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深刻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是對我們黨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的堅持和繼承,是對當今社會實踐的凝練和升華,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必須準確把握社會治理規律特點,從黨建引領、人民至上、機制帶動、創新驅動等方面聚焦蓄力,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的核心作用發揮得好,治理效能就好,反之,則治理效能欠佳。
一是黨建“領治”。科學把握社會治理規律特點,強化頂層設計、高位推動,始終發揮黨委政治領導、利益協調、服務凝聚、資源整合、價值導向作用,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嚴格落實社會治理責任管理體系和綜治領導責任制,將社會治理指標納入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機制,不斷完善綜治工作、綜合執法、便民服務等社會治理平臺功能,運用發現問題、流轉交辦、研判預警等機制,推動基層治理資源共享、協調運轉。樹立黨建紅色服務品牌,匯聚黨員力量,使黨建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各方面和全過程,促使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越來越實,呈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最大特色。
二是政府“善治”。秉持責任理念,大力整合各類社會治理資源,細化職責任務、落實管理區域和人員,打造全科網格化管理,實現矛盾糾紛隨時報、隱患問題隨時拍、社會治安按時巡,促進治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轉變自上而下單向度的治理方式,積極拓寬政民溝通渠道,建立網絡問政平臺,充分聽取民意、集中民智,推進政府、市場、社會良性運行和協同均衡,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三是多元“共治”。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強化居民自治增效和民主協商增效,促使各種治理產生聚合效應。要以社區為平臺,完善服務功能,厘清居委會職責,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建立“一門式”“一站式”受理平臺,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區治理新亮點。要以社會組織為依托,構建服務體系,在市、縣(區)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創投中心和孵化基地,通過孵化基地建設,培育本土化的社會組織,提高其服務水平和能力,大力發展民生性、公益性社會組織,優先發展慈善類、經濟類社會組織。要以社工為主體,開展項目化服務,圍繞老年人、特困群眾等重點群體,發揮社工專業優勢,設計優化服務項目,探索形成服務發展機制,以專業化、職業化的能力素養,及時回應社區居民需求及特殊群體需要,著力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發揮共治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各民族謀幸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立足于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目標,在為民服務中見廣度、求深度、增溫度。
一是集中精力做好民生工作。本著“簡政、放權、提速、增效、便民、利企”原則,加快完善各類公共服務體系,認真落實“十四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特別是要為群眾提供優質、均衡的教育、醫療等資源,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圍繞與百姓、企業息息相關的戶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網絡安全等方面,制定實施相關措施,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程序、減時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力提高辦事效率。深入推進平安龍江、法治龍江建設,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行動,織密公共安全網。
二是“一網通辦”優化社會服務。強化數據統籌,打破信息資源共享壁壘,構建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更好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科學決策。充分利用網絡綜合服務平臺,優化智慧化服務,增加服務事項類別及數量,優先建立服務民生、保障服務的醫療、就業、社保、教育、統計等政務數據的公共信息服務門戶,加強線上線下融合,使服務事項全覆蓋。
三是“剛柔并濟”彰顯治理成效。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現代治理結構體系,深化“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新模式,建立共駐共建互動參與機制,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注重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統籌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探索建立村居、社區心理咨詢室,發揮心理咨詢師和志愿服務隊等人員作用,推進社會化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服務,在日常活動中體現人文關懷,使社會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民眾。針對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化解工作,建立專業法律服務群,充分吸納法律專家、律師、人民調解員、公證員和法律志愿者等人員,幫助解疑釋惑、消解怨氣、消除隱患。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指出:“基層既是產生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的‘源頭’,也是協調利益關系和疏導社會矛盾的‘茬口’。”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打造矛盾多元調解機制,做到小矛盾在基層調解,大難題有平臺支撐,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實現矛盾不上交。
一是“全市域”織密防線。深挖新時代“楓橋經驗”精髓,推廣大慶市人民調解“4543”模式,聚焦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穩定、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完善“市級-縣區-鄉鎮-村居”四級調解網絡,實現矛盾層層防控、就地化解。建立統一的矛盾糾紛信息庫,強化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數據匯聚,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考評體系,采取第三方評估的方式,督導落實多元化解工作責任。
二是“多層次”聯動聯調。統籌黨政組織、政法機關、行政部門、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等資源力量,實現矛盾糾紛聯調聯動。推進訪調一體化建設,對初信初訪案件,人民調解先行介入調解,對重大、群體性信訪案件,統籌法律服務資源,組建調解工作專班,合力攻堅。延伸拓展人民調解職能,組建涉及醫療、交通事故、保險、物業、校園和土地資源等內容的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推進實體化運轉,做到調有專人、詢有權威、解有實招。
三是“長效化”定紛止爭。不斷完善基層矛盾化解、信訪聯席會議、信訪考核等機制,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信訪問題。各職能部門要主動作為,聚焦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和信訪案件,綜合運用法律咨詢、釋法析理、引導訴訟、組織聽證、法律援助、證據保全公證、發放救助金等手段,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行“律師駐所”機制,引入律師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參與糾紛調處和信訪案件化解,建立民警以案釋法、律師參與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制度,讓群眾更加相信法律、依靠法律,形成平安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大數據時代,整個社會對科學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依托于大數據的“云治理”已成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模式。
一是“云端”精準供給。樹立科技支撐工作理念,以科技創新驅動治理效能,聚焦提升“打、防、管、控、服”的能力水平,充分發揮大數據的資源優勢,夯實智能防控科技根基。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為業務部門提供基礎數據共享。通過信息資源服務平臺,以接口模式提供平臺間數據交換應用。通過請求服務方式,提供省部級和外地市數據資源共享。通過視頻圖像聯網共享平臺和治安卡口平臺,提供跨地區、跨部門的視頻圖像資源共享。通過信息比對預警系統,及時推送預警信息,實現共享方式多元化。
二是“數據腳印”精準防控。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和工作流程創新,提高運用大數據輔助決策能力。提高運用現代科技強化治安防控能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式“天網”,以實現視頻資源的按需索取,多種數據共融交互、隨需而用、有痕可查、自動預警。
三是“信息制導”精準打擊。聚焦信息分散、整合不夠、流轉繁瑣等瓶頸問題,積極構建社會治安資源匯聚融合機制、每日會商機制、重大案件同步上案機制等,將社會治理的平臺資源、系統資源和數據資源等全部匯聚。要通過職能重組、流程再造,將數據流同步匯總,形成社會治安防控全流程智慧警務,將原本張開的“手”,握緊成“拳”,使社會治安打擊更有力、防控更嚴密、管理更人性、服務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