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會莉(副教授/博士) 黃瑩燕(湖南工商大學 湖南長沙 410205)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鼓勵我國高等學校完善創新創業相關教育課程體系。《“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審計學科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簡稱“專創融合”)發展是高校培養服務社會所需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需要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注重訓練學生的批判思維,為學生搭建有利于其“跨界能力”培養的平臺。當前,“專創融合”在高等教育階段融合的必要性、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而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審計專業人才課程體系的研究還不成熟,創新創業教育與審計專業教育的融入研究還比較薄弱。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審計實驗課程體系對培養高質量創新型審計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在高等學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要與專業教育實踐教學有效銜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國辦[2015]36號)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鼓勵高校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提出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 [2019]22號)進一步明確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專創融合”是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夯實其基于專業的創新創業活動的基礎。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專創融合”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審計實驗教學是引導學生從審計理論知識學習到審計實務應用的過渡環節,也是培養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初級階段。審計實驗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從實務案例著手,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資源,識別、評估和有效應對審計風險。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需運用創業思維,基于所學審計理論知識,進行職業判斷,創新性地挖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創業思維培養同樣需要引導學生客觀面對充滿不確定性(風險)的市場,利用當下資源,識別、評估各種可能的風險,整合現有資源,創造價值。并且二者在實施流程方面也具有相似性(見表1)。對創業思維的共同需求以及實施流程的相似性能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審計專業教育有效融合。

表1 審計流程與創業流程比較
將創業思維培養融入審計實驗教學體系,首先需要教學理念上的融合,其次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中注重學生創業思維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審計實驗教學體系,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審計專業教育的協調發展。筆者借鑒朱燕空等(2018)設計實施的創業思維培養思路,嘗試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審計實驗教學體系,具體思路見圖1。

圖1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審計實驗教學方案設計
1.連接。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審計理論知識,然后通過審計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背景,抓取目標公司審計實務信息,再現審計實務流程全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呈現。創設審計對象信息,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審計基礎理論知識討論抓取的現時案例審計信息,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將抓取的審計實務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提出相關審計實務問題。
3.體驗。成立審計項目小組,根據授課內容或實驗內容引導學生挖掘一切可能的資源,組織小組成員間實時互動,分環節、分角色計劃審計工作,設計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整理相應的審計證據,撰寫相關審計工作底稿,體驗學生自己創設的審計實務流程,從中感知審計專業判斷的場景以及相應后果。
4.反思。將案例分析過程進行復盤,鼓勵學生理性質疑所取得或所依據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分小組討論所抓取案例公司相關信息的全面性、提出審計問題的針對性、計劃審計工作的合理性、設計并執行審計程序的科學性與審計程序執行的效果、可能的優化方案等,和實際審計結果對比,討論出現差異的原因以及現行法律背景下的相關責任歸集,實現對審計理論及相關實務的有效掌握。
5.應用。引導學生將上述過程中掌握的審計理論及有限的審計實務技能遷移至新的審計實務案例分析,根據需要多輪循環,鞏固所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業思維,不斷提升其審計職業判斷能力,最終遷移至真實審計實務。
1.課前。組織學生分組,教師把審計實驗項目用到的理論知識、審計準則的要求、可能的信息通道列表提前發給學生。根據前文“連接”的思路,引導學生通過審計網絡學習空間,觀看相關專業知識點的微視頻或微課自主溫習,熟悉審計實驗項目可能需要用到的信息通道(比如證券交易所網站、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證監會網站、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的常用媒體、業內較為知名的專業學習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由學生自行組織組內討論,提出與審計實驗項目相關的真實公司審計項目立項,并報給教師。學生在線學習、討論過程中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通過網絡實時交流工具或實訓平臺在線留言等方式向教師求助。一門課程應有一個教師團隊,保障及時回復學生問題。
