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格爾木市人民醫院,青海 格爾木)
肝衰竭是急危重癥之一,其中一種類型就是慢加急性。多數肝衰竭的病因在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黃疸、腹水為主要癥狀,合并存在排毒排泄紊亂,臨床病情復雜多變、進展快速、并發癥多、死亡率高[1]。臨床上目前還尚未形成肝衰竭統一治療方案,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現就我院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歸納,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臨床治療資料作為本組研究對象,入選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為慢加急性肝衰竭。排除合并精神病、全身嚴重性疾病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進行平均分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1;年齡26~77 歲,平均(54.8±0.2)歲;早期12 例、中期10 例、晚期8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2;年齡33~72 歲,平均(55.1±0.5)歲;早期10 例、中期11 例、晚期9 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常規西醫治療,復方甘草酸苷片3 片/次,3 次/d,口服;前列地爾2 mL+10 mL 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根據ALB、PTA 水平選用人血白蛋白、血漿。積極預防并發癥,讓患者臥床休息、保證營養,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改善腸道微生態。
觀察組則在上述西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醫辨證治療:①氣虛淤黃癥者主證為尿黃、舌質暗紅、身目具黃、面色晦暗、納呆、脈弦、乏力、苔白,臨床治療中輔助使用益氣解毒化瘀方,發揮益氣解毒、溫陽化瘀的作用,方用:虎杖15 g、白術30 g、炙黃芪30 g、雞內金20 g、太子參15 g、制附子10 g、丹參30 g、茜草30 g、茵陳30 g、豨薟草30 g,水煎服,早晚服用。②濕熱淤黃癥者主證為胃脘痞滿、身目具黃、舌苔黃膩、尿黃不利、舌下脈絡粗、瘙癢,應用涼血解毒化瘀方,方用:赤芍60 g、丹參30 g、豨薟草30 g、茜草30 g、茵陳30 g、白花蛇舌草20 g、梔子10 g,水煎服,早晚服用。③隨證加減方,對惡心嘔吐明顯者增加陳皮和姜半夏,對口干者加用郁金、川楝子,對失眠者增加酸棗仁和合歡花,對腹脹者增加萊菔子和沉香,對腹瀉者增加炒薏苡仁和茯苓,對食欲不佳者增加雞內金,對五心煩熱者增加女貞子和旱蓮草,對痰濕重、舌苔膩者增加陳皮和砂仁,對皮膚瘙癢者增加牡丹皮。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 周。
觀察兩組治療有效率、肝功能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斷: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凝血酶原活動度高于60%,肝功能正常,中醫癥候積分下降95% 以上為治愈;臨床癥狀緩解、肝功能基本正常、凝血酶原活動度提高50%以上,中醫癥候積分下降70%以上為顯效;臨床癥狀還轉,凝血酶原活動度上升25%,肝功能好轉,中醫癥候積分下降30%以上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測定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包括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B(白蛋白)、TBIL(總膽紅素)、PTA(凝血酶原活動度);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電解質紊亂、肝性腦病、敗血癥、胸水、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6.67%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50.00%,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觀察組治療后ALT(47.5±1.6)U/L、TBIL(147.9±12.6)μ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ALB(34.5±1.6)g/L、PTA(60.5±1.6)%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16.67%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s,n(%)]

表2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s,n(%)]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危重、進展極快、并發癥率極高,臨床上尚未有特效治療方案[2]。慢加急性肝衰竭西醫治療中以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等為主,雖然其起效快,但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生理功能損傷[3]。多年臨床實踐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能提高療效、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損傷[4]。中醫學上沒有肝衰竭概念,但其與中醫學上黃疸相當[5]。中醫又將黃疸分為急黃、黃疽、瘟黃、厥證等類型,將其病理歸為濕、熱、毒、火、淤等,中醫治療推薦多管齊下的治療方案,傾向于從整體出發全面調節,這種治療理論與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復雜性、多邊形相符[6]。我院針對不同證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應用涼血解毒方、益氣解毒化瘀方治療,并隨證加減,其中茵陳、赤芍等具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的功效,丹參能有助于活血化瘀,豨薟草可調節凝血、緩解炎癥,虎杖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白術能溫陽健脾,雞內金能健胃消食、改善胃腸動力,制附子則可以溫陽固表[7]。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肝功能、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慢加急性肝衰竭臨床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優于單純西醫治療,能積極調整肝功能,一方面能提高療效,另一方面能減少藥物性不良反應,且隨證加減治療方更具有針對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