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人民醫院,云南 硯山)
血液透析是通過代替患者腎臟功能進行血液的循環,該方式隨著時間的推進,其效果會越來越差,同時患者會產生多種并發癥[1]。營養不良是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終末期患者普遍精神狀況不佳,加上營養不良情況的出現,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患者會受到病癥以及身體的雙重影響,惡化患者的精神狀況[2]。由此護理干預在對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營養護理作為新的臨床護理理念,對患者的營養改善具有重要意義[3]。為探求營養護理的整體效果,現通過選取88 例需進行血液透析的終末腎病患者進行研究有以下報告。
選取我院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的88 例需進行血液透析的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表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7 人,女性17 人,年齡35~70 歲,平均(54.31±6.88)歲。觀察組男性22 人,女性22 人,年齡35~66 歲,平均(57.18±7.23)歲。對比兩組人群各項一般資料,其性別、年齡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含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精神狀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措施,改善患者心理狀況;生命體征護理: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觀察,出現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告知相關醫師采取治療措施;生理護理:根據患者的治療需求,滿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生理需求[4]。
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加營養護理的方式進行干預,包含:①蛋白質攝取:控制于1.2~1.4 g/(kg/d),同時選用質量高的優質蛋白食物進行補充,如雞蛋和肉類食物。②控制熱量的攝入:患者的熱量攝入量需要控制于138~146 kJ/(kg/d)[5]。同時保證熱量攝入的來源主要為脂肪和糖,糖攝入量需控制于5~6 g(kg/d),脂肪為1.3~1.7 g/(kg/d)[6]。③維生素以及身體各微量元素補充,多進食蔬菜以及水果等高營養食物,同時保證身體的營養均衡[7]。以上營養護理內容需根據患者目前所存在的營養缺失問題進行針對補充。為保證患者的精神健康,可在進行營養護理的同時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解答患者的各項疑問,保證護理過程能夠正常推進。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的各項營養指標改善情況,包含體重、白蛋白、肌酐、血紅蛋白的含量。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采用SF-36 進行評分,包含精力、社會職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的評分,分值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越好[8]。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各項營養指標改善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各項營養指標改善情況(±s)

續表1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s,分)

續表2
作為終末期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血液透析對該類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9]。血液透析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較多,主要為以下幾點:①飲食的限制,蛋白質攝入量過少;②重視肌酐水平,擔心血糖和血脂的升高導致糖和脂肪攝入不足;③飲食結構不合理,蛋白和脂肪等攝入量不規范。為改善以上問題,需要護理人員重視對患者的營養護理內容。
本文通過選取88 例需進行血液透析的終末腎病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接受營養護理后,各項營養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在接受營養護理后,其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采用營養護理的優勢,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評分。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增加營養護理干預,能夠為患者的營養狀況提供顯著的改善效果。同時患者能夠在更快適應社會活動,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