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碧如
(東莞市技師學院,廣東 東莞 523470)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研究表明,專業養老服務人才匱乏是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突出問題[1]。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是我國養老護理職教發展的新趨勢。2017年東莞市技師學院與德國合作開辦健康服務與管理(養老護理方向)專業,引進德國養老護理職教體系,實施德國職教模式本土化,開展學習領域課程改革,開創了“技能+學歷+國外證書”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化辦學之路,探索了適應地方轉型發展需要的職教新模式[2]。
國際化培養是專業建設布局的出發點,學院全面引進德國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并走國際化師資培訓道路,推動課程改革,以培養掌握職業核心技能、具有良好品德與人文素養、具備國際從業資格的高技能養老護理人才。如何本土化是國際化培養中的主要問題。學院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藍本,吸納企業專家參與培養方案設計、教學內容改造和教材編寫,避免照搬照套,走引進、改造、創新的發展道路[3]。
雙元制強調教學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學生具有企業學徒和在校學生雙重身份,通過在校學習基礎知識、在企接觸一線技術,培養獨當一面的能力[4]。學院與優質養老機構深度合作,共同改造課程體系,并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策略促進校企交流。設計“2+1工學交替”模式落實學生臨床實習,推進雙元制的本土化,將學生到崗實習貫穿于三年學習生涯之中,避免了最后一年頂崗實習的弊端,形成本土化“新雙元”,有效破解了產教脫節的難題。
融合德國養老護理教學內容、技能教學和學歷教育對學生進行培養。學生在校期間學習中德雙課程,完成學習和實習后,參加國內養老護理員技能認定考試、德國養老護理師職業資格考試和成人教育學歷考試,通過后可獲得國內養老護理員技能證書、德國養老護理師職業資格證書和國內本專科文憑。
形成“行為導向、立體轉向、人文取向、學賽同向”的專業特色。(1)行為導向是以行為或工作任務為主導方向的教學改革策略[5]。以行為導向確立教學目標和內容,并應用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實現有效培養。(2)打破傳統課程組織模式,引入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構建面向工作行為、具體任務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種“立體轉向”的技能知識架構。這種方式對每門專業課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對每個職業行為卻是完整的。(3)護理的本質是關懷,養老護理不僅是一系列技術操作,更是情感照護和人本關懷。學生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才能真正地樹立照護生命的使命感。通過“人文取向”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和共情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感覺生命”,提升職業認同感。(4)技能競賽是職教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助推器[6]。技能競賽可以評定學生技能、激勵學生進步,可以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教師能力,發揮強大的育人作用。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賽結合”教學改革,鼓勵師生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競賽,打造“學賽同向”特色,提高培養質量。
學院以德國方案為藍本,邀請專家參與進行學習領域的本土化設計。普通領域設政治、體育、溝通表達等8門公共基礎課,護理英語等3門專業基礎課,共428課時,采用傳統授課方式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要點、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以考查為考核方式。專業領域設12門專業課程和12個細分領域,涵蓋養老護理工作70個專業技能點,共1 718課時。專業課程包括護理學基礎、老年服務倫理等,采用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為學生打下專業知識基礎。細分領域見表1。采用領域教學法,穿插講授不同教材的內容,將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整合在一起,并增加實訓課時,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德國實訓領域設計為在校學習3天加企業實習2天,學院因地制宜,采取在校學習2個月加企業實習1個月的“2+1工學交替”模式,以便于企業配合與管理。在實習期間安排專業教師跟崗指導。
國內尚無按學習領域和工作過程編排的教材,因此借鑒德國教材制訂本土化教學大綱,明確課程目標、行為過程和授課內容,給出教學實施方案供授課教師靈活運用,并組織編寫校本教材。現已形成9套專業領域講義,其中《老年人生活空間和時間規劃》即將出版。

表1 專業領域本土化設置
重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標準、文檔和多媒體資源進行整理,現已建成課程標準38套、電子教案520多篇、電子課件2 000余份、專業技能點視頻70個、考核題庫1 215題。此外,引進養老護理線上學習系統、數字OT評估與訓練系統等教學資源,推動專業建設的發展。
