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金
【摘? ? 要】UGC時代是由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以用戶創作為主體的新聞內容創作和傳播的時代,這一背景下的新聞生產和傳播都有著顯著的去中心性,對傳統新聞媒體造成較大沖擊。本文主要分析UGC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具體挑戰,基于新型傳播場域特點提出傳統新聞媒體的自主改革和發展建議,為其應對UGC時代的沖擊提供參考。
【關鍵詞】UGC時代;新聞媒體;挑戰;對策
Web2.0時代,新聞內容創作主體從媒體向用戶轉移,此后形成的全民新聞創作和傳播的時代被稱為UGC時代。這是一個被信息技術打破了傳播門檻的時代,新型新聞媒介的發展和大眾獲取新聞內容習慣的變化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內容制作和傳播者,傳統新聞媒體的地位由此受到挑戰。[1]因此,傳統新聞媒體應當充分把握UGC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重新調整內容創作和傳播模式,穩固優勢,這樣能更好地發揮主流新聞媒體在信息傳播、引導輿論方面的社會責任。
一、UGC時代新型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的特點
結合新聞傳播領域UGC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除傳統新聞媒體外其他新聞內容的創作和傳播行為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特點:
第一,非職業、非原創內容創作和傳播主體增多,但根據主體特點實現了更高效的分眾傳播。傳統新聞媒體在內容制作上的專業性較強,同時受眾也相對固化,受眾規模很難有效發展。UGC時代下的用戶新聞內容的創作通常缺乏專業性,且原創內容比例較低,但其借助社交媒體的粘性和關系傳播特點,實現了更廣泛的傳播,這種傳播是基于用戶傳播主體的關注領域和社交圈進行的,因此可以對原創內容進行再分類和精準傳播。
第二,弱勢群體的信息需求和表達需求得到滿足,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價值。雖然傳統新聞媒體提供廣泛的社會信息服務,但大多數社會群體不具備自主選擇信息內容、自主表達訴求的條件。而在UGC時代下,用戶創作的內容雖然缺乏原創性,但往往能夠對高度精煉的原始新聞信息進行豐富加工,普通受眾通過UGC創作者傳播的信息內容能夠獲取更豐富的融合感官體驗,這使得大眾的信息需求得到更有效的滿足。同時UGC時代的受眾也能夠成為新聞的創作和傳播者,這滿足了普通受眾的表達需求。在這兩類需求的刺激下,UGC內容增長速度較快,雖然會占據更多的傳媒資源,但這有助于提高新聞媒介的社會服務價值。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和社交媒介,具有廣泛傳播效應。傳統新聞的傳播是典型的單向傳播,新聞的傳播廣度有限,僅有少數重大事件新聞才能獲得廣泛傳播。UGC時代下信息傳播則呈現出網絡多向性,以互動和分享為基礎的新型傳播使得信息的單次傳播距離縮短、有效傳播距離延長,[2]進一步擴大了新聞價值和影響力。
二、UGC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
對于傳統新聞媒體而言,UGC時代下的用戶創作與傳播行為對其產生了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內容生產方面的挑戰。傳統新聞媒體在內容生產方面有著較強的專業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其在專業受眾中的口碑,其在精英群體中影響力能夠有效傳遞到大眾群體中。但在UGC時代,新聞傳播明顯突破了精英文化所影響的群體,在大眾群體中的傳播力明顯增強,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要求更為多樣化。而用戶原創內容數量多、更新快,專業新聞媒體創作的內容很容易被用戶原創內容淹沒。因此,UGC時代下傳統新聞媒體必然面臨市場規模和占比下滑的問題,這會逐步限制其在新聞媒體領域的影響力,對其發展形成較大挑戰。
第二,內容傳播方面的挑戰。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效能主要依賴自身所使用的初始信息媒介的覆蓋度,例如傳播范圍僅限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新聞客戶端直接覆蓋的群體。與其相比,UGC新聞內容的傳播則不受初始信息媒介覆蓋范圍的限制,其內容傳播的廣度能夠在用戶互動過程中得到顯著拓展;另外,UGC新聞內容借助精準分類、媒體強化、聚合化更精準地服務于特定新聞閱讀群體,這使得UGC新聞內容在傳播后被閱讀的比例得到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新聞媒體在內容傳播方面面臨較大劣勢。
第三,競爭優勢的維持困境。與UGC新聞內容創作和傳播主體相比,傳統新聞媒體有著幾乎不可替代的固有優勢,即新聞采寫的專業性、傳統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在新聞評論方面的理性與客觀態度等。但不可否認的是,UGC用戶新聞創作的驅動力是分享,這種分享促使了由信息技術賦權的新聞眾創和社交使新聞傳播平臺得以快速發展,這類平臺對UGC內容創作的主體進行了有效整合,在具有一定的渠道優勢下,資本支持會推動這類平臺的發展,其以較強的人才吸引力、專業化的管理模式獲得了較強的發展動力,這類平臺會逐步形成接近傳統新聞媒體的專業采寫能力,這會保障平臺中UGC用戶創作內容的質量,并能不斷積累平臺的公信力。長此以往,傳統新聞媒體的競爭優勢也將逐漸喪失。
