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美芳
摘要:建筑業農民工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構成,多為青中年,常年離家在外、文化程度低,加強對該類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尤為重要。目前較多研究通過調查發現,建筑業農民工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認知較低,缺乏正確的認識;獲取艾滋病相關知識的途徑主要依靠電視、廣播、書籍、免費宣傳材料、互聯網等;安全套使用率偏低,增加艾滋病傳播風險。相對而言,生活條件較好的建筑業農民工,其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高,但同時也可能具備更為復雜的社交網絡,發生高危行為的風險高。邊境地區建筑工地交通不發達、信息技術較為落后,當地的衛生資源部門難以完全覆蓋,導致建筑業農民工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偏低、安全套使用率偏低。由此可見,生活環境可能對建筑業農民工的艾滋病知信行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就此展開敘述,主要從建筑業農民工的艾滋病知信行情況、生活環境與艾滋病知信行的關系(經濟水平、交通環境、獲取信息的途徑)兩大方面進行介紹,為該類人群的相關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業農民工;生活環境;艾滋病;知信行;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12.9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8--01
目前傳染病根據其性狀特點主要被分為五大類,包括呼吸道、消化道、體表、血液、性傳染病,其中艾滋病在我國的流行水平較高,其主要的流行因素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感染人群三個方面[1]。相關資料表明,截至2017年底,全球范圍內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有3690萬例,當年新發HIV感染者180萬例;同年,我國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有758610例,當年新發134512例,在新發患者中,約95%以上經性途徑感染[2]。由此可見,雖目前我國加強對艾滋病的防控,但其仍在發病中,難以從根本上杜絕,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仍是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建筑業農民工多為流動人口,其受教育程度較低、經濟水平不高、工作強度較大,且多為青中年,處于性活躍階段,發生商業性行為、非婚性行為較多,存在較大的感染及傳播艾滋病的風險[3]。因此,加強對建筑業農民工的艾滋病防控尤為重要。為進一步了解生活環境對建筑業農民工艾滋病知信行的影響,本文就此展開敘述。
1 建筑業農名工的艾滋病知信行情況
有研究在福建省13個縣區開展流動人群的艾滋病相關知信行調查,共計4303人,其中包含建筑工人14.8%,有效問卷回收率96.2%(4138份),結果發現:建筑工人知曉率為89.9%,高于工廠企業員工64.7%、曠工77.3%;在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的途徑中,占比前3位的為電視(70.3%)、免費宣傳材料(46.4%)、互聯網(34.6%);所有調查對象中,49.7%認為自己感染艾滋病“一點風險也沒有”,21.3%認為“有一點風險”,2.4%認為“有較大風險”,2.8%認為“有很大風險”,23.8%“不知道是否有風險”;4138人中,84.4%有性行為經歷:69.9%與固定性伴住在一起,7.1%在近1年發生過商業性行為,7.0%與臨時性伴發生過性行為;固定性伴、商業性伴、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時,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依次為44.9%、64.3%、69.0%,最近1年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依次為13.6%、39.4%、36.3%[4]。由此可見,相對而言,建筑工人對艾滋病的知曉率較高;絕大多數流動人群對艾滋病的風險認知不足,缺乏對艾滋病全面、科學的認識;在發生性行為的人群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不高。還有學者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放問卷1131份,針對人群為大、中、小型建筑公司的流動人口,其中建筑工人占到74.10%,問卷有效率為96.3%(1089份),結果發現:所有調查對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為46.56%,8個問題全部答對的僅為9.18%;1089人中,81.27%在近1年發生過性行為:11.46%發生過商業性行為,16.05%發生過臨時性行為;固定性伴、商業性伴、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時,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依次為32.04%、43.66%、65.91%,最近1年安全套堅持使用率依次為9.92%、23.94%、48.86%;在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的途徑中,居前4位的分別為電視(72.64%)、廣播(38.48%)、書籍(31.13%)、免費宣傳材料(27.27%);在艾滋病歧視情況中,僅有25.34%的人群愿意與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工作;約91.00%的調查對象愿意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其中希望獲取的途徑為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品(52.71%)、發放健康材料(52.07%)、免費咨詢服務(50.78%)、開展知識講座(48.67%)、免費義診(32.51%)[5]。由此可見,安全套的使用率較低;絕大多數調查對象希望獲取艾滋病相關知識;大部分調查對象對艾滋病存在歧視心理。通過上述研究可知,多數建筑業農民工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低,發生性行為時安全套使用率較低,同時對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視心理。
