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禮
在我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耕讀文化可以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時至今日,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依然將“不耕無食,無耕無衣”“以耕養讀,勤耕立家”作為祖訓,一輩又一輩地傳承著。進入新時代,農村地區已經擺脫了千百年來的貧窮困擾,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把耕讀文化傳承好、發揚好,尤為重要。
耕讀文化是我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鄉村文化,其具有久遠的歷史文化傳承,一代代中國人就是在耕讀文化的浸潤和哺育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耕讀文化的內涵深厚而廣博,包含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比如敬天法祖、尊老孝親、勤儉持家、讀書明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都是從耕讀之家繼承了自強不息、胸懷天下的民族精神,正是在耕讀文化的熏陶下,培養塑造了人民領袖親民愛民的為民情懷。耕讀文化承載的是中華民族勤奮樸實,崇知尚賢的優秀傳統,具有歷久彌新的社會價值,應該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傳承和發揚好。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信息化、智能化日益普及的當下,“耕讀傳家”漸漸變得模糊,濃郁的鄉愁似乎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無處寄托。雖然傳統意義上的“勤耕苦讀”已時過境遷,但“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的價值追求不能變,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將更多能弘揚耕讀文化的資源和人力、財力、物力向農村投入,真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農家書屋建成傳承耕讀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新農民,塑造新鄉賢的重要載體。以資源更為優質、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作為新時代耕讀文化的“春風雨露”,深耕細耘農民的精神家園,讓更多勤耕耘、有文化、善學習、講文明,有更高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情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耕讀傳家”之風不廢,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鄉村經濟社會與精神文明的整體進步。同時,傳承耕讀文化,更能不斷優化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在增強農村公共服務品質、提升村民自治效能等關鍵領域上加把勁兒,極大改善鄉村面貌,從而展現鄉村獨特魅力,讓農民更加珍惜愛護家園,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品質的生活,讓鄉村振興的根基更加牢固。
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村的振興,更是文化的振興、民族的振興。傳承和發揚耕讀文化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廣,更需要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在新時代,只有傳承和發揚好耕讀文化,真正讓耕讀文化的“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才能讓鄉村振興更有“神”,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