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佳 牟洪波 李 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笔∥冒舜稳珪赋觯邶埥∫獔远ú灰曝瀼匦掳l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振興發展新路。為此,經濟發展方式要著力推進十個轉變:
第一,向新發展格局轉變。近幾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內需拉動型經濟,順差相對GDP之比已降至公認的3%以內的均衡水平,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數年超過100%。經濟發展戰略重點的轉移是立足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礎和強大底氣,而且經過幾十年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和考驗,我們已經具備用深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辦法防范和化解風險,增強經濟的抗沖擊力。中國能在較短時間逐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急劇下行的巨大壓力,實現經濟正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說明某些領域經濟質量有了提升。這一轉變給我們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契機。我們實施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由外貿出口導向型向擴大內需型轉變,不僅可以規避外向型經濟的市場風險和貿易戰的負面影響,而且能在國內大循環中克服“依賴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攻克產品質量難關,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黑龍江省要搶抓機遇融入國內大循環,創造條件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激發消費新潛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強筋壯骨”“舒筋活絡”,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提高融入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我們要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為高質量發展創造空間、爭取時間。
第二,向質量管理型轉變。預計到2025年,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將取得新突破,優勢產業集群壯大,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提質擴容,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以堅持服務發展、惠及民生、引領未來為目標導向,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水利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升能源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打造集約高效、經濟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對照“十四五”時期規劃要求,黑龍江省經濟發展還存在著整體速度不快、質量和效益不高、投入大產出少、精深加工能力不強、財政收入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著力在做好“三篇大文章”上狠下功夫,深度開發“原字號”、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找準理清存在的問題,用韌勁破解難題,真抓實干,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龍江版”。只有做好“三篇大文章”,才能走出一條質量高、效益好、結構優、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全面振興新路子。細節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管理上下功夫,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由單一管理向全面質量管理轉變。健全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全過程的監控體系,把質量管理落實到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員工頭上,健全責任人激勵與約束機制、考評機制、獎懲機制,以質量論英雄。
第三,向新發展理念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币酝苿痈哔|量發展為主題,就是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有14億多人口的內需市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 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孕育著大量消費升級需求,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逐漸成為主流,對于產品質量安全和通過創新供給激活的需求顯著上升,內需潛力不斷被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進行社會生產,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狀,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在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經濟不斷破解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取得重大突破,邁出高質量發展堅實步伐。實踐充分證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共享發展成果作為根本目的,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使全體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向高科技型轉變。過去,我國傳統的勞動力資本型企業在資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利潤較低。當前,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移,各要素組合和成本結構發生變化,我國傳統產業的比較成本優勢也隨之改變,優勢逐漸減弱。在這個背景下,需重新定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方向。一是要增加企業的綜合實力。通過加大投資、資產重組等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戰略防御能力;二是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在勞動力密集的低成本上應用高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三是加大市場的開發力度。在國外競爭者進入前搶占較大份額的國內市場,并填補市場空隙,搶占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2020 年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900家,同比增長50%以上。累計新培育銷售收入或估值超5 億的創新型領軍企業57家。雖然科技企業數量和質量有所提高,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高,許多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想改變落后狀態,在加強科技研發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抓住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領域和方向,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力爭實施一批具有較大牽動能力的高新技術攻關項目。按照“攻克技術、培育產品、引導產業、加快發展”的思路,瞄準航空航天、綠色食品、高端裝備、石油化工、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突破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促進新動能培育發展、舊動能轉型升級。
第五,向高端產業鏈轉變。要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強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打造先進制造業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我國在產業體系建設、產業集群特色化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已取得成效,產業體系遵循制造業、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產業規律,具有較強產業關聯性、前瞻性和引領性。在傳統產業轉型方面,鋼鐵、石化等傳統產能在產品創新、設備升級、及時改造、流程改進、節能減排等方面進一步提質增效。黑龍江省的糧食加工、食品加工、煤炭化工、石化工業、醫藥工業、機電工業等行業產業鏈轉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把資源產業做大做強做精,通過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動能,為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發展替代產業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增強替代產業發展后勁,由傳統資源型產業向新興科技型和替代產業發展。
第六,向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边@個攻關期最主要的方向就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著力點就是增強實體經濟的實力和后勁,最迫切的手段就是加快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需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供給質量,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們在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導的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要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升級擴大高質量供給。要立足黑龍江省農牧業、綠色食品、裝備制造、能源化工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按照生態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的發展方向,加快豐富產品和完善服務,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農業方面,著力進行農作物新品種研發推廣、擴大大豆和雜糧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畜牧養殖和畜產品深加工。工業方面,著力開發綠色食品、智能機器人、新型能源、節能環保、現代農機、石墨烯新材料等既有本省獨特優勢、又有廣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服務業方面,著力發展旅游、養老、金融、文化教育、體育健身、醫療保健、交通物流、網絡數據、信息通信等行業。積極完善市場體系,著力打造龍江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銷售網絡,繼續鼓勵在省外開設龍江特產專賣。鼓勵龍江建筑企業開拓俄羅斯等國外市場。
第七,向實體經濟轉變。如今,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工業大國在實體經濟發展上還存在“大而不強”的矛盾。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金融業應該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中國邁向經濟強國的進程中,傳統產業仍然是重要的物質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要求我們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同培育新興產業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懊搶嵪蛱摗辈焕诮洕椒€健康發展。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根基。一方面實體經濟應充分發揮新業態、新模式的融合滲透和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互聯網+”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高端現代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把新業態新模式培養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動發展服務經濟,規避互聯網的沖擊。要啟動實施重點服務行業培育計劃,不斷鞏固提升黑龍江省在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旅游休閑、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積極引進總部型企業,鼓勵優勢民營企業和行業骨干企業實施總部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新興金融等服務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第八,向創新型轉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將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塑造振興發展新優勢。堅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發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進程。發展新經濟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長期有效路徑。要根據經濟發展新趨勢,結合黑龍江實際,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智能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新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以新經濟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推動形成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發展的“雙引擎”。
第九,向大中小型化并重轉變。大企業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主導力量。一方面,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使之緊緊跟上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深化拓展、總結提升,著力鍛長板、補弱項、強自身,提升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態勢,在穩就業、增活力、保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從黑龍江省情況看,國有經濟比重大,而民營經濟體量小、底子薄、實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而保就業、保市場主體必須加快民營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以此繁榮市場經濟,擴大就業渠道;政府要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為之排憂解難,主動上前服務,把優惠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不斷加大要素資源的市場化改革力度,切實有效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打破壟斷,推動要素資源市場化定價,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使廣大市場主體真正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第十,向重視人才發揮人才作用轉變。
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善于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獎勵人才。不斷加大人才經費投入力度,建立與人才發展相適應的投入機制;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盡快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加大人才表彰力度,完善人才激勵方式;提高人才待遇,積極落地人才政策;以科技創新和項目孵化為方向,積極整合技術、信息、法律、金融、人力、物流、知識產權保護等配套服務資源,搭建要素齊全、服務功能完備的創新創業平臺;重點鼓勵科技人員進入企業兼職,鼓勵大學生進入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崇尚人才、崇尚技能、崇尚“大工匠”的氛圍,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來黑龍江創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