2.課中。首先,由各小組進行項目立項PPT講解。主要內容包括選擇案例公司的方式、原因、小組分工、確定案例公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等。然后,由教師根據審計專項實驗要求進行點評,引導各小組完善、確認審計項目。確認審計實驗項目后,引導各小組熟悉實驗室中審計虛擬仿真實驗軟件,提出與實驗項目相關階段或流程的實驗要求,由各小組上機操作,進一步加深對項目審計流程及操作細節的掌握。上機操作完畢后,引導各小組根據所學審計理論知識、準則要求以及審計實訓軟件中的相關流程的操作,對小組確定的案例公司審計項目按照前文“呈現”和“體驗”環節的相關思路進行實驗。根據預設程序實施完畢后,各小組進行實驗小結,通過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優化本小組審計程序設計,改進審計程序執行過程中的不足,完善項目審計結論。最后,教師對項目實驗進行總結,并對各小組實驗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3.課后。依據前文“應用”思路,組織學生走出去,通過共享審計實踐教學平臺,搭建實習基地、創客空間、審計實時資訊、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既利于移動課堂的開展,也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體系與審計實務有效銜接,實現對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協同培養。
根據每一個階段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參與過程,建立健全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有助于實現教學相長良性循環。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既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參與審計實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業思維,提升其專業學習能力與審計判斷能力,又能增添課堂活力,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新問題、總結經驗、督促其重視自身知識的更新換代,實現自身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具體實驗課程的評價方式包括課程開展階段由學習平臺評價、專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評價、小組匯報與組間互評等課堂綜合評價、實驗報告評價四個部分,各部分權重由任課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配。學習平臺的考核數據主要來自審計實踐教學平臺的相關記錄,包括在線學習時間、練習完成情況、在線提問或發言的次數等。實驗室仿真實驗的考核數據主要來自實驗軟件相關項目完成情況、所用時間等。課堂綜合評價數據主要來自學生PPT講解、小組討論、組間互評及學生提問情況的課堂記錄。實驗報告評價主要包括校內項目審計實驗報告的評價與校外實習報告的綜合評價兩部分。校內報告主要從規范性,實施審計程序的合理性,審計證據的充分性、適當性,審計結論的正確性等方面進行考核。校外報告則主要從規范性、工作量大小、專業性以及校外企業導師的反饋等方面進行考核。
學校要在頂層設計層面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通過機構設置、制度規范、“專創融合”師資培訓等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提供體制、機制性保障,避免政策朝令夕改而導致“專創融合”短期化、口號化。在完善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學校要督促聯合相關部門與各二級學院通過采取修改專業培養方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等措施協同推進“專創融合”,促進其實現常態化發展。
一方面,學校的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向“專創融合”教育改革項目傾斜,激勵專業教師結合專業特色、課程特色,積極參與“專創融合”教學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常規的專業教學實踐之中,打造“專創融合”示范課程群。另一方面,組織對專業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幫助教師實現“專創融合”教育觀念融合,強化“專創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專業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思維,為實現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高質量培養夯實基礎,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推進助力。
分析思路固化、案例陳舊是當前審計案例課堂教學的痛點。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獲取即時審計信息提供了可能。根據教育部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的指導思想,加強審計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完善基于信息技術的審計教育教學環境,將信息化技術與審計實驗課堂深入融合,提高審計實驗教學信息化水平,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及時抓取即時審計、會計以及相關法規信息,創設審計案例情景,提高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主動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構建集微信平臺、MOOC、云課堂、網絡直播、APP、精品課程建設、留言板塊等于一體的個性化網絡學習空間,分享“審計微案例”及審計、會計、財稅法規等相關資訊,采取實時互動與線下答疑結合的教學形式,展現多維立體化課堂。
以現有審計專業實驗室以及審計實習、實踐基地為基礎,搭建共享型審計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開展專業領域內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基礎。一方面,審計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既分享了專業實驗室的設備資源優勢,又整合了實訓、實習基地、創新創業基地、創新空間等平臺的創新創業資源,為跨學科創新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新創業沙龍論壇的組織打通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信息障礙,便于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專業的審計實訓、實習安排,能夠使學生將在學校期間學到的審計理論知識及實務應用技能用于真正的審計實踐操作。共享型審計實踐教學平臺的搭建便于學生在專業實踐過程中,實時吸收創新創業的相關資訊與成果,讓學生得以實踐用創業思維挑戰解決未知審計實務問題,進一步強化創新創業思維培養的效果,提升學生審計專業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