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渝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清晰擘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全面規劃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踐進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南。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黨中央再次重申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展戰略。
回顧篳路藍縷的百年發展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同時也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高度概括了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作用,他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革命戰爭年代,文化對于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性集中彰顯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戰勝不了敵人的。”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道路。從黨的十七大報告著重闡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制定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我們更是逐步擯棄了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狹隘認識,將文化建設提升為社會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伴隨著物質技術基礎的日漸雄厚,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面推進了文化建設,使之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助推力量。
文化強國發展戰略的確立與實施,首先得益于其中內蘊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所謂文化,并非簡單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更是對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命運共同體中所形成的共性生存方式的概括。一方面,文化意味著傳統,不僅表現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而且包括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作為傳統積淀的文化,其價值卻并非猶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而是表現為歷史對于現實的影響與作用。正因為如此,在現實的人類社會政治活動中,“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事實上,任何文化形態都展現著不同于以往的時空特征,都具有自身獨特的人文稟賦,因而生成了與眾不同的實踐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類文化的革故鼎新標志著人類掌控自身命運能力的不斷提高,誠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戰略也深刻浸潤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底蘊,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當代圭臬。漢代經典《毛詩序》曾以“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總結了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運用“以文化人、以德服人”的思路闡釋社會生活方式變革的實踐。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理念中,“文化”即是以文教化之意,注重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和睦融洽,旨在以共同的價值取向構建精神生活的共同體。在對外交往的活動中,古代先賢則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力圖借助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實現“協和萬邦”的“天下大同”理想境界,充分彰顯了文化治國的政治邏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文化實際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準則,其中包含了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共識與遵循,從而形成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共同準則。曾幾何時,“文化大革命”使我國文化建設遭遇重大挫折。改革開放后,一度甚囂塵上的“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潮,也曾造成了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歪曲誤解。顯然,通過深入扎實的文化發展戰略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不僅是撥亂反正、糾正種種實踐偏頗之必須,而且是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重塑社會主義生活方式之必然。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應對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更需要雄厚的文化軟實力。黨中央重申“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正是審時度勢的重要戰略部署。毋庸置疑,在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也愈加艱巨。秉承內外兼修、文化強國的宗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必將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亂局頻仍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已經積淀成為民族向心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和執著向往也將凝聚為人民群眾的現實奮斗目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黨中央的指引下,中國人民正滿懷信心步入旨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建設文化強國,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發展方向,其中邏輯地蘊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旨歸。中國人民早已擺脫了被奴役受壓迫的命運,擁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憑借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國人民積淀了更為深厚的發展底蘊,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目標。然而,建設文化強國更是著眼于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實踐舉措,對于當代中國實現強國訴求具有重要助推作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路徑,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具體化為旨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文化建設,其中深刻的理論意蘊已經凝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活動的基本圭臬。
第一,文化建設的實踐旨歸在于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遵循鄧小平同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物質生產旨在奠定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而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化建設則重在形成全體人民的行動共識。鐘靈毓秀的文化底蘊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基礎,從而孕育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為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創造了前提。
第二,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直接來源于現實的社會生活,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作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性生活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第三,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顯然,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勢必達成的實際工作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中,文化建設凸顯為始終不渝的基本任務。
第四,文化建設的現實目標在于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黨中央明確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定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不僅揭示了文化建設的實踐旨歸,而且強調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從而彰顯了深邃的文化強國意蘊。事實上,文化軟實力并不“軟”,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重建。唯有如此,文化才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明確引領和強大動力。
中國共產黨不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而且也充滿了文化自信,將“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確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則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事實上,任何文化形態都必然經歷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進而實現文化自強的發展進程。透視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就能梳理出同樣的實踐邏輯。
文化自覺旨在把握文化發展的準確定位,從而實現對于文化責任的主體擔當。率先覺悟的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以倡導“走俄國人的路”為起點,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之路。正是在這一進程中,作為文化主體的中國人民煥發出團結奮斗的內在精神力量,創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化自覺不僅助力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而且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實踐。隨著社會主義逐步變為現實,中國人民深刻認識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增強了文化自信。今天,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我們不僅要反對文化霸凌主義,堅持文化的多樣性,而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基因充滿自信,從而構建更為強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態。顯然,正是基于充分的文化自信,黨中央制定了文化強國發展戰略。也正是遵循著自覺、自信、自強的發展邏輯,中華民族必將走向文化強國的輝煌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