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依拉·吐魯洪
(新疆克州人民醫院 新生兒科,新疆 克州)
早產兒指的是出生前胎齡不足37 周前的嬰兒,是特殊的新生兒群體。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造成產婦出現早產的現象,誕下早產兒[1]。而早產兒本身的誕生時間的提前,其發育時間不足,而導致其降生時還有許多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其自身體溫調節功能也較較正常新生兒更差,適應外界的能力不足[2]。且對于早產兒而言,大多身長體重都無法達到一個正常新生兒的標準,身形偏瘦小,各神經系統也未完善發育,機體免疫力也偏弱,因而在出生后若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早產兒進行護理,早產兒容易發生一些不良事件,如更易出現感染的情況[3]。因而臨床在開展早產兒的護理工作時,應當將早產兒作為護理的重點,為早產兒提供更加全面、多方位的護理,給予其更好的護理[4]。為了尋求效果更好的護理措施,本研究就早產兒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早產兒進行分析,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25 例,女11 例,男14 例,年齡28~37 周,平均(32.57±3.86)周;對照組25例,女10 例,男15 例,年齡28~37 周,平均(32.62±3.85)歲。患兒納入標準為:①胎齡<37 周的新生兒;②早產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①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者;②存在先天性心臟病者。兩組早產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較小(P>0.05),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早產兒常規早產護理方式,包括監測護理以及喂養護理等。
觀察組早產兒則應用優質護理服務,具體護理方式如下:①加強對護理人員培訓。對于早產兒的護理一定要十分細致、耐心,同時也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因此科室應當定期開展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主要包括護理操作技能的培訓以及常見的新生兒疾病知識等,以促進護理人員綜合業務水平的提升,能及時應對臨床的突發狀況。護理人員應當嚴格根據無菌操作原則開展護理工作。②為早產兒提供良好的環境。應當調節室內的溫度為24~26 ℃,維持濕度為55%~65%。室內溫度過高易造成早產兒發生呼吸不暢的情況,而溫度過低則易導致早產兒的皮膚黏膜干燥,容易導致呼吸功能受到影響,堵塞支氣管,增加早產兒的感染情況。在護理的過程中,應當保持安靜,盡量避免噪音的產生。在為早產兒進行護理時,應當采用“鳥巢式”的護理方式,應根據早產兒的體形,為早產兒制作最適合的鳥巢,模擬出近子宮環境,為早產兒提供舒適的環境,給予早產兒子宮內的安全感。③對早產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監測。定時記錄早產兒的大小便情況,對早產兒的臍帶狀況進行檢測,若發現存在滲血或異味出現,則應當將臍帶夾及時進行更換。④皮膚護理。新生兒的皮膚較為薄弱、細嫩,容易出現破潰的情況,若皮膚破潰容易導致感染的出現,因此臨床應當密切觀察早產兒的皮膚情況。若存在呼吸困難的早產兒給予其呼吸機,則應當每日檢查其呼吸機管路是否發生脫落,每日檢查早產兒的口腔皮膚黏膜是否出現破損。若為早產兒進行穿刺檢測,則應當檢測新生兒的穿刺部位皮膚的情況。若皮膚出現的破潰形象,則應當先給予早產兒喜遼妥軟膏,擦拭到潰破處進行治療,及時將早產兒潮濕的衣物更換、及時更換尿布,且更換尿布后應當將早產兒的臀部用熱毛巾擦拭干凈。觀察早產兒的破潰皮膚情況,若一段時間后仍未長出新皮,則應當給予早產兒人工皮。在早產兒的情況好轉后,每日為早產兒進行沐浴1 次。在沐浴過程中,應當注意動作輕柔,不可使勁擦拭,應當輕輕擦拭早產兒的皮膚,注意水溫的控制,避免發生燙傷。⑤飲食護理。在喂養早產兒時,應當采取少食多餐的喂養方式,避免一次性喂養過多,嗆入器官。在為早產兒喂奶后,護理人員應輕輕拍打其背部,若在喂奶過程中出現了早產兒嗆咳的情況,應當立即停止喂養。盡量選擇母乳喂養方式,母乳能提供給早產兒所需的營養,使早產兒的機體抵抗細菌的能力加強,避免發生病毒侵襲的情況。
對比兩組早產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早產兒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臨床情況。
兩組對比數據用SPSS 18.0 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早產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觀察組早產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觀察組早產兒的臨床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對比兩組早產兒的護理滿意度[n(%)]

表2 對比兩組早產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n(%)]
表3 對比兩組早產兒的臨床情況(±s)

表3 對比兩組早產兒的臨床情況(±s)
早產兒的體形偏小,頭圍通常不會超過33 cm,其體質量大多都低于2500 g[5]。早產兒的胎齡較短,在母體中的發育時間不足,而導致其出生時,許多臟器功能還未完全發育,其體溫調節功能也尚未發育正常,因而在早產兒出生后,極易發生呼吸暫停、皮膚青紫、貧血、嗜睡、體溫異常等情況[6]。過去臨床上在治療早產兒上,治療費用高,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給家庭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以及經濟負擔。而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不斷上增[7]。臨床上,護理措施的實施是影響早產兒恢復的關鍵,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醫院的護理質量要求也不斷上增,因此,選擇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對于早產兒的恢復,以及預后效果的提升十分重要。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早產兒的預后效果,促進早產兒的發育及生存質量的提升[8]。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新興的護理模式,該種護理模式是以患者中心的一種護理模式。將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于早產兒的護理中,能為早產兒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在實施優質護理的過程中,是根據早產兒的情況,為其提供具有個性化的護理措施,通過應用多方面的護理策略,為早產兒提供更加熟悉的環境,以促進早產兒的體質量的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早產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早產兒的每日進奶量比對照組多,觀察組早產兒的每日睡眠時間比對照組常,觀察組的體重恢復正常水平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能有效促進早產兒的恢復,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