由此可見,UGC時代下傳統新聞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其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調整內容生產與傳播策略,以便獲得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三、UGC時代傳統新聞媒體應對挑戰的策略
結合上文分析來看,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弱化,但其有一定的專業性、公信力和客觀性等優勢,傳統新聞媒體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和UGC時代下新聞傳播與受眾需求特點進行改革,改革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順應UGC時代特點,建立新型的內容創作與審核模式。首先,傳統新聞媒體應轉變新聞傳播觀念,關注當前大眾新聞關注點多元化發展的特點,對新聞內容進行細化分類,基于公眾調查和受眾反饋整理大眾的新聞需求,由此開展以人為本的內容創作。其次,傳統新聞媒體需要調整自身在社會新聞傳播中的定位,尊重訴說沖動型UGC創作主體的表達需求,面向社會提供開放的新聞創作和傳播服務,將UGC新聞創作主體轉化為自身的新型內容生產源,同時向這類UGC創作主體提供真實、準確的原始信息。最后,傳統新聞媒體應維持其輿論引導者的核心定位,在整合UGC主體創作內容的同時,也要對其創作的內容進行審核和優化,保證自身的專業性,同時提升UGC創作主體的專業性,使二者都能獲得新聞受眾的高度認可。通過這類轉型發展,傳統新聞媒體能夠彌補自身新聞內容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的不足,同時滿足有訴說沖動群體的創作需求,為開展分眾式新聞傳播活動等創造基礎條件。
第二,應對UGC新聞內容平臺的競爭,深入開展技術創新與信息平臺建設,發展分眾化的內容創作和傳播模式。為提高新聞傳播能力,傳統新聞媒體有必要開展傳播技術的創新發展工作。首先,傳統新聞媒體應盡早建立自有新聞傳播平臺,利用互聯網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的效率和便利性優勢,有效提升自身創作的新聞內容的傳播效率。其次,傳統新聞媒體應自覺加大對UGC新聞傳播特征的研究與分析,開發智能化用戶需求分析、用戶分類、內容精準投放等數據分析技術,由此有效提高用戶信息獲取質量,進而提升用戶粘性,為更好地保留和發展新用戶創造良好條件,這也有助于打破傳統新聞媒體受眾固化的窠臼。最后,傳統新聞媒體應充分理解UGC新聞傳播的規律,要能認識到UGC新聞傳播的特色在于感官多樣化、社交互動性,由此在內容創作和信息化傳播平臺建設中加強兩類改革,一是注重新聞內容的多樣化呈現,靈活使用圖文、音視頻、漫畫等多種形式呈現新聞內容,提高新聞內容的吸引力;二是增強新聞傳播平臺的社交屬性,例如提供點贊、分享、互動性評論等功能,使新聞傳播從傳統的“創作者與受眾間的點對點傳播”發展為“新聞內容在受眾群體內部的傳播、不同受眾群之間的傳播”,這有利于維持新聞熱度并擴大新聞傳播范圍,甚至還能引發大眾思考,提高新聞傳播的輿論引導價值。通過這類轉型發展,傳統媒體能夠有效提高自身傳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發揮主流媒體的社會文化發展、價值觀傳播、輿論引導等功能。
第三,結合自身轉型改革需要,發展獨立的泛新聞生產模式并培養相關專業人才。UGC時代下的新聞生產呈現出業余化的特點,但從大眾視角來看,這種業余化隱含了“突破范式、大膽創新、以人為本”等特性,因此業余化UGC新聞內容反而更受大眾歡迎。然而主流的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創作方面還保持著較強的職業性,即大眾認為專業的傳統新聞媒體在內容創造上過于“嚴謹、呆板”,這使得傳統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優勢成為了自身劣勢。[3]對此,建議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生產中采用雙線生產模式,一方面面向核心受眾提供專業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結合普通受眾需求,對專業性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創作、泛新聞式的加工創作,從而更好地貼近大眾,贏得公眾的認可和支持。此外,傳統新聞媒體還需發展新型人才隊伍,注意與社會性UGC創作主體進行區分,在此類創作過程中融合新聞采寫的專業性和受眾需求分析的專業性。通過此類改革,傳統新聞媒體能夠在維持自身傳統優勢的同時融入UGC新聞內容的特色,從而具備與新型UGC新聞傳播平臺直接競爭的能力。
結語
總體而言,UGC時代下傳統新聞媒體面臨較大挑戰。因此,傳統新聞媒體應自主發展類UGC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自建新聞信息化傳播平臺,在專業化和大眾化之間尋求平衡點,進而獲得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注釋:
[1]Reyes-Menendez A , Saura J R , Thomas S B . Exploring key indicators of social identity in the #MeToo era: Using discourse analysis in UG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0, 54:102-129.
[2]熊茵,鄭為升.UGC興起背景下的新聞傳播主體:類型意涵與演化博弈[J].編輯之友,2019(04):81-87.
[3]宮承波,梁培培.從“用戶體驗”到“媒體用戶體驗”——關于媒體用戶體驗幾個基本問題的探析[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01):66-73.
(作者單位:宣城市宣州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