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高 媛,鐘鳳宏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響應國家疫情防控號召,保證全體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我校按教育部、省教育廳和學校的統一部署,在春季學期采用線上教學模式進行授課。為全面了解醫學生居家線上學習的狀況及其對線上教學的建議與要求,以找出存在的問題,探索改進方案,為疫情期間醫學生線上學習提供更好的資源與平臺,并為后期發展線上教學模式提供經驗,我校于學期中段對各年級、各專業醫學生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
通過“今日校園”應用程序向某醫科大學各年級、各專業醫學生發放問卷,共收到有效問卷7 230份,其中男生2 655人,占36.72%,女生4 575人,占63.28%。按是否參與臨床實習及見習,分為高中低年級組,其中高年級學生1 173人,占16.22%;中年級學生2 910人,占40.25%;低年級學生3 147人,占43.53%。參與調查的醫學生專業分布見表1。

表1 醫學生專業分布情況
調查形式以調查問卷為主,同時,我們還通過與部分醫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的方式對調查進行擴展。問卷及訪談內容包括醫學生對線上學習的接受度與適應度、線上學習的目標與規劃、線上學習的心態以及對提高線上學習效率提出的建議、希望學校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等。
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采用SPSS 22.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問及醫學生對于線上學習的評價時,39.90%的醫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方便靈活,有助于系統地學習知識,“非常希望”這樣一種教學方式;43.42%的醫學生則認為“沒有特別的偏向”,但同時認為線上學習是教育的發展趨勢,自己可以并且需要適應;16.68%的醫學生傾向于線下教學,認為此種教學方式有線上教學無法達到的優勢。這說明線上教學作為一種疫情期間采取的必要的教學手段,能被大部分醫學生認可或接受。作為一種符合“互聯網+”發展潮流的教學模式,可以在部分課程的常規教學中應用,但仍無法取代線下教學的主體地位。
在訪談中問及對現有線上教學模式的意見與建議時,部分醫學生認為可采取直播方式,并加強學生線上考勤、作業等方面的監督管理,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醫學生還反映當前線上教學模式不支持其復習,應當選用課程可長期保留的網絡平臺,教師除發布視頻外,還可發布一些針對性測試。
問及醫學生線上學習狀態問題,是否出現過焦慮、煩躁等情緒以及出現頻率時,32.23%的醫學生表示“從未出現過”;66.28%的醫學生“偶爾會出現”,但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調節自己的情緒;只有1.50%的醫學生表示“一直都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狀態。說明疫情期間絕大多數醫學生能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抱有健康心態,但一小部分個體的問題比較嚴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干預。訪談中醫學生表示,焦慮與煩躁情緒的主要來源一是在線上學習自制力與效率低下,同時面臨著沉重的課業負擔;二是與父母長時間相處產生的矛盾與摩擦,同時希望學校能積極地開展線上心理疏導活動。
問及醫學生線上學習較線下學習的效果時,53.54%的醫學生覺得“更好,更投入”,42.75%覺得“差不多,沒什么區別”,只有3.71%的醫學生表示“很差,基本不愿意學習”。這說明大部分醫學生對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效果持肯定態度,應積極探討如何能讓“基本不愿意學習”的醫學生收獲與線下教學相近的學習效果,讓42.75%覺得線下線上教學“差不多”的醫學生進一步適應此種教學模式,達到“更好,更投入”。
長期目標與每日規劃在線下教學模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教學進度安排、課程表設置、期中期末考試等,給予醫學生學習的動力與合適的時間消化知識,有利于良好教學效果的獲得。但疫情期間,醫學生上課時間自由,各類考試也都變更考核方式或長期推遲,醫學生長期目標與每日規劃的缺失會導致其意志松懈、學習效果不佳。調查發現,50.12%的醫學生對于線上學習有每日目標和規劃,“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41.00%的醫學生表示只是“偶爾有目標和規劃”,但大多為心血來潮,沒有恒心實施;而有8.88%的醫學生表示“幾乎不”或“完全沒有”制訂過計劃。而在訪談中,醫學生都表示長期目標和每日規劃對線上學習至關重要,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學習狀態。
在問及提高線上學習效果的其他方式時,醫學生的選擇見表2。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制訂每日計劃與任務、借助App約束自己都被認為是提高學習效率的良好方式。

