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程小寧 (總會計師) 鄭晗 黎精明 (教授/博導)
(1國網湖北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湖北武漢 430077 2武漢科技大學恒大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5)
目前,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微觀層面的企業而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就是充分運用“大智移云”等現代科學技術,將企業的業務運作和財務管理進行有機融合[1],推動業財共建共享,進而達到業財深度融合的效果。可以說,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業財融合已成為時代發展趨勢和企業的必然選擇。目前,很多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上企業)都在積極探索業財融合的有效模式及實現路徑,雖然個別企業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積極進展,然而客觀辯證來看,業財融合目標的實現尚缺乏切實有效的手段和抓手,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因此,探尋切實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疑是促進業財融合的關鍵。
多維精益管理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多視角、細分類、精細化、效益性等顯著特征,如果能夠被有效運用,可以細化和拓展企業財務和業務的考察視角和維度,進而在多維分類的基礎上找到財務和業務的聯結點,實現業財鏈路貫通。從這個角度看,多維精益管理或許是促進企業業財融合切實可行的手段和抓手。
當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的迭代更新、產業邊界的模糊、顧客多樣且個性化的需求使得企業面臨的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程度不斷上升,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切實有效的辦法為業財融合提供切入點和突破口。多維精益管理作為促進業財融合的必要手段,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可為財務融合業務指明方向。業財融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其實施需要雙向發力,一是財務主動去融合業務,二是業務主動去融合財務,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交互嵌入并深度融合的效果[2]。然而在企業經營實踐中,由于業務通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特別是在高新技術企業或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中,這種特點更為顯著。對于很多企業的財務來說,企業的業務是“一塊鐵板”,不是財務不想去融合業務、不愿意向業務延伸控制,而是不知從哪里下手(從何處切入)[3]。事實上,這正是企業財務難以深度融合業務的根本原因。
多維精益管理可以使企業的業務被多維度、多視角、精細化地檢視和考察。比如,企業的業務既可以按照作業或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車間(科室)進行分類,還可以按照儀器設備使用情況進行分類,等等。在多維精益分類情景下,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某個員工、某個工位、某個作業會被納入不同的類別,換言之,維系企業業務的任何微小節點,其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的實現程度均不盡相同。在此情景下,企業業務將不再是無法看透的“鐵板”,在多維考察視角和分類辦法下,總有一種視角或分類辦法能夠契合財務的認知需求,即使現行考察維度不能滿足該需求,在維度劃分或視角選擇開放的狀態下,財務也可以通過創造性地構建新維度來達成上述契合效果。由此觀之,多維精益管理具有破解業務“鐵板”之功能,進而為財務融合業務提供切實可行的維度,并為財務融合業務指明方向。
2.可為業務融合財務提供思路。現實中,業務通常很難主動去融合財務,要么對其敬而遠之,要么對其批評指責。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業務認為財務信息晦澀難懂,無法理解財務“閉門造車式”的“數字游戲”。其二,業務存在認知偏差,認為業務部門才是價值的創造者,財務部門不僅不創造價值,甚至還會消耗企業價值。其三,業務部門習慣于將財務部門置于對立面,認為財務部門對業務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妨礙和羈絆[4]。在多維精益化管理模式下,企業的財務活動會被多維度細化,財務數據的生成、歸集、結轉會更加明晰化[5],在此背景下,業務執行者不僅更易于理解財務數字所反映的業務狀況,而且能夠更充分地了解財務數字變化背后的業務邏輯,進而更科學地看待財務活動的價值和意義。由此觀之,多維精益管理為業務部門“換種思路看財務”提供了契機,進而為業務主動融合財務提供了思路和動力。
綜上所述,多維精益管理為業務和財務主動融合對方,進而達到交互融合的目的提供了方向和思路,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很有必要。
1.多維精益管理為業財融合奠定了理論基礎。多維精益管理的實踐特征是多維度和精細化,而多維度、精細化所針對的對象是包含人財物、料工費、產供銷、業務和財務在內的企業所有資源配置及生產經營活動。由此觀之,多維精益管理蘊含了很強的一體化思想,將與企業相關的所有資源配置行為視為一個整體(即要素和行為集),這是多維度、精細化管理的指向之所在。如果沒有一體化前提,那么,多維精益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對于一個不可再分的事物而言,并無多維度、精細化可言。一體化思想意味著動態、開放和包容。正因如此,一體化往往帶來系統結構的優化和系統邊界的擴張,這本質上是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以及系統內部各單元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動態協調過程[6]。就系統內部的互動和協調來看,其典型表現就是業務和財務的一體化。一方面,財務需要沿著價值鏈向兩端進行延伸,從而模糊財務和業務的邊界,進而達到信息集成和實時控制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業財一體化情景下,企業更容易揭示業務鏈條中的不增值環節和節點,進而通過流程優化或再造,利用信息化與智能化消除不增值的會計和業務活動。由此觀之,正是多維精益管理所蘊含的一體化思想奠定了業財融合的理論基礎,使業財融合具有理論可行性。
