身發展面臨的問題,也要從整體視角發掘移民社區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從而使得社區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和移民的發展。此外,還應以社區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設計切適的教育項目,使得社區教育的目標更為明確、效果更為明顯。

三是建立政府投入、自主籌集、多方幫扶、集中使用的資源保障機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的教育需求較之自然社區更為迫切,其教育基礎又十分薄弱,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為其開展社區教育提供資源投入上的保障(李珺等,2018)。盡管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資源保障應由政府主導,但也需要包括居民在內的社區主體自主籌集資源,這有利于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并促使其更加珍惜社區教育資源。此外,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還應爭取其他外部主體的支持,同時通過對資源的集中使用和科學規劃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四是建立信息開放共享的監督機制。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在實施過程需要促進相關信息的開放和共享,讓資源投入者、社區居民等利益相關者都能及時知曉資源的使用和社區教育的實施情況,并建立起相應的監督機制。一方面,監督機制的建立有利于資源的合理使用,并激發資源投入者的持續性投入;另一方面,這也有助于社區居民詳細了解社區教育開展情況,引導其更加積極地參與社區教育;此外,這還有助于社區教育的實施者獲得相關意見和建議,以便對社區教育進行改進。

五、結語

易地扶貧搬遷通過“挪窮窩”的方式實現了居住環境上的“拔窮根”,然而要真正阻斷貧困,更重要的是實現移民搬遷后的“穩得住”和“能致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新華社,2020),社區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幫扶途徑和形式,有助于實現移民的“穩得住”和“能致富”。本文從城鄉融合的視角出發,分析了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價值和基礎,進而提出了其發展路徑。在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的過程中,應對以下三個方面予以特別關注:一是基于區域產業發展方向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進行規劃,使得社區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目標一致,進而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二是基于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舉辦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助力搬遷移民“市民化”,進而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三是系統化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社區教育,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有機融合,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的機制,確保社區教育資源的穩定供給。

參考文獻:

[1][德]斐迪南·滕尼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北京:商務印書館:54.

[2]常楠靜(2012).我國社區教育研究綜述及反思[J].昆明學院學報,34(4):126-129.

[3]陳勁松(2020).中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EB/OL].[2020-11-15].http://rmfp.people.com.cn/n1/2020/1107/c406725-31922282.html.

[4]馮偉林,李樹茁(2016).人力資本還是社會資本? ——移民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與發展,22(4):2-9.

[5]高強(2020).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統籌銜接:形勢任務與戰略轉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34(6):29-39.

[6]郭占鋒,張森,李軼星(2020).中國扶貧移民40年:軌跡、經驗與展望[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5):37-47.

[7]郭澤涵(2020).李克強:去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EB/OL].[2020-11-15].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20-05/22/content_76075730.shtml.

[8]教育部(1998).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2020-11-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7.html.

[9]教育部(20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20-11-15].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10]教育部(2016).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EB/OL].[2020-11-15].http://www.moe.gov.cn/

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729/160729_

sfcl/201607/t20160729_273300.html.

[11]李珺,賈凡(2018).社區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必要性及策略選擇[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6):64-71.

[12]厲以賢(2003).社區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20.

[13]林莉(2020).從管制到共治:國家與社會雙維度下城鄉融合型社區的演進[J].學習論壇,(5):69-77.

[14]邵曉楓,劉文怡(2020).中國學校與社區的教育共同體演進與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32(4):86-92.

[15]唐惠敏(2019).準確理解城鄉融合發展的內涵[J].安徽日報,5-21(006).

[16]王秋生(1994).成人學習者的動機、行為分析[J].上海成人教育,(5):10-11.

[17]韋仁忠(2019).保障、整合、激勵: 后移民時代三江源生態移民生活重建機制的三個維度[J].青海社會科學,(1):117-124.

[18]文燕銀,陳琳,張高飛等(2020).教育扶貧新階段:精準扶智2.0[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32(5):52-59.

[19]溫穎(2018).社區教育制度創新持續性:內涵界定、評估維度與行動框架[J].中國成人教育,(11):119-122.

[20]新華社(201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0-11-15].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1]新華社(2018).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20-1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2]新華社(2019).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EB/OL].[2020-1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05/content_5388880.htm.

[23]新華社(2020).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4]燕連福,趙建斌,王亞麗(2019).我國扶貧工作的歷程、經驗與持續推進的著力點[N].經濟日報,2019-10-16(012).

[25]楊東(2012).困境與啟示:從鄉村教育實驗看當代社區教育實驗[J].遠程教育雜志,30(3):94-100.

[26]楊智(2019).鄉村社區教育組織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09.

[27]楊智,潘軍(2018).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社區教育的價值再認及其實現理路[J].終身教育研究,29(5):49-55.

[28]葉忠海(2020).社區教育實驗工作20年:成就、特色和展望[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2(4):38-41.

[29]張軍擴(2020).中國減貧的成功之道何在[EB/OL].[2020-12-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1230/c40531

-31983551.html.

[30]張強(1994).“三西”開發型移民初探[J].西北人口,(3):46-49.

收稿日期 2020-12-07責任編輯 譚明杰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Relocation Immi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YANG Zhi, YANG Dingyu, CHEN Yiqiao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providing follow-up assistance for relocation immi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as an effective support measur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elocation area, but also helpful for the relocation migrants to adapt to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the new community as soon as possible. Relevant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state and local authoriti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learning needs of immigrants respectively provide a powerful policy basis, a solid practical basis and a deep dynamic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of the relocation immi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at the communities have,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irstly, the orientation and targe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 “stabilizing order and enhancing connotation”. Secondly, the content and carrier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goal of “providing wide service and immersing in life”. Thirdly,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ulti-forms and flexible approach”. Fourthly, the operation and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be guaranteed with the direction of “forming resultant force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a wor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relocation immi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mmunity, industry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Re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Immigr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99人体免费视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美a在线看| 色综合五月婷婷|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黄色成人|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三级色| 国产偷倩视频| a级高清毛片|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激情亚洲天堂|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久久黄色一级片| 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58av国产精品|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91九色最新地址| 中文字幕va|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久久国产香蕉|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深爱婷婷激情网| 免费看a毛片| 色婷婷成人|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日韩a级毛片|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亚洲午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