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梅,衣巴達提·艾沙,王燕飛,李娜,李莉
(哈密市中心醫院,新疆 哈密)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快,呼吸系統疾病的患病率明顯上升,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呼吸衰竭[1-2]。機械通氣是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患者較好的治療方法。但因為長期機械通氣,機體處于制動狀態,容易導致各種并發癥,影響患者的身體恢復,同時也會導致對呼吸機的過度依賴,使呼吸機難以及時停止,甚至造成生命危險[3-4]。根據相關研究,ICU 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康復活動可以減少機械通氣時間和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5]。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ICU 病房的呼吸衰竭的患者,對早期康復活動對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 院2018 年11 月 至2019 年11 月收治 的60 例ICU 病房的呼吸衰竭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并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觀察組中,男性13 例,女性17 例,年齡最小為30 歲,最大為76 歲,平均(50.3±3.5)歲,患者的病程3 個月至5 年,平均為(2.3±1.5)年。對照組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最小為28 歲,最大為75 歲,平均(45.5±3.7)歲,患者的病程3 個月至5 年,平均為(2.3±1.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超過8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合并肝、腎功能有重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使用早期康復干預,針對患者的具體身體情況制定相關的康復方案和活動計劃,具體內容如下。
(1)引導患者擺出正確的康復姿勢(坐姿和半臥位為宜),對肺部擴張有好處。對于患有昏迷癥狀的患者,頭部必須傾斜一側,以防止分泌物阻塞氣管。對于患有呼吸障礙的患者,必須指導患者掌握深呼吸方法,調整患者呼吸方式。緩解呼吸和短暫呼吸的癥狀,鼓勵病人積極咳嗽,沿支氣管用手掌擊打胸腔,必要時使用機械通氣,及時排出分泌物和痰液,確保呼吸道的流動性。
(2)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病情,可以鼓勵患者進行適當和適度的鍛煉,提高心跳和耐力,引導其上肢鍛煉,例如使用體操棒或者提適當的重物進行肩部活動。并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和耐鍛煉性,提高其身體機能。鼓勵病人盡快離開床,每天鍛煉2~3 次,抬起腿,站著5 min,手握自行車走10 min,直到他們能夠單獨行走。鍛煉可以增加中樞神經系統的激勵,從而導致身體的生理變化,增加鍛煉后的最大氧氣量,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幫助病人學習和掌握各種相關的功能培訓技術,提高病人的意識和自主性。
(3)呼吸道衰竭的治療需要很長時間。病人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例如慢性呼吸、昏睡、焦慮甚至對休息和睡眠的影響。護理人員必須理解病人,從病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盡可能滿足病人的相關需要。評估患者的心理動態,耐心地、輕松地與患者溝通,以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避免心理疾病和行為異常。
(1)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比較。判定依據:①顯效:患者紫紺、昏睡、呼吸困難、抽搐、喘息等呼吸衰竭的相關癥狀改善80%以上,無精神障礙癥狀。②有效:患者紫紺、昏睡、呼吸困難、抽搐、喘息等呼吸衰竭的相關癥狀改善55%~79% 以上,精神障礙癥狀明顯改善或基本消失。③無效:患者紫紺、昏睡、呼吸困難、抽搐、喘息等呼吸衰竭的相關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精神障礙癥狀無改善甚至趨于嚴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統計兩組患者的康復的各項指標(ICU 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總住院時間)。
(3)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
觀察組(96.67%)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80.00%)高,P<0.05,詳見表1。
觀察組的各項指標都比對照組情況好(P<0.05),詳見表2。
在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觀察組的肺功能各項指標明顯比對照組情況好(P<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各項康復指標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各項康復指標對比(±s,d)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呼吸道衰竭患者往往需要根據肺泡與機械通氣之間的壓力差提供正壓力呼吸支持,這是治療呼吸道衰竭的傳統方法[6]。然而,對于使用機械通氣的患者,ICU 經常使用鎮痛劑和鎮靜措施來保持患者的“睡眠狀態”,以減少氧氣消耗和基本代謝。患有ICU 呼吸系統衰竭的病人一般都要服用鎮靜劑和制動方法,特別是那些機械供給的方法,這些方法往往造成身體上的壓力,限制病人的身體活動?;謴突颊咂鞴俚纳砉δ?,避免患者死亡,并保持患者血液動力學的穩定性[7]。典型的體康復方法僅僅是加速下部靜脈的回流速度,從而在深靜脈中形成血栓,但不能解決患者的其他問題[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96.67%)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80.00%)高,P<0.05,觀察組的各項指標都比對照組情況好(P<0.05)在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觀察組的肺功能各項指標明顯比對照組情況好(P<0.05)。
綜上所述,對重癥監護室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早期康復活動干預能夠有效減少ICU 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總住院時間,同時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治療有效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