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對學生進行評價。過程性考核包括課堂考核、作業考核和階段性考核,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學習過程、檢查學習記錄、進行問答、紙筆測試和操作測試等方式,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企業評價給出評分。結果性考核采用任務情景設計課程考試,要求學生完成任務設計、工作準備和任務實施,重點考查其知識運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職業資格考試分中德兩類。中國養老護理員技能認定考核安排在第四、五學期進行,內容根據國家標準制訂,分筆試和實操,均需及格才可通過,允許補考一次。德國養老護理師職業資格考試按德國養老護理師考試規則進行,安排在第六學期,筆試、口試和實操分別獨立進行,均需及格才可通過,允許補考一次。其中實操考試較為人性化,以案例形式出題,共180分鐘,30分鐘撰寫操作流程,120分鐘實操,30分鐘反思,反思階段考官可以給予一定引導。
通過聘任引進全職教師16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4人,分別來自護理學、藥學、心理學、營養學等11個專業,雙師型教師13人,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8人,承擔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教師12人。專任教師強調一專多能,教師在教好所授課程的同時,要掌握相近專業的理論與技術,增強應變能力,以適應新環境下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變化,滿足教學需求。
基于“走出去,請進來”的理念,專業成立以來共分兩批派出35人次赴德國進修,每期30天,學習養老機構設置、養老護理實務等內容,并分兩次邀請德國專家到校開展為期10天的專業授課,講授養老護理師資格考試、案例情境分析等內容。此外,積極開展國內培養和企業鍛煉,共300多人次參加課改和技能培訓共25項,近400人次參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共49場,45人次外出參會和考察學習,21人次去企業鍛煉共41周。
邀請校外專家參與是彌補專任教師不足、增強教學新穎性和實用性的重要舉措。通過在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企業邀請行業專家、科研人員和能工巧匠,向學生開展座談交流、經驗分享和示范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政校企合作,幫助學生開闊了視野。
共投入近400萬元建設基礎護理實訓室、高齡者全方位照護暨健康促進生活館、康復暨智慧養老互動體驗館等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總面積達600平方米,實現全方位、一體式、智能化管理,打造學生理論學習、課程實踐和專業實訓的一體化學習場所。實訓室功能完善,分區合理,能滿足學生在各種護理情形下的實踐需求。設備齊全先進,引進了全功能老年護理人、半身麻痹和高齡者模擬體驗裝置、躺入式無障礙浴缸、機器人護理床等先進護理設備以及早老干預系統、平衡功能檢查訓練系統、輔助康復互動訓練及評估系統、上下肢主被動訓練系統等高端適老設施。
校外實習可以強化學生操作技能,檢驗教學效果,有效縮短學生適應工作環境的時間。學院積極開展中高端實習基地建設,與政府重點打造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東坑人民醫院護理院、順德善耆家園、九如城康養中心、廣州保利和熹會等十多家護理機構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校外實習是重要教學環節,管理難度大,尤其是“2+1工學交替”模式對實習單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學院選擇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強且真正有人才培養需求的企業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獲取廉價勞動力的企業[7]作為合作伙伴,并與其共同完善實習計劃及管理辦法,制訂校企生三方協議,明確各方的責任義務,使實習工作步入良性循環。
在國家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學院立足地方發展,服務社會需求,進行健康服務與管理(養老護理方向)專業建設。經過3年努力,現已建成領域教學創新、課程設置合理、教學資源豐富和考核體系完備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化培訓背景、結構相對合理的師資隊伍,形成功能完善、設備齊全的校內實訓設施和中高端的校外實習基地,并初步探索出了具有“一化雙元三證四向”特色內涵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行業和媒體的關注。
學院深化、優化國際合作辦學模式,進行本土化應用并有創新發展。通過德國養老護理職教學習領域方案的本土化改造和應用、大規模國際師資培訓、“2+1工學交替”實踐模式創新等舉措,為職教開創特色化國際合作辦學,走借鑒、吸收、創新的自主發展道路提供了成功案例。專業創辦3年來,深受考生歡迎,報考人數不斷增加。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新穎的教學形式、實用的教學內容和先進的設施設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其職業認同感。學生成績良好,在“第三屆廣東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賽”“谷豐家健康杯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等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在各類評比中也名列前茅。學生臨床實習受到企業高度評價,尤其在動手能力、服務態度方面表現突出,已有多家養老護理機構預訂畢業生,呈現良好的就業勢頭。
由于學生不像德國學生具有相關工作經驗,因此在應用學習領域教學模式時,增加了傳統專業課程,削弱了領域教學的課時和深度應用;缺乏學習領域教材,教學內容仍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傳統等因素,德國教學的一些優點尚未落實,如安排學生到殯儀館參與死亡處理的全過程,這在國內還很難做到。
“2+1工學交替”實習模式在執行中同樣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企業較難配合、難以申請實習補貼、教學管理不便等。養老護理專業不像其他專業可以引進“學習型工廠”,學生實踐只能到一線養老服務機構去。學院得益于合作伙伴的支持,將“2+1工學交替”模式堅持了下來,但更好的實習模式仍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