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為
中共黑龍江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提出,黑龍江省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省建設步伐,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黑龍江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平原,省內現有的2.39 億畝耕地均為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的黑土地。耕地是資源環境承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其所屬的田野生態系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占據突出地位。因此,田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它直接關系到黑龍江省生態文明格局的深層次發展。
田,種植農作物的土地。田野,農業生產活動的環境對象,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賴以生存、傳承文明的基本載體,屬于人與自然往復性交互的對象和資源,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生態節點”,為人類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和能量。田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直接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推進田野生態文明建設,應全面構建田野生態文明理念,規范生產行為,優化能量交互方式,實現田野生態的良性循環,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了“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理念。報告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田野生態文明強調對生命共同體要素之一耕地的敬畏,強調現代科技發展成果和傳統農業哲學的有機結合。建設田野生態文明就要建立“節”與“護”的底線思維,形成“養”與“用”的辯證統一思想,保持耕地資源的內生活力,發揮科技對于農業的外生動力,創建人與田野生態良性互動的農業發展規制和生態文明范式,以期達到“行術有節、休養有序、干預有道、使用有度”的境界。
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推行,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了耕地的產出率。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改革,實現了經濟效益維度上的經營“確權”,卻缺失了生態文明維度上的養護“立責”,沒有把耕地經營與養護的“權責關系”落實到政策上。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這種過度追求產出的行為導致了土壤功能的衰退。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4 年我國耕地退化面積已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因為長期的掠奪式經營,南方耕地土壤出現酸化現象,東北黑土層變薄,華北平原土壤的耕層變淺,西北地區的耕地出現鹽漬化及沙化問題。全國耕地的生產性能下降,中低產田占70%以上,耕地土壤點位污染物超標率達到19.4%。
在農業生產中,多個單項產能縮減因素相互疊加,會使農業生產陷入“不對稱產出”的困境。事實證明,當具有自然屬性的農業生產持續處于“高投入高產出”狀態,在達到峰值后,產出效益提高幅度會越來越小。如果高投入不能無限地滿足人類高產出的期待,農業生產就會陷入“不對稱產出陷阱”。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人類要想破解“不對稱產出陷阱”,必須建立“節”與“護”的底線思維,涵養耕地資源的生態質量、內生活力,從而提高產出潛能。2016 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因此,作為農業生產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人們在與自然直接交互的過程中,要堅持耕地資源保護優先原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自覺樹立節約和養護的責任意識,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耕地資源,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土壤生態環境,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和有機生活方式。
農業種植的基本生態環境是田野,耕地在田野生態系統中既具有自然特性,又具有經濟特性,其雙重特性決定了價值的寶貴,也決定了田野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田野生態文明理念應貫穿于農業生產整個過程,選良種、施良法。在生產環境上人們要培良田、給良水、育良態。培育良田要在土壤培肥地力、動態觀測與保護等措施上提出要求;對良水的維護要注重種植業生產用水無害化處理的檢測和評估;對良態的營造則要求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堅持生態向好的價值取向。要實現生態向好,人類必須深刻認識田野生態價值與環境效應的和諧統一,做到休養有序、使用有度。
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日益增長,由1999 年的42%提高到2020年末的首次超過60%。雖然該數據與發達國家70%~85%的數據相比還有差距,但在科技的引領下,農業穩步發展,不僅解決了基數巨大的中國人口的溫飽問題,還促進了國民營養健康水平的日益改善。農民收入的增加促進了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村勞動力資源開始向其他產業轉移,從整體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內涵式發展在農業產業上的體現是資源存量、環境質量和科技含量的有機統一。農業生產的特點是人類行為干預下的能量截獲與物質合成。生產者文化素養的提升是農業生產整體水平提高的前提,科技的進步是生產發展的關鍵。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化水平,首先要普遍提升生產者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改變向自然索取的“唯我”“唯利”的思維模式,以“德合自然”的發展理念,提升生產者對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發展辯證關系的認知。
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看,提高農業產出的期望為“機”,農業生產行為和手段為“術”。期望和手段應統一到順應規律的“道”上,否則“機”越高,“術”越偏。泛術不節,行為有傷,傷入自然,累及生態。在自然環境中,人類主觀意愿強加于大自然的印記隨處可見。失天之度,雖滿必涸。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和物性之宜,順勢借力,行術有節,通過人與耕地的合理交互、現代科技手段與自然規律的有益結合,譜寫農業生產的田野歡歌。
人類生存離不開能量轉換和物質代謝,而人類獲取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農業生產。耕地是人類通過作物完成能量獲取和物質合成的基本環境,是構建田野生態文明的基本要素。人與耕地和諧共生是構建田野生態文明的重要特征。理想的田野生態文明理念可概括為滿足當代、裨益后人。耕地資源的使用既要滿足當代人的時代生存,又要考慮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這也是田野生態文明代際倫理的基本原則。
時代是時間概念,含有特定的物質化印記。受物質因素影響,代際群體的生存狀態存在較大差異。物質條件的盈缺往往關系到精神訴求的高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反映了物質條件與精神訴求的關系。由于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當代人所獲得的物質滿足感是建設田野生態文明的良好時代前提。在當下,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先要滿足當代人生存需要,還要考慮子孫后代生存和發展需要,不能只顧及當代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后代人的福祉。作為耕地資源的使用者和傳承者,當代人有義務為后代人管理好耕地資源,加強田野生態建設,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為子孫后代的繁衍生息做好物質資源的積累和精神文明的積淀。
代際公平是指當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耕地資源、滿足自身利益、謀求生存與發展上的權利均等。只有當代人為后代人生存和發展留下必需的耕地資源與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代際公平體現的是各時代人類在獲取自然資源機會中的平等思想。人類作為大自然的守護者,依靠智慧和理性支配著自己的行為,參與著自然資源的分配。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人類,組成了人類發展的統一體。每一代人對后代人的發展都負有責任,對后代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因此,在耕地使用上,當代人要“自己為自己立法”,樹立田野生態文明的代際倫理觀念,做到保持耕地資源總量的平衡,使耕地環境不惡化、耕地質量不衰減。
當代人要擔負起對耕地資源的角色責任,兼顧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物質需求。首先,當代人要自覺抵制透支時代紅利和福祉的誘惑,樹立正確的福祉觀,主動促使耕地資源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與所處時代相協調。其次,當代人要合理開發和利用耕地資源,遵循“尚中觀”,既不過度開發,也不閑置荒廢,力求恰到好處;同時,還要遵循“寰道觀”,保持“養”與“用”的良好能量循環,力求相得益彰。
中共黑龍江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強調,全面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保護黑土耕地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措施,被列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重點工程。在生產實踐中,黑龍江省迫切需要建立和推行“理念樹立—制度制約—生態治理—科技創新”的多維保護體系,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的頂層設計,實施規范的生產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資源監測機制,加大土壤修復的技術創新力度,樹立全面的田野生態文明理念,全面加強對黑土地的保護。
未來,田野生態文明建設將不斷推動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讓綠色生態實現代際循環,傳承綿延、惠及長遠,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