表2 醫學生提高線上學習效果的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而醫學相關專業又十分強調經驗傳授與實踐結合,與線上教學適配度低,對線上教學質量要求更高,要求高校教育管理部門應當采取一種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而不應當只是將傳統管理方式簡單移植[1]。(1)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采取寬容與支持的態度,不能用少數教師的在線教學水準來要求全體教師,并準備好在教學時間內隨時為教師提供在線教學技術的答疑。盡量避免硬性規定與細節管理,允許多樣性、包容失誤率,在教學任務保質保量的前提下,鼓勵對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創新,做到特殊情況特殊處理。(2)積極開放網絡資源,如為教師準備線上教學培訓課程,提升教師線上教學水平,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醫學生開放圖書館數據庫平臺,滿足其閱讀科研文獻、觀看實驗課視頻的要求。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一部分醫學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焦慮、煩躁心理,教學管理部門可協調開放線上心理援助,對存在心理問題的醫學生進行早期、積極的心理疏導,防止嚴重后果的發生。(3)教學管理部門應當建立適合線上教學模式的醫學生考核方式與教師評價方式,醫學課程知識點較多,同時涉及實驗、見習課程,故考核方式應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綜合考慮,靈活制定;教師評價方式也應結合線上視頻錄制情況、線上師生交流情況及醫學生主觀評價綜合考量[2]。
在線教學模式符合當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不能只是疫情防控期間的短期行為。醫學課程如解剖、實驗操作、內外婦兒診斷的實習無法實現線上教學,部分課程內容深奧或是注重經驗傳授,也不適合在線上進行,故對于醫學課程的線上教學化還需有所選擇與側重。同時,高校教學管理部門還應利用這一契機,通過支持性、激勵性的措施,建立長效機制,為未來的線上教學常規化做好制度準備、引導人才轉型。
線上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將以教師為中心轉換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教學體驗發生了改變,也產生了一些問題。(1)部分教師在線教學技術方面能力有限,此時應盡量選擇操作簡單、適合自己的網絡平臺或媒體技術來為在線教學服務,保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教學內容;同時還可通過學習校方安排的課程或網絡資源,培養線上教學能力,提升自身線上教學水平。(2)部分教師會直接將他人制作的視頻運用于線上教學,這種方式未嘗不可,但一定要注意甄別,要看視頻內容是否正確、與當下教學內容是否相符,盲目選擇不僅會影響線上教學效果,還可能誤導甚至危害醫學生[3]。醫學相關課程除了對大量知識的教授,經驗的交流也至關重要。調查中也有不少醫學生反映很多慕課視頻存在重點一筆帶過或是解釋不清的問題,故教師還應盡量保證自己錄制課程,這樣能更符合教學大綱與課程要求。(3)部分醫學生表示,線上課程中不少教師存在將課本內容完全轉換成PPT或錄課過程中完全按照PPT朗讀的情況,醫學生上課時容易走神,學習效果也較差。故教師在準備線上課程時,不應單純照本宣科,而應盡量優化課程結構、精煉知識點,可以綜合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微課等表現形式。(4)線上教學平臺中,大多數僅僅是單純采用網頁設計的方式,教師把教學內容上傳到網上供學生閱覽,缺乏師生的交流,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下降,無法預知醫學生的積極性與掌握度。故教師應當在課上與醫學生保持積極互動,對課程重點及難點進行強調,還可建立虛擬討論區,讓醫學生進行課后互動交流,可以及時幫助其解決問題,還可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4]。
新冠疫情期間,醫學生在家進行在線學習,由于缺乏學習情境、學習習慣差異大、不適應線上教學模式等各種原因,線上教學的學習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醫學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形式單一枯燥,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因此更加要求醫學生調整心態,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進行線上學習。一方面,醫學生應培養良好的線上學習習慣,通過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借助App約束自己、組成線上互助學習小組等方式主動約束自己。調查顯示,樹立清晰可行的遠期目標與近期規劃,對維持線上學習狀態至關重要,制訂每日計劃與任務并嚴格執行,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醫學生在疫情期間無法返回校園正常學習,還面臨著考試、實習等諸多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煩躁心理,針對此心理問題,應進行積極的自我疏導或求助于學校心理援助,以昂揚的斗志和平穩自信的心態迎接線上學習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