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次里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人民醫院 藏醫科,云南 迪慶)
腦血管病屬于我國人民殘疾與病死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嚴重損害老年群體的生活安全,發病率不斷的增加。相關文獻報道:我國每年都有大概150~200 萬的患者新發中風,目前中國的腦血管病患者多達700 萬人,其中包括大概80%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也就是中風后遺癥[1],給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家庭帶來了十分嚴重的負擔。所以,積極有效的治療對改善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十分重要。積極治療可以緩解患者中風后遺癥的不良影響,從而幫助身體早日恢復。絕大部分西藥的不良影響嚴重,尤其是對胃腸、肝、腎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不適合在恢復期長時間的服用[2]。因為青藏地區的海拔較高,自然環境惡劣,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相對不健康,習慣進食高蛋白高脂肪類的食物,造成心血管發病率較大,所以,藏藥對這種類型的疾病的治療形式與藥物種類十分多樣,通過數千年來的發展,藏藥在針對患者中風及后遺癥的治療可以發揮顯著的作用。
抽取收治的38 例腦中風后遺癥病人進行探討,包括男22 例,女16 例;年齡44~73 歲,平均56 歲;患病周期15 d 至3 個月,平均1 個月;所有患者中患有缺血性中風的有20 例,這其中,伴有高血壓的有4 例,糖尿病5 例,冠心病5 例,動脈硬化6 例;所有患者中患有出血性中風的有18 例,這其中,伴有高血壓的有8 例,動脈硬化的有8 例,患有冠心病的有1 例,糖尿病的有1 例。患有右下肢癱瘓的有4 例,患有右上肢癱瘓的有3 例。左下肢癱瘓1 例。患者中患有右半身偏癱的有21 例,患有左半身偏癱的有17 例,大小便失禁12例,喪失語言能力的有15 例,頭暈頭痛10 例,口眼歪斜的患者22 例,肢體麻木患者11 例。所有患者通過頭部CT 檢查,同時滿足有關腦中風疾病的診斷要求,平均分成兩組,通過對比所有病人的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等基本信息,差異不大(P>0.05),具有臨床對比性。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治療,實驗組選擇藏藥為主進行治療,選擇君藥為“七十味珍珠丸”,每天晚上按時口服1 丸,選擇的臣藥為:每天中午服用“二十味沉香丸”4 丸;每天下午5 時口服“如意珍寶丸”4 丸。患者屬于缺血性中風的需要每天早晨口服“二十五味珍珠丸”1 丸加藥。患者屬于出血性中風的需要每天早上服用“二十五味珊瑚丸”1 丸加藥;患者伴有高血壓的,血壓>180/120 mmHg 時,需要服用西藥進行降壓,患者伴有糖尿病的,血糖>8.0 mmol/L 時需要同時服用降糖類藥物。在患者用藥的過程中,每位病人皆采取針刺進行治療。1 個月為1 個療程,共進行3 個療程,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外治[3]即為陳酥油或者其他特制藥物混合加熱,再采取恰當的手法進行按摩推拿等,具體功效作用是調理“龍查”,同時除濕祛風,解毒消腫,疏通腠理,進而取得調理白脈的功效。并且對于不同病人,可以通過藏藥浴療法,放血療法等。除此以外,飲食必須禁忌酸腐、生冷、辛辣、寒涼、粘膩等食物[4]。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情緒調整,維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心情樂觀。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運動,禁忌過度的運動和勞累,注意保暖。相關文獻將龍病分成脈癱、血癱兩型[5]。外治:艾灸腦胡戶穴、鹵會、鹵門、第七頸椎等,用六良藥、藏紅花、麝香與新鮮酥油混合后在全身進行涂抹,使用藏藥浴進行治療,需要加強保暖,堅持患肢的康復訓練。上述論述,僅是講解查龍病的簡單治療計劃,臨床治療中通過“補龍養血、降龍溶瘀、順龍行血”的治療理念,按照病人的情況、病程、年齡與并發癥等全面分析,選擇藥物治療。以上內容為簡單的介紹藏醫藥治療的臨床經驗。

