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霞,何彩紅,魏煥偉,隆建萍,寇桂香
(1.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207)
上臂植入式輸液港是一種經上臂外周靜脈植入導管,輸液港座埋置于上臂內側的完全植入體內的閉合靜脈輸液系統,2014年由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外科醫生提出[1],2016年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首次提出手臂輸液港可以作為化療患者的靜脈通道選擇,因其并發癥發生率較低[2]且更方便保護患者的隱私[3],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臨床應用中為提高植港成功率、增加患者舒適度及降低并發癥,不斷探索改進輸液港植入部位及方法[4-5]。小兒靜脈輸液港具有靜脈導管管徑較細、導絲和可撕脫導入鞘較短、導管規格等同于微插管鞘等優點,本研究將小兒靜脈輸液港改良應用于乳腺癌患者上臂港植入中,取得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采取隨機對照試驗,選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經上臂靜脈植入輸液港的乳腺癌患者114例,均為女性,年齡29~66歲,平均(38±1.452)歲;輸液港植入靜脈選擇貴要靜脈104例、頭靜脈3例、肱靜脈7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2)確診為單側乳腺癌;(3)血常規、出凝血時間、D-二聚體值無異常;(4)上肢血管超聲檢查無異常。排除標準:(1)預穿刺部位有手術、外傷、放射治療史等皮膚損傷情況;(2)擬植入靜脈有靜脈炎或靜脈血栓形成史;(3)對導管所含成分過敏。
1.2.1 輸液港植入采用醫護合作模式 由1名醫生和2名護士合作,操作醫生為經過輸液港植入培訓取得合格證的外科醫生,2名護士均取得PICC置管資質,且至少1名護士取得輸液港植入合格證書,護士完成靜脈導管穿刺全程,醫生負責上臂皮下輸液港座植入。
1.2.2 用物準備 中心靜脈置管穿刺輔料、縫合器械、超聲儀、心電監護儀、微插管鞘、“貝朗”輸液港套件(見表1)及消毒液、肝素等。
1.2.3 操作方法(1)評估血管,預測導管放置長度,標記穿刺點及港座植入路徑和部位,在超聲引導下成功行靜脈穿刺,順利送入微導絲,打開輸液港備用,送入微插管鞘。(2)對照組采用OTW(經導絲植入)植入技術,在移除微導絲和血管擴張器后,沿微插管鞘緩慢送入150 cm J型導絲到合適長度,助手護士從J型導絲尾端送入5Fr導管至一定長度,由操作護士送導管至預測長度,同時助手護士撤出導絲;試驗組采用改良植入技術,用左手壓迫血管鞘上方,右手將擴張器與導絲一同撤出,不再植入150 cm J型導絲,直接從微插管鞘處植入兒童型4.5Fr導管,送至預測量長度,抽回血,確定導管在血管內。(3)兩組均通過生理鹽水導電法確認導管尖端位置,植管成功。(4)協助醫生在上臂皮下埋入輸液港座并連接導管,抽回血確認導管暢通,用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用無菌敷料包裹。

表1 輸液港工具比較
1.3.1 一次性送管成功率 指通過微插管鞘第一次送導管至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交界處,送管順利通暢,無導管異位及送管困難等并發癥發生。
1.3.2 操作時間 從操作護士上臂靜脈穿刺開始至醫生植入港座切口縫合結束,完成整個操作所需要的時間。
1.3.3 疼痛程度 從穿刺靜脈開始至送入導管的操作過程中,患者出現的最大疼痛度,運用數字疼痛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作為評估工具,將疼痛程度用0~10分共11個數字表示,0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由患者選取相應數字表示其疼痛程度。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統計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一次性送管情況[n(%)]
結果顯示:兩組的一次性送管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植港操作時間(±s,分)

表3 兩組植港操作時間(±s,分)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n 植港操作時間57 57 χ2 P 44.00±10.990 24.57±9.589 4.984 0.001
結果顯示:兩組置港操作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n)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植入過程中的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輸液工具的了解和應用是靜療護士必備的能力之一,劉春麗等[6]也有報道,有必要改進輸液港套件內物品配備,以便臨床操作選擇。2016年美國輸液治療實踐標準指出,與小直徑的經外周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相比(例如4Fr),5Fr和6Fr的導管在癌癥患者體內更易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研究試驗組選擇兒童型輸液港(4.5Fr)且滿足患者治療需要的導管,對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顯得極其重要。另外,導絲是植入導管的重要媒介,對照組使用的J型導絲長達150 cm(試驗組導絲長度50 cm),導致醫務人員操作不便,過長在操作過程中易造成污染,可能導致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本研究對照組有1例置換導絲的過程中污染導絲,最終以備用導絲完成植港。試驗組采用的兒童型輸液港,未使用J型導絲送入導管,滿足穿刺需要的同時保證了穿刺過程中的無菌原則,在預防導管相關感染中有重要意義,也使得操作更加便捷。
本研究試驗組對經導絲植入技術進行了改良,直接從血管鞘處植入導管,不再置換J型導絲來支撐導管送入,兩組的一次送管成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種改良方法優化了操作流程,減少了操作步驟和反復置換導絲的頻率,進而降低了導絲對血管內膜損傷的風險,同時預判植港中可能出現的送管困難,可用原套件(50 cm的J型導絲)輔助送管,保證導管植入成功。試驗組類同于PICC導管置入,操作過程1名護士即可完成,節約了人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操作時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方法大大縮短了操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研究中試驗組上臂港植入過程中,植入導管的操作過程完全等同于PICC置管,因此,對于從事PICC置管的護士而言,在上臂港植入的操作中,護士可以憑借熟練的PICC置管技術順利完成上臂港導管植入。兩種技術的相互融合,更好地體現了護理人員的價值,為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