2 生活環境與艾滋病知信行的關系
建筑業農民工是流動人口的主要職業者,主要從事體力工作,工作強度大,收入相對不高,生活水平偏低,居住條件不佳。對于建筑業農民工而言,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僅會影響其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產生影響,還會對其發生非婚性行為造成影響[6]。
2.1 經濟水平
在既往的調查研究中,認為邊境建筑工人以青壯年為主,處于性活躍期,流動性強,長期與家庭分離,易發生商業性行為[7]。月收入較高、年內有探親、不住在集體工房、有居住證者,其生活水平相對較高,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安全套的正確使用率呈較高水平。該研究中還指出,相較于普通小工,工頭發生高危行為的幾率更高,分析原因可能為:相較于小工而言,工頭具備更高的經濟水平、更為密集的人際關系、更多的信息來源,故發生高危行為的風險更高。由此可見,經濟水平并非改善建筑業農民工艾滋病知信行的絕對因素,也可能提升其高危行為的風險。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
2.2 交通環境
在上述邊境建筑工人的調查研究中,邊境建筑工地交通條件較為落后,當地的衛生資源覆蓋不足,導致多數建筑業農民工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安全套使用率較低。邊境地區的建筑業農民工作為特殊的流動人口,邊境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工地艱苦枯燥,可能使部分建筑業農民工面臨艾滋病傳染的風險。
2.3 獲取信息的途徑
同時,邊境地區偏遠,信息技術不發達,獲取知識的途徑相對較少,無法加強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學習。多數建筑業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加之建筑工地信息條件的限制,無法建立正確的艾滋病認知及信念,故其性行為受到影響[8]。
3 小結
生活環境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建筑業農民工的艾滋病知信行產生影響。經濟水平較高者,其生活條件更高,可獲取更多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其對艾滋病的知曉率、安全套使用率較高;但同時經濟水平較高者,具備更高的人際關系網絡,發生高危行為的風險更高。建筑工地交通不發達、信息技術不發達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地衛生資源無法完全覆蓋,致使建筑業農民工獲取信息的途徑較少,加之建筑業農民工文化水平低,缺乏對艾滋病的正確認知,增加艾滋病感染及傳播風險。因此,針對建筑業農民工,應結合其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加強對艾滋病的防控,提升該類人群艾滋病的知信行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淑波,李芬,王會松,等.2016-2018年北京市昌平區建筑工地流動人口艾滋病性病監測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9,35(24):3378-3381.
[2]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J].新發傳染病電子雜志,2019,4(2):65-84.
[3]韋永.濟寧市任城區建筑工地農民工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7):162-163.
[4]潘蘊蛟,陳亮,鄭武雄.福建省流動人群艾滋病相關知信行調查[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7,23(1):13-14,17.
[5]陳合,勇志鵬,吳克奇,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筑工地流動人口艾滋病相關知信行調查[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9,26(1):25-28.
[6]尹良弓,廖振宇,李云峰.新都區建筑工地農民工的艾滋病認知及HIV感染狀況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4):9-10,13.
[7]李穎,沈凌,崔文龍,等.邊境建筑工地工人艾滋病知識及高危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7,23(12):1115-1118.
[8]常慧,李青,郁文龍,等.遼寧省農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識和行為現狀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8,34(10):1369-1372.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