表1 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痊愈:血壓穩定,患者的癱瘓肢體基本恢復理想,肌力大于4 級,有較好的語言能力,頭痛及頭暈消失,大小便失禁情況恢復,可以完全自理日常生活[6];顯效:血壓情況恢復穩定,患者的癱瘓肢體具有明顯的恢復,肌力超過3 級,明顯地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頭暈頭痛情況得到了明顯緩解,大小便失禁情況得到明顯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有效:血壓情況有所恢復,癱瘓肢體的情況有所恢復,能夠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頭暈頭痛情況有所恢復,大小便失禁情況有所恢復,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有所恢復;無效:血壓情況未發生恢復,仍然具有失語的情況,癱瘓肢體及肌力未發生任何改變,頭暈頭痛無改善,無減輕,大小便失禁情況未發生改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看。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以(±s)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采取藏藥治療后臨床效果遠遠強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如表1 所示。
中風,藏醫理論上按照主要的疾病癥狀稱作“查龍”,一般來說在臨床治療當中藏醫認為“龍血兩虧”是中風的造成因素,也就是脈癱。出血型中風的造成因素是“龍血兩盛”,也就是血癱。藏醫理論中包括:“白脈”和“黑脈”,神經系統是白脈,血管系統是黑脈,和中風存在直接關系。在藏醫《四部醫典》提到,龍屬于導致任何病癥的根本原因,屬于人體白脈和黑脈開展正常生理活動過程中;血虛會造成龍虧,進而會誘發脈癱,臟腑受損,龍血運行受堵,血脈瘀滯,從而導致中風。文中使用的君藥:“七十味珍珠丸”由亞瑪瑙、藏紅花、珍珠等70 余種藏藥而組成,能夠發揮出安神、活絡的作用,調和了龍血;臣藥中①“二十味沉香丸”由馬錢子、肉豆蔻、沉香、河子等20 種藏藥組成,可以發揮安神鎮靜、調和龍血等作用[7];②如意珍寶丸,包括沉香、甘草、珍珠母等20 種藏藥,可以醒腦開竅、清熱、舒筋活絡等作用。缺血性中風加用的“二十五味珍珠丸”由珍珠、革莓、沉香等25 種藏藥組成,可以發揮安神活血、調血補龍的作用;出血性中風加用的“二十五味珊瑚丸”由紅珊瑚、羊腦石、藏草蒲等25 種藏藥組成,可以發揮通絡、開竅、止痛、降龍溶瘀的作用[8]。經過合用以上藥物,起到了“調和龍血、開竅醒腦、補龍養血、降龍溶瘀、順龍行血、疏經活絡、活血通脈”的作用,對神經功能恢復發揮較好的臨床效果,同時沒有產生顯著的毒副癥狀。藏藥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效果理想,對內地病人的療效更加明顯。近幾年,伴隨科學技術的逐漸提高與發展,病理、生化、放射等現代學科有了快速發展,對于中風的病因、發病機理與病理特征已經具備一定的認識,但迄今為止,對于中風的治療還缺少有效、根治的藥物與治療方法,藏醫多秀療法在治療中風方面可以發揮良好的優勢及特色。主要是因為腦供血障礙導致的局部腦組織血性壞死與軟化所致的局部腦血管閉塞。在藏醫理論中,此病屬“隆”的范圍,相當于中醫的“氣”或“風”。“隆”屬于組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之一,其功能主要是促進動血液運行,“隆”的平衡異常時進而會導致腦梗塞等疾病。對于中風后遺癥的病變機制,現代醫學和傳統藏醫存在有不同的觀點和理論,現代醫學的解釋更全面系統,藏醫學對中風后遺癥療效理想,二者在理論分析以及臨床治療各有特點[9]。該報告結果顯示,通過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實驗組遠遠強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由此可見,充分證實了對于中風后遺癥病人采取藏藥治療,可以有效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率,恢復患者肢體的各項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適合臨床的大力推廣與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