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將養老保險實施的部分積累制度與經濟體制結構轉型相結合,是符合國有企業轉型發展和調整時期的國情實際需要。現階段,針對我國國有企業養老保險發展所面臨的繳費問題、保險意識缺乏、統籌地區轉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問題,需要國有企業以及企業員工重視養老保險制度對于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價值。基于此,本文對國有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內容、現實價值進行分類闡述,并提出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優化的可行思路。
關鍵詞: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養老保險
引言:國有企業必須要重視養老保險對于企業經營管理所帶來的現實價值:激發員工活力與個人價值的挖掘、維護企業發展穩定和隊伍建設、提高國有企業生產力和人才利用效率。
一、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內容概述
我國家庭結構在長期以來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家庭結構形式基本形成以獨生子女為主的三口之家。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傳統的養老觀念在日益增長的生活壓力的沖擊下,逐漸從傳統的依靠子女的養老觀念,轉變為通過依靠國家與社會+子女結合的養老方式,企業提供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也逐漸提高與展現。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依托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下,強制要求企業或是單位為廣大離退休人員提供基本生活費用的養老保險制度。通過在各類型企業中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為各企業的離退休員工消除退休后生活的后顧之憂、維持社會安定和諧的制度保障。同時,企業員工在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后盾支撐下,在各類型企業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個人價值的挖掘等內容,都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最后,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是應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所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關鍵手段,對國有企業經濟發展、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社會穩定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制度保障功能。
二、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對于經營管理的現實價值
2.1 激發員工活力與個人價值的挖掘
作為國有企業的建設者,國有企業員工應該在工作中積極樹立“企業興亡,人人有責”的正確主人翁精神觀念。而培養國有企業員工樹立正確的主人翁精神與價值追求導向的關鍵因素,在于企業高層領導是否對企業員工的福利待遇與切身利益等內容給予足夠關注。而養老保險是企業員工退休后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高度重視對于國有企業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是有效實現推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深度挖掘個人潛力與價值、全心全意為企業發展而奮斗與建設的思想追求等目標。所以,國有企業高層領導必須要清醒認識到養老保險能給員工帶來的工作安全感與幸福感的現實價值,必須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養老保險管理制度的優化與建設。
2.2 維護國有企業發展穩定與隊伍建設
現階段,許多國有企業在員工隊伍管理上呈現出人才跳槽、員工流動性極大、管理難度激增等發展態勢,對于國有企業的正常生產和轉型發展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員工頻繁的崗位調動或是變換工作,對自身養老保險的連續性與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的變更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終會導致員工在退休后,正常養老金的數額會受到極大的削減。因此,如果國有企業能夠堅持依法執行養老保險制度和繳納養老保險金額,這無疑是消除了職工擔心退休后生活的后顧之憂,也在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員工跳槽的情緒與崗位的流動性,對于國有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優秀人才的保留,都起到了巨大的制度保證功效。
2.3 提高國有企業生產力與人才利用效率
“國有企業員工生產力總和=國有企業生產力”,而影響國有企業員工生產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全體職工關注的養老保險管理問題,該問題直接涉及到廣大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對于企業員工在國有企業工作的積極性、安全感、忠誠感、責任感等因素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養老金繳費標準,繳費年限,工作年限等因素,是決定養老金領取數額的關鍵因素。國有企業通過對養老保險進行適當的調整與規劃,是有效激發全體員工工作積極性與人才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
三、國有企業養老保險現階段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3.1 繳費問題
基金制是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設的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位國有企業參保人員在工作期間必須要做實個人賬戶及繳納參保費用,并將累積多年的參保繳費金額于員工退休后,根據繳費情況及累積的參保基金進行定期發放。伴隨著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數量及部分退休人員訴求增加,各地區國有企業紛紛定期開展關于離退休人員文化,體育健身,疾病預防等組織活動,加強對于離退休黨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養老生活的豐富,擴大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類型。同時,也造成部分地區養老保險基金出現入不敷出的發展問題。
3.2 保險意識的缺乏
國有企業為了適應日益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只能不斷的引進各類型的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來推動國有企業的轉型發展與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而作為國有企業人才流動性最大的群體,在養老保險的基本知識、法律常識、保險意識等方面相對匱乏,只是了解在國有企業工作過程中,企業會按照國家法律標準來進行繳納養老保險。再加上部分國有企業員工過分依賴企業對于養老保險項目的管理,以至于自身對于國有企業養老保險項目在項目類型、參保原因、繳納時間等內容缺乏重視,而是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在如果減少養老保險繳納費用,以增加個人收入。而且存在國有企業在養老保險費用繳納上承擔了大部分的費用比例,并且為了更好的保證企業員工退休后的正常生活以及補給,紛紛推出了以企業年金為代表的擴展服務,來作為國有企業常規養老保險的補充項目,但是仍未得到部分企業員工的認同感和信任。以至于這部分本身就缺乏對養老保險工作積極自查意識的企業員工,就更不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查詢自身養老保險的具體情況,大多是出現問題后才會對養老保險基本知識與法律常識進行倉促了解與學習。
3.3 統籌地區轉移所帶來影響
