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婕 葉洋 石鈺 孔令強
[摘要]福建省氣象學會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黨建引領學會職能發揮,團結引領學會黨員匯聚合力,服務戰略發展、推動科普優質惠民、優化科技交流平臺、推進人才培優推優,增強服務發展實效,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關鍵詞]黨建引領服務實效省級學會
[中圖分類號]D26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120117-03
在福建省科協科技社團黨委領導下,福建省氣象學會黨支部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持續提升黨支部組織力為重點,著力在強功能、抓規范、建機制、增實效上下功夫,以黨建引領學會職能發揮,團結引領學會黨員匯聚合力,真抓實干,增強服務發展實效,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一、基本情況
2018年5月,福建省氣象學會選舉成立第十屆理事會,現有理事85人,會員1800人,單位會員25個,設立4個專業委員會。2018年成立新一屆黨支部,理事長潘敖大擔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共有黨員6人。福建省氣象學會爭創品牌學會,先后被福建省科協授予“省級學會之星獎”和“優秀科技社團”榮譽稱號;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全國省級學會“先進氣象學會”,連續數年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優秀學會秘書處”榮譽稱號。
福建省氣象學會獲評福建省科協科技社團先進黨支部,學術交流、科普方面獲得各級別表彰獎勵近50項,獲評福建省科普工作優秀學會,其中2項活動獲得中國科協和中國氣象局表彰。
二、工作成效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提升了發展力
將黨建工作寫入福建省氣象學會章程,學會黨支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切實履行黨的建設責任。黨組織聯創共建成立“氣象黨員幫幫團”,實行黨員亮身份踐承諾制度;聯合成立紀檢監督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工作,落實民主集中制和“三會一課”制度。2019年—2021年6月,共開展黨員大會15次、支部書記講黨課2次、主題黨日活動及專題學習38次。支部政治核心作用明顯,參與研究學會“三重一大”事項,作為前置審議共6次,并形成會議紀要。按規定召開2次組織生活會、進行黨員民主評議。通過“四個結合”,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黨的政策理論、理想信念教育與業務、學術交流相結合,主題黨日活動與重大活動相結合、黨的建設與業務工作相結合、發揮黨員模范作用與履職盡責相結合,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做好實際工作的內在動力和具體舉措。落實意識形態政治責任,加強期刊、學術活動、網站平臺發布管理,參加5次意識形態主題學習,并開展意識形態研判分析,無發生政治性問題。XUEHUI學會2021年第12期2021年第12期黨建引領學會職能發揮增強服務發展實效XUEHUI
(二)黨建聚力服務戰略發展,提升了影響力
為助推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學會從2019年起開展“清新福建·氣候福地”推薦認定工作,黨支部書記潘敖大親自抓、分管領導馮玲副理事長具體抓,以“黨委領導、行業聯合、社會參與”的模式挖掘優質氣候旅游資源價值,推動學會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兩年共認定41個氣候福地,2019年獲認定福地旅游總收入相比同期平均增長2483%,宣傳關注度破億次。相關工作報告獲中國氣象局領導批示肯定,納入福建省科協科技公共服務績效報告。開展氣象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對接,與茶業公司等建立學會創新驅動服務站,組織氣象科技黨員專家服務產業發展。
(三)黨建推動科普優質惠民,提升了組織力
以“樹黨員形象、強服務惠民、展氣象風采”為服務宗旨,組織學會黨員和科技工作者廣泛開展互動共建、科技幫扶、脫貧指導、防災減災科普、濟困幫扶等活動,組建福建省氣象學會科技志愿服務隊,推動“八閩風云說”科普產品品牌和“海絲氣象八閩行”傳播品牌建設。重視支部聯合行動,以黨建促業務,開展“陽光1+1(社會組織+老區村)牽手計劃”、與梧溪村黨支部共建行動、“生態氣象科普聯合行動”等系列黨支部聯合活動。氣象科普專欄列入福建數字科技館專題館。各類氣象科普內容在互聯網上的年瀏覽量逾億次。每年開展“線上+線下”互融的氣象科普主題活動30余場。組織申報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有18個獲授牌,1個獲福建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項目立項;與41個省、市、縣三級科普教育基地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日等重大活動時聯合開展氣象科普,每年接待公眾超12萬人次。
(四)黨建優化科技交流平臺,提升了支撐力
福建省氣象學會持續開展閩臺氣象交流合作,連續承辦8屆“海峽論壇·兩岸民生氣象論壇”活動,交流人數近2000人,交流論文1000余篇。2018年起,與福州市氣象學會聯辦海峽氣象青年節,創下臺灣青年交流人數、臺灣高校影響范圍等新記錄,獲國臺辦、中國氣象局領導肯定,形成積極社會影響力。2019年,與交通運輸協會聯辦“海峽科技專家論壇·‘海峽兩岸交通·氣象與安全’”,聯合簽訂四方《閩臺交通·氣象與安全合作框架協議》。優化學術活動平臺,與福建省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等簽訂協議合作開展學術交流、新技術新方法培訓及專業智庫建設。學會黨員和科技工作者積極參加全國、全省性學術交流活動,3年來參加各類交流600多人次。優化學術期刊交流平臺,推動《海峽科學》雜志設“氣象科學”專欄,上線《福建氣象》電子期刊。
(五)黨建推進人才培優推優,提升了引領力
出臺學會科技優秀人才獎勵辦法。組織推薦各類人才、科技、項目獎等,3年累計近70人(項)次。5名黨員被福建省科協聘為“閩江科學傳播學者”,1名獲評“福建省十佳科學傳播人物”;推薦5名氣象黨員專家入庫福建省旅游協會專家庫;學會黨員撰寫的文章5篇獲得第十三屆、第十四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其中一等獎1篇;2個項目獲福建省科協科技創新智庫課題研究項目立項;“海絲氣象八閩行”入圍福建省科協2020年度十個志愿服務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