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順
(通遼市醫院,內蒙古 通遼)
膝關節內翻畸形臨床又稱為“O 型腿”,一般是當機體兩下肢自然伸直或是站立式時,兩側的足內踝能夠相互接觸但雙膝不能夠靠攏的畸形疾病[1]。經臨床研究,膝內翻形成的基礎一般為缺鈣因素和遺傳因素,還會受走姿、站姿以及坐姿的影響,例如走路外八字腳、長期穿高跟鞋、跪坐、蹲馬步等,都會予以膝關節向外的力量,從而影響膝關節外側副韌帶發生松弛[2]。本文將結合臨床對膝關節內翻畸形的患者予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并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詳情見于下文。
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于我院就診的進行膝關節內翻畸形治療的患者50 例,予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對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與分析。其中男性32 例,女性18例,年齡為60~80 歲,平均(70.64±9.17)歲。患者均經由臨床檢查診斷確診,且均為初次接受治療、單側發病的患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對參與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予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對患者予以常規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取患者膝關節正中做切口,由患者的髕旁內側入路,切開關節囊,清理關節腔內的滑膜等,再依據患者的不同畸形狀況進行截骨,脛骨近端骨缺損應用自體骨移植修復,另外對患者內側脛骨平臺周圍軟組織的松解,以達到軟組織平衡,并使得脛骨托安置在正確位置,防止假體向內側移位,當假體試模安裝完成后還可做最后的平衡調整,最后應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安置引流管,逐步關閉創口縫合,加壓包扎。術后予以患者抗生素積極預防感染,并對患者的術區以及引流情況嚴密監護。
觀察患者臨床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以及疼痛評分,膝關節功能評分的分值為100 分,評分越高,功能效果越好,膝關節疼痛評分的分值為10 分,評分越低,疼痛程度越輕;對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內翻角度、屈曲程度度分別進行觀察。
將數據納入SPSS 17.0 軟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P<0.05 表示差異顯著。
患者經由術后12 個月隨訪觀察,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及膝關節疼痛評分效果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與治療前對比,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患者的內翻角度以及屈曲程度與治療前相比具有明顯改善(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對比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表1 對比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膝關節內翻畸形一般是由于膝關節的外側副韌帶發生松弛,從而導致內側副韌帶偏大的力量導致小腿脛骨向內側旋轉而形成[3]。一般來說,機體的膝關節內側以及外側副韌帶都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壓力都會平均分布于關節面,但發生膝關節內翻畸形時,機體的大部分重量就會集中于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在過度的壓力以及摩擦力影響下,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臺塌陷,還會激發骨性關節炎,患者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屈曲攣縮以及半脫位表現等,并隨著年紀的增長,關節痛日益加重,影響正常的行走[4]。
臨床對患者的治療一般以矯正為主,矯正方式多有手術、正O 儀器、夾板、綁腿、鍛煉以及矯正鞋墊等。非手術方式一般是通過松弛膝關節副韌帶,從而幫助膝關節內外側的穩定逐漸恢復的方式,但往往見效慢,需要長期堅持,否則難以達到治療效果[5]。手術方式則是對于骨性畸形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方式,通過手術截骨結合固定矯形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機體力線以及外觀[6]。
依據本研究,對患者予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結合對患者的觀察下常規麻醉,在患者膝關節做切口,切開關節囊,清理其中的滑膜,根據關節不同的破壞情況進行截骨與軟組織平衡處理,能夠對關節內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矯正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術后常規攝X 線膝關節正、側位片觀察假體情況,患者還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預后恢復效果通常較好[7]。另外對于膝關節內翻畸形非常嚴重的患者予以一期新截骨以及固定矯形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導致神經、血管緊張以及牽拉等,因此在進行手術時還可以集合外固定架輔助治療,較為緩慢的糾正畸形,避免出現血管、神經等并發癥[8]。
結合本次實驗研究,臨床對患者予以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正常的肢體力線及外觀,幫助膝關節恢復正常功能,還能夠顯著改善膝關節疼痛的癥狀,起到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對患者的預后恢復也具有積極意義,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在對膝關節內翻畸形的患者進行治療時予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以及疼痛程度,對于患者內翻畸形的恢復也具有積極意義,起到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