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蘭 諸葛錦慧
摘 要:本文以文物建筑景區改造信息化技術應用為目標,結合容縣真武閣景區改造項目開展了BIM技術在項目設計與施工中輔助性作用研究。
關鍵詞:BIM技術;景區改造;技術輔助性
在當前的文物建筑景區改造工程設計中,如何利用信息化輔助技術提高改造設計的整體質量,進而確保文物景區改造質量的提升是同類項目改造設計的重要研究內容。在這類研究中,部分研究者提出將BIM 技術景區改造研究中,進而通過建立輔助標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對改造設計進行分析,最終提高改造設計質量的技術發展方向。因此我們結合廣西容縣真武閣景區改造項目設計實踐,BIM技術在建筑文物景區改造中的技術輔助性研究,為這一技術實踐的應用提供實踐支持。
1文物建筑景區改造特殊性
1.1對文物保護的特殊性要求
與其他類型建筑改造項目相比較,建筑類文物景區改造中對于文物保護的要求,是其最重要的改造技術重點。就以容縣真武閣為例,其始建于唐朝,是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的江南四大名樓之一。因其建筑自身的文物與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因此在重視景區改造中的文物保護工作,確保改造工程不對建筑文物造成破壞就是改造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2景區改造的經濟效益
對文物建筑景區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景區環境質量,進而為景區參觀的游客提供一個良好的游覽環境,確保景區與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如真武閣景區改造工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改造工程,促進地方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發展,進而推進地方經濟整體發展。因此文物景區改造設計中,設計者應結合周邊環境、景區文化特征等因素做好整體化設計,進而確保景區改造后其旅游、文化等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1.3 BIM技術在改造設計中的特點
與傳統的設計模型技術相比較,BIM技術在實際的工程設計與建設過程中具有設計精度高,項目建設的實時性,可以實現三維狀態的環境仿真,可以實現項目設計深度優化,以及可以實現設計與建設的中的追溯性要求等特征。同時在項目結構設計與管理中,BIM技術的采用還可以有效的減少場地條件對設計的限制,繼而提高了設計整體效率與質量。
因此項目設計與管理者認為,將BIM 技術應用在文物景區改造項目中,具有一定的優勢與可行性,最大的優勢在于有效的減少了改造設計中存在的“信息斷層”與“信息孤島”,同時為項目設計與改造施工提供了完成的數據體系與模型基礎。
2景區改造中BIM輔助性研究模型建設
在景區改造項目BIM技術實踐應用,建立高質量的BIM模型是技術應用的基礎。在容縣真武閣景區改造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主要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2.1 建立景區改建三維模型
建立BIM三維模式是其開展設計與施工技術輔助工作的基礎,也是改造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技術人員的主要工作包括了以下幾點:
(1)建立基礎模型。在景區設計模型的建立過程中,技術人員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前期獲取的改造設計中的各項數據,利用模型軟件將原有的二維設計轉為立體的三維設計界面形成最初的設計模型.
(2)對景區設計模型進行優化。在最初的設計模型建立完成后,技術人員的下一步工作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模型進行完善。其完善的過程:一是繼續完善模型的各項數據,進一步減少模型中的“信息孤島”。二是結合文物建筑的特征,將虛擬的三維仿真與傳統繪圖技術融合,形成特色化三維模型。
(3)模型的儲存與利用。最后技術人員將建立完成后的三維模型進行最終整理并進行儲存。其作用是為景區改造施工整體過程中各相關人員隨時共享相關數據。特別是為施工中的技術手持終端提供遠程技術支持,這樣會使得設計師的工作更加方便改造以及修改。
2.2 建立改造項目可持續分析體系
BIM技術在改造建設項目中應有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為項目提供可持續性分析服務,進而保障景區改造項目施工的穩定與整體性。單就文物建筑類建筑改造工程而言,BIM技術的應用在可持續性分析中的應有包括了以下幾點:
(1)注重文物類建筑改造的虛擬化分析
由于以文物類景區為核心的改造工程施工中,文物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與文化元素的保持是改造項目的核心要求。因此在改造設計分析中,設計者無法采用實地安裝試驗的方式驗證設計合理性。因此采用BIM模型對設計構思與施工方法進行虛擬化驗證,并對驗證結果進行分析就成為了一種合理的分析手段。如在真武閣景區改造中,采用的設備震動是否會對文物建筑結構穩定性造成影響,就可以利用相關數據模型的方式進行驗證,進而避免了設備數據設置不當對文物建筑的破壞。
(2)可以為改造提供全面的環境數據分析平臺
對景區周邊環境的數據分析也是景區改造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傳統的環境分析過程中,技術人員采用的技術措施往往存在數據采集的局限性,同時分析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技術人員主觀因素影響,最終影響數據分析質量。在采用BIM技術后,軟件系統可以通過采集的景區周邊氣候、地質、綠化以及人文等各種環境數據后,自動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工作,形成客觀高效的分析結果,為改造項目提供完成的輔助性環境數據。
(3)為景區改造需求的實現提供分析平臺
景區改造的目的不僅在于對建筑文物的保護,也是提升景區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改造項目。因此在項目設計與施工中,BIM技術的應用也可以為改造后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及經濟與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提供支持。如真武閣景區改造中,文物參觀區域與服務休息區域的布局是否合理就是保障景區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環節。利用BIM系統可以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最大化合理的設置服務休息區域,進而保障服務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結語
根據文物景區改造項目的特點,技術人員提出了將BIM 技術應用于從項目設計、建設技術分析以及項目施工技術保障的各項輔助性工作中,為景區改造中信息化技術應用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因此我們結合容縣真武閣改造中的避免技術輔助應用實踐,從實用性與技術性角度開展了此次研究。
參考文獻:
[1]付清遠.當前文物建筑保護維修工程真實性問題的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5,(03):29-31.
[2]張愛莉,楊昌鳴,趙湜.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北京文物建筑保護與再生新途徑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3,(04):115-118.
[3]楊舒涵、曹若楠、韋奕妃. 農村房屋綠色改造——BIM技術輔助性研究[J].? 居舍. 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