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包秀珠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護理信息化是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對護理工作進行信息化處理和應用的統稱[1]。護理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不斷改善和保持高水平的護理質量,采取有效質量控制措施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2]。而傳統的護理質控管理模式由于受諸多等因素的影響,不能適應大量變化的護理管理信息需求。為此,2014 年1 月我院護理部與軟件工程師合作,共同開發了護理信息系統,將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理念轉化為智能的護理質量控制系統,現報告如下。
該系統由瀏覽器(如IE)電腦客戶端和移動EDA(或PDA) 客戶端2 大部分組成。根據護理的特點,可以在不同的終端上完成不同的工作。目前全院護理質量控制均使用此系統。
根據《江蘇省三級甲等醫院復核評審標準》,將我院護理質控項目及79 項護理質量控制標準導入到護理信息系統中,系統自動轉換為各種質控標準表格,檢查者將檢查情況即時錄入,錄入內容分別自動生成為持續改進表格及各種表單。
為保證新系統開發順利,根據開發計劃試運行階段采取以點帶面的原則,采用隨機的方法從全院42 個科室選擇了20 個科室為試點組,另外22 個科室為常規組,通過6 個月的試運行兩組進行對照,驗證其可行性。
人員對象為全院科室的護士長、科護士長及護理部主任、質控組長及干事,參與者共56 人,年齡36~52 歲,平均(44.27±3.13)歲,對試運行情況進行評價。
試點組(20 個科室)質控時采用護理信息系統進行全面質控追蹤、分析、統計。常規組(22 個科室)采用傳統方法進行質控、用人工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兩組均遵循“院級-科級-病區護理質控組”三級質控管理體系。采用閉環管理,達到護理質量進行持續改進的目的。
3.1.1 定期質控
護理部、大科或病區的定期質量檢查、行政查房、夜查房、滿意度測評等檢查情況即時錄入,軟件進行評分。經過PDCA 方法循環和再循環,逐步解決和減少護理質量中的問題。整個過程連接緊密,一旦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關質控程序,即無法進入系統操作,具有時效性。
3.1.2 不定期質控
每月不定時進行1 次全院護理質量大檢查,質控組通過護理管理系統,根據檢查結果對數據進行準確的匯總。護理部、科護士長隨時可通過電腦客戶端系統,掌握科室護理質控情況,有針對性的再次進行重點或全面的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及隱患及時指出,督促并協助科室整改。
3.1.3 護理不良事件上報
護理不良事件或隱患主動上報也是護理質控的重要內容,借助護理信息管理平臺,按照護理安全事件的發生類別,所有護士均可上報工作中的護理安全隱患和事件,使事件的上報更具及時性、可控性。
3.1.4 統計分析功能
護理信息系統有完整的分析軟件,自動運用管理工具對質控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準確地進行了質量檢查、扣分、績效考核排名、PDCA 成效、安全事件統計等匯總分析,以圖表等形式直觀、及時、有效的反映護理質控情況。
3.2.1 質控過程
質控時使用固定的質控表格進行質控檢查,將存在問題反饋給被查科室,然后科室針對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這些過程均手工書寫。滿意度測評使用測評表格進行測評,常常字跡不清晰,難以辨認,容易遺失,統計過程繁瑣、結果不準確,出現誤差進行返工,浪費人力物力。
3.2.2 護理不良事件上報
采用傳統紙質上報,整個上報時限常常受責任人主觀因素影響,易出現延遲性、回顧性上報現象,缺乏客觀性。
在6 個月護理信息系統試運行階段,將試點組與常規組通過護理質量監控平均所花時間、統計工作平均所花時間;護理質量監控合格率、不良事件上報及時率、護理管理者滿意率等指標進行比較,評價其效果。
將獲得的數據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點組在護理質控及質控統計時平均所花的時間均少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試點組在護理質量監控合格率、不良事件上報及時率、護理管理者滿意率均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質控所花的時間比較(±s,h)

表1 兩組護理質控所花的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護理質控相關率的比較[n(%)]
①傳統的護理質量管理方法的弊端是護理部、科護士長、病區三級質控檢查表格相對固定,對于存在問題的護理質量項目和科室的追蹤改進耗費人力和時間,執行持續改進困難[3-6]。②整個質控過程中以手工操作為主,較難保證準確性、客觀性及真實性,在進行匯總、統計、分析時均由手工完成,難免在書寫、計算時會出現誤差,往往重新返工,其過程耗時耗力,工作效率低。③護理不良事件的性質界定和分析均手工書寫,紙質上報,易出現分級分類不規范、分析不準確。
①將護理質控標準分別錄入到護理質量管理系統中,建立完善的護理質量標準信息庫。通過這種信息共享的方式,使護理質控達到自覺、自律的目的。②充分體現醫院三級質控的要求,由于信息系統的快速反饋,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能通過PC 電腦客戶端隨時查看檢查存在的問題、整改進程。③護理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有自動匯總、統計功能,對質控結果以病區、質控項目分別進行統計,提高了護理質控結果統計、分析效率,節約了護理人力資源。同時大大提高護理質量監控的準確性、時效性。④該系統為護理不良事件的上報建立一個高效、暢通、無障礙的不良事件管理系統,以發現安全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進行預見性管理,對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7]。
①借助護理信息平臺,跟蹤質量情況,實施質量控制,進行質量評價,將傳統的終末質量評價反饋后的質量控制轉化為對過程實時跟蹤的質量控制,是持續質量改進的有效方法[8]。②護理信息管理系統將分散的、靜態的信息全面化、動態化、標準化,保證了護理質量[9]。③護理不良事件通過系統及時上報、分析,可使不良事件或隱患有效集中,快速共享,及時起到警示作用。④系統快速、準確的統計功能,消除了人為誤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⑤實現了護理質量管理由傳統經驗型模式向數字化、科學化、現代化管理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