2009年12月,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門就參保人員跨統籌區域就業后的養老保險關系、繳納年限和儲存額等內容,共同聯合出臺了關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相關文件,為我國企業跨統籌區域就業參保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進行了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參保人員在轉出地和轉入地之間,由于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統籌基金征收數額等內容上存在較大差距,以至于對跨區域參保人員的個人賬戶年度繳費工資指數和退休待遇中個人基礎養老金部分計算內容,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工作年限長、退休前職級較高、養老保險,工資總額較大的跨區域參保人員而言,由于轉出地和轉入地在退休待遇計算參數的內容上的差異,所以導致許多參保人員會選擇在對自身有利的參保地辦理退休手續,出現自身所享有的退休待遇福利與個人義務的不相稱問題。
3.4 缺乏養老保險專項管理組織
部分國有企業未在企業內部設立專項負責管理養老保險項目的組織和部門,而是將養老保險專項責任采取其他部門兼任的方式,來處理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工作。例如,將該項目工作由企業內部人事部門來負責兼任。人事部門工作人員本身就負責國企業內部人力資源規劃和員工培訓等繁重工作,已無法分出更多精力來處理好企業養老保險工作,以至于出現企業養老保險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責任劃分不清而引發的問題。
四、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優化的可行思路
4.1 養老保險繳費率的合理規劃
現階段,國有企業面臨著養老保險繳納費用過高的成本壓力,因此,需要國家能夠進一步統籌各方來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渠道擴展,可通過利用公共財產來緩解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繳納壓力,并逐步下調養老保險繳納費率。雖然短時間內的繳納費率會造成養老保險收入下滑,對于國家的收支平衡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但是減輕企業養老保險繳納費率,能夠有效通過降低企業養老保險支出壓力,將更多的資金集中在企業建設與再生產當中,為企業的穩定發展以及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做出更多貢獻。而且,根據國有企業實際情況來調整養老保險繳納費率,對于國有企業和企業員工的參保意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4.2 保險知識的普及和保險意識的樹立
首先,要求我國社保部門能夠通過借助新舊媒體來實現養老保險相關知識的宣傳,并與國有企業負責人實現工作的交接與配合,切實將養老保險知識宣傳工作落實在國有企業當中;同時,獎懲措施的并進使用。對于國有企業依法為企業員工繳納養老保險的行為,進行精神嘉獎和政策支持等福利,通過樹立榜樣精神來營造良好的老有所養的社會氛圍。同時,對于未遵循國家法律法規進行繳納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需要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法律制裁和取消各項政策福利。再者,國企員工自身要對養老保險相關的知識和法律法規進行學習,提高自身養老保險關注力度和意識。最后,國有企業需要大力培養關于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來建立起國有企業內部專門負責管理養老保險等工作的社會保險部門,從而促進國有企業實現養老保險管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的轉型發展。
4.3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管理
由于國有企業其本身的特殊性質,國有企業的養老保險工作缺乏足夠的獨立性,受地方行政力量的影響較大,存在著地方政府的侵占和濫用。在個別地區,政府可能會將養老基金轉用于一些經濟投資,但是投資一旦失敗,就可能意味著造成養老保險無法收回的局面。并且由于我國現階段地方社保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行政政府的影響與干預,無法統籌管理先關的社保基金,為社保基金帶來了嚴重的貶值與縮水的風險。面對這種情況來說,國有企業以及內部員工可以借鑒國內外的優秀經驗,將個人賬戶基金讓專業的養老保險機構進行統一管理。養老保險機構目前的發展水平已經逐漸成熟,因此,可以為相關機構制定政策,允許養老保險機構與國有企業進行合作,以此來提高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保值概率,為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提供保障[5]。
4.4建立企業年金制度
“企業年金制度”指的是國有企業以及內部員工在合法參加養老保險的前提下,經過本人同意后建立養老保險補充制度。“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能夠充分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但是生產力水平較低,且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老齡化”、“空心化”現象。因此,在我國生產力水平不平衡且較低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制度的確立與實施的水平也比較低,只能夠滿足基本的養老需求。而“企業年金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證大部分工作人員在退休以后,從多種渠道領取到數額較高的養老保險基金。為此,養老保險補充制度應全部實行累積基金個人賬戶模式,采用繳費方式以及年限來確定最終的養老保險待遇,也就是根據職工的貢獻大小、工作年齡等因素,將國有企業的繳費分解至每一個員工的個人賬戶中,根據個人賬戶中的數額確定最終的養老保險待遇。“企業年金制度”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不需要承擔養老保險基金補充制度的投資風險,國有企業也不需要向員工承諾未來其退休時給予具體的養老保險基金待遇。而對于員工個人而言,采用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管理模式,為職工工作流動時隨時轉移養老保險基金提供了更大的便捷。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2001年以來,國家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完善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是國有企業現階段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針對現階段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存在的繳費問題、保險意識缺乏、統籌地區轉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問題。實施建立個人賬戶專管體系、保險知識的普及和保險意識的樹立、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管理、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等措施,是本文為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優化所提出的可行思路與舉措,進一步為國有企業退休職工提供保障,讓更多的國有企業職工參與到養老保險中來。
參考文獻 :
[1]平瑞麗.淺析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對企業經營管理的作用與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5(16):120.
[2]孫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漸進式”改革的困境與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1(08):15-25.
[3]福建省審計廳關于2019年度省級社會保險基金籌集管理和使用審計情況的報告[J].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1(02):147-150.
[4]楊翠迎,劉玉萍,王凱.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會帶來新的養老鴻溝嗎[J].社會保障研究,2021(03):15-27.
[5]劉安長.國有資本收益向養老保險基金配置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38(0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