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勝德 翟 濤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生產托管服務起步早、發展快,實踐中探索并形成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典型與經驗,創造了獨特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蘭西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提供了示范引領。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在維持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和產品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擁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自愿將農業生產部分或全部環節外包給相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而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水平的農業經營方式。
(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首先破解的是“誰來種地”的問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最核心的改變,就是農戶在不放棄經營權的前提下,放棄農業生產的過程和具體環節,即農業生產過程由農戶承擔轉變為由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承擔。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不僅有效解決了市場經濟背景下小農戶家庭經營的諸多局限,而且將農戶演化為農業生產的經營者、組織者、協調者,依托經營權,從社會資源配置的高度,選擇和委托效率更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為農業生產過程的實施主體,進而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有效解決了“誰來經營農業”“誰來種地”等重大問題。
(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有效破解“怎么種地”的問題。具體而言,從農業生產規模化的角度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不依賴土地流轉,通過托管服務主體承接服務的規模化,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從農業生產專業化的角度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專業的組織機構從事規范化的服務,不僅可以克服農民素質局限對農業生產影響,而且可以分享分工帶來的效率提高;從農業生產組織化的角度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更有利于協同農業生產內部與外部相關主體的關系;從集約化的角度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更有利于整合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實現農業的集約經營。
(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的是參與主體的共贏。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農戶和托管服務主體自主選擇的結果。自愿基礎上的雙向選擇既是約束機制,也是共同的利益實現機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共贏體現在:農戶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增加了農業經營性收入,同時實現了勞動力的解放;農業托管服務主體通過服務,將潛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轉變為規模化的現實市場,實現了收入增加。其中,托管服務主體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滿意程度,而農民的滿意程度直接影響著其發展的規模與方向。
(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組織形式具有多樣性。首先,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供給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主體主要包括農業服務專業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涉農企業等。不同服務主體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共同促進著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發展。其次,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內容具有選擇性。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依據服務內容差異可以分為“菜單式服務”和“保姆式服務”兩種。“菜單式服務”是服務供給主體僅向農戶提供農業生產部分環節服務的模式;“保姆式服務”是服務供給主體向農戶提供農業生產全過程服務的模式。二者相較,以“保姆式服務”為代表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具有更大的價值拓展空間。
(五)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推行的制度成本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作為農業經營方式的“制度創新”,其制度變遷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關利益主體博弈過程中利益不一致導致的制度變遷的摩擦費用,二是創新制度的相對穩定性。就第一點而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相關利益主體主要包括農戶、托管服務主體、政府等。由于他們均是不同層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受益者,所以,制度變遷的摩擦費用較低;就第二點創新制度的穩定性而言,由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建立在“四個不變”——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和產品收益權等均不變的基礎上,改變的只是“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而這處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從屬地位,是農業生產經營分工與專業化演化的結果。因此,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推行具有制度變遷成本低的優勢。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之所以呈現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蘊含著我國農業發展特定階段的必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有效解決或緩解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矛盾與沖突。
(一)有效解決或緩解了城市化與農村“空心化”的矛盾與沖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和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改善,城市化率不斷提高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同時,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以及農民市民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據估算,若我國的城市化率由現在的58%左右提升到75%左右,至少還需要轉移2.5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因而,城市化可能加劇農村的“空心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可有效解決和緩解城市化與農村空心化的矛盾與沖突,既保留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對農業的經營權和對農產品的收益權,又實現了農業人口轉移和市民化。
(二)有效解決或緩解了農業勞動力素質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論上農業現代化首先是農民的高素質化。然而從現實看,農業勞動力素質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通過對現有農業勞動力的替代,農業生產過程由更專業、更高效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承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與沖突。
(三)有效解決或緩解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土地流轉的矛盾與沖突。土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在土地資源剛性約束的條件下,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土地流轉。由于現實中農民流出土地的意愿較弱,限制了農業規模經營的程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模經營的程度與土地流轉無關,而是取決于托管服務主體承接服務的規模,即通過規模化的托管服務實現了農業的規模經營。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的規模經營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經營主體必須先向農戶支付流轉費用,負擔重、壓力大。其次,土地流轉過程中受多重因素影響。比如,土地流轉期限不穩定,給經營主體的長期經營可能帶來風險。最后,土地規模經營過程中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均由經營主體承擔,風險相對集中。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可有效解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土地流轉的矛盾與沖突。
(四)有效解決或緩解了耕地的分散化、碎片化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的矛盾與沖突。土地承包初期,村集體在分配耕地時采用的是好壞搭配、肥瘦搭配、遠近搭配的方式,這雖然兼顧了公平,但是也造成了農戶耕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耕地格局與現代大型農業機械作業方式和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方式嚴重不相適。同時,由于土地承包關系30年不變乃至長期不變,耕地的分散化、細碎化已經成為制約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發展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對托管耕地的統一配置、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可有效解決該矛盾與沖突。
(五)有效解決或緩解了農民增收與農業生產經營的矛盾與沖突。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說是由農業勞動生產率決定的。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受農業經營規模、資本、技術、管理、勞動力素質等多因素制約,短時間內通過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收入達到或超過城鎮居民收入有相當的難度。因此,依托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讓農民從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令其提高非農收入,并使其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實踐表明,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對探索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托管服務主體作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主導,與農戶比較,具有較強的生產運營能力、內部管理能力、外部資源整合能力和較高的規模經濟效益、市場談判地位,進而帶來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從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實踐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可以使農戶的生產成本節約10%~15%,產量增加10%~15%,同時托管服務主體可獲得30~50元/畝托管收益。
(二)有利于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的規模化、標準化經營,更有助于農業生產引入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科技、現代管理和優秀的農業人才,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且維持農戶家庭經營、不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三)有利于激活農村存量生產要素。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一方面激活了潛在的托管服務主體,解決了他們“無事干”“吃不飽”的困境,拓展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盤活了既有的農業機械設備、農機作業人才和農業生產管理人才等資源,使閑置的生產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再者,在不流轉土地的前提下,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他們在不放棄農業經營性收入的同時,通過外出務工或從事非農業生產改善收入結構。
(四)有利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豐富了“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內涵。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引入,使服務主體成為統一經營的新型主體。托管服務主體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本身就是統一經營的具體實現形式,且其提升的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民的共享,增強了該機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