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燁
肝硬化屬于一種臨床較為常見肝臟疾病,是各種肝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發病隱匿且進展緩慢。以肝臟組織出現再生結節、假小葉以及彌漫性纖維化為主要組織學表現,隨著疾病發展會出現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減退,甚至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合并UGB 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主要指多種原因造成血流受阻、門靜脈高壓,進而并發門體側枝循環,死亡率較高。研究顯示[1],患病初次患病死亡率達到40%~70%。PVT 屬于一種血管阻塞疾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確,多發于門靜脈、腸系膜、脾靜脈,其發病率和肝功能惡化程度呈正比,是末期肝硬化最為嚴重的并發癥,肝硬化患者發病率約為7%[2]。常規西藥治療臨床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對收治的部分肝硬化并發UGB與PVT 患者給予丹參聯合生長抑素治療,效果滿意,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62 例肝硬化并發UGB 與PVT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順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1 例。實驗組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齡37~69 歲,平均年齡(52.7±5.5)歲。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2 例;年齡38~69 歲,平均年齡(53.4±5.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肝硬化臨床診斷標準,且經食管胃十二指腸鏡檢查確診為UGB,經彩超檢查確診為PVT;②患者或家屬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治療依從度高。排除標準:①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②胃黏膜病變所致出血;③消化道潰瘍患者;④肝靜脈阻塞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包括保肝、腸外營養支持、禁食禁水等。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丹參聯合生長抑素治療。靜脈泵注6 mg 注射用生長抑素(海南中和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4149)+0.9%氯化鈉溶液60 ml 治療,2.5 ml/h。靜脈滴注20 ml 丹參注射液(寧波天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3021102)+0.9%%氯化鈉溶液250 ml 治療,1 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止血時間、PVD、凝血指標和肝功能指標。凝血指標包括PLT、FIB、PT。肝功能指標包括CHE、AST、ALT。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PVD、住院時間和止血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PVD(17.25±1.01)mm 大于對照組的(15.01±0.98)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862,P=0.000<0.05);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9.78±0.89)d 短于對照組的(12.36±0.6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174,P=0.000<0.05);實驗組患者止血時間(3.91±0.78)h 短于對照組的(7.55±1.09)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121,P=0.000<0.05)。
2.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PT 水平高于對照組,PLT、FI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CHE(2844.25±1222.56)U/L 低于對照組的(4796.36±1278.45)U/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44,P=0.000<0.05);實 驗 組 患 者AST(158.66±54.47)U/L高于對照組的(67.36±12.36)U/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01,P=0.000<0.05);實驗組患者ALT(93.66±12.58)U/L 高于對照組的(51.14±11.46)U/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912,P=0.000<0.05)。
肝硬化屬于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常由一種(多種)因素長時間反復作用造成的彌漫性肝損害,易合并多種并發癥,最終引發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較高。UGB 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研究顯示[3],UGB 患者中約25%合并肝硬化,且肝硬化合并UGB 患者中,約50%~80%為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感染、腹水等是誘發肝硬化合并UGB 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PVT 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臨床研究顯示可能和血流動力學變化、肝功能受損相關。研究顯示[4],PVT 發病率約為11.21%,其中肝硬化患者約占50%左右比例。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不斷發展,肝硬化并發UGB 與PVT 檢出率不斷提升,但死亡率仍然較高,且預后質量較差。
肝硬化并發UGB 患者病情嚴重、發展迅速,需及早對其進行抗休克、補充血容量等針對性治療[5]。臨床常使用奧曲肽、非選擇性β 受體阻滯劑,此外也通過氣囊壓迫和內鏡硬化進行止血治療。合并PVT 后會加重疾病發展,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目前,臨床針對肝硬化合并PVT 尚無標準治療方法,主要給予抗凝和溶栓治療。研究顯示[6],對患者及早開展抗凝治療,不僅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生長抑素是治療肝硬化引起的食管靜脈出血、UGB 常用藥物[7],起效迅速。一方面,可選擇性結合血管平滑肌細胞,促進血管平滑肌收縮功能,快速減少血流量[8],降低胃底食管曲張靜脈壓力和靜脈血流壓力,減少曲張靜脈破裂危險。另一方面,可結合消化道分泌細胞受體,抑制胃泌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同時修復黏膜上皮細胞,加速黏液分泌,發揮黏膜屏障保護作用,進而減少胃酸傷害。此外,研究顯示[9],生長抑素還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產生,減少內臟血流量。
丹參是一種常見中藥,具有活血化瘀、通脈養心之功效[10]。主要成分為丹參素。一方面,能夠調節循環,減少紅細胞聚集、改善血液粘度,同時可以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提高細胞血液灌流,起到調節血液高凝和抑制血栓作用。另一方面,可有效減少PLT,增加FIB,促進抗脂質過氧化,同時能夠抑制纖維細胞活化,提高膠原纖維降解速度,具有明顯的抗纖維化作用。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丹參聯合生長抑素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PVD 大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止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可以提高門靜脈內徑,減輕門靜脈壓力,快速止血,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治療后,實驗組患者PT 水平高于對照組,PLT、FI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可以有效降低血脂粘度,發揮溶栓、抗凝效果。治療后,實驗組患者CHE 水平低于對照組,AST、AL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可以緩解肝纖維化程度,改善患者肝功能。
綜上所述,肝硬化并發UGB 與PVT 應用丹參聯合生長抑素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縮短患者止血時間,加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