2.多維精益管理為業財融合提供了數據標準。多維精益管理意味著企業管理體系的系統性變革,既需要企業構建一套科學、穩定的會計科目體系,又需要企業構建一套靈活、可拓展的管理維度體系,并且將不同事項的會計科目進一步細化歸類,從而使得財務信息更加明晰并便于理解,必然會顯著提升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有用性。由此觀之,伴隨著企業多維精益管理體系的變革進程,其業財數據標準將趨于一致、管理將趨于規范、流程將趨于貫通。換言之,企業多維精益管理體系變革的過程也是企業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標準趨于統一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多維精益管理可為業財融合提供一致性的數據標準,從而有效解決業財融合過程中的“語言障礙”問題。
3.多維精益管理為業財融合打通了信息鏈路。在傳統管理范式下,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各自根據工作需要購置或開發信息系統,必然導致系統不兼容問題和信息孤島現象,業務系統產生的數據不能實時反映到企業的財務信息中,財務部門的數據也不能實時跟蹤企業的業務運行情況,這兩者之間必須進行“語義切換”和數據中轉,不僅會耗費大量資源,還會導致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和低效率現象。可以說,在不同信息島嶼之間建立連接鏈路,進而解決信息孤島問題,是切實推動業財融合的關鍵工作。多維精益管理模式作為開放、共享的管理系統,既能滿足企業法定信息披露的相關要求,又能服務于企業業務精細化管理的實際需要,通過多部門協作制定業財主數據標準、業務管理規范和系統集成規范,貫通信息鏈路,將價值量賦能業務活動,進而達到業務精益管理和價值提升目標。由此觀之,多維精益管理是消除業財之間信息隔閡、打通信息鏈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切實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總之,多維精益管理的一體化思想使業財融合具有了理論可行性,而其提供的數據標準和信息鏈路又能切實有效地解決業務與財務之間長期存在的“語言不通”和“信息孤島”問題,從而使業財融合具有實踐可行性。
在企業傳統管理范式基礎上,如何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或者說,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的具體路徑是什么?本文認為,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需要依次經歷下述四個步驟。
企業作為多種要素的一體化集合體,既和外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建立了資源交換關系,也可以整合內部各種資源要素,以達到價值增加(價值創造)之目的。對于企業這個一體化組織,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通常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和整體評價。因此,作為業財融合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必須多視角遴選核心維度,以此作為切入點來考察企業的業務和財務運行情況,從而為突破整體深入內部考察企業提供方向性指引。
實踐中,核心維度遴選并無整齊劃一的標準,各個企業可以酌情選取契合自身業務范圍和生產經營特點的分類標準作為維度。一般而言,企業可以考慮的核心維度包括但不限于:業務活動、資產類型、用戶類別、組織結構、空間布局、利潤構成等。
確定核心維度的目的是為破解并深入考察企業這個“一體化”組織指明方向。在方向明確之后,關鍵在于沿著該維度所指示的方向開展精益分析。事實上,每一個核心維度本質上是關于該企業的某種分類標準。因此,核心維度精益分析的關鍵在于按照該分類標準將企業劃分為若干單元(元素),并在此基礎上厘定兩方面問題:一是各單元的構成及其邏輯關系(即各單元內部是如何連接的);二是識別各單元的主體屬性,即在該維度上其更多地屬于業務元素還是財務元素。
為便于理解,下面以供電企業A公司為例做進一步說明。假設A公司結合電力行業特點和自身實際情況,遴選確定了4個核心維度,依次為業務活動、電壓等級、資產類型、用戶類別。在此基礎上,A公司需要對這4個維度逐一做精細化分析,比如,對于“業務活動”維度,可將其進一步劃分為4個單元,依次為成本中心、大修項目、運檢專項項目、營銷成本性項目;對于“用戶類別”維度,可將其進一步劃分為大工業用戶、居民生活用戶、農業生產用戶、一般工商業用戶、混合用戶等5個單元。對于此類單元,企業還可以對其做進一步細分枚舉。在此精細化分類的基礎上,A公司可以逐一識別各單元的主體屬性,并厘定各單元之間的勾稽關系,比如,確認“成本中心”屬于財務元素,“大修項目”屬于業務元素,這兩者間屬于交叉印證關系,即大修業務支出會歸集到相應的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提供的信息可反映大修業務的內容及其執行狀況。其他維度的精益分析可依此類推,在此不再贅述。
通過上述核心維度精益分析可以看出,對于企業系統中的某個微小單元而言,可能是不同維度的交叉聯結點,并且從不同維度對其進行考察,其主體屬性也可能不盡相同。比如,對前述供電企業A公司而言,“大工業用戶營銷成本”這個微小單元,從“用戶類別”維度來看屬于“大工業用戶”單元上的細分單元,所體現的是業務屬性,但從“業務活動”維度來看屬于“營銷成本性項目”的細分單元,所體現的又是財務屬性。由此觀之,“大工業用戶營銷成本”這個微小單元屬于企業業務與財務的交集元素。事實上,通過前述多維分類和精益分析,可以從企業大系統中找到若干此類業務與財務的交集元素,而這些元素正是企業業務與財務的有機鏈接點,也是實現企業業財融合的關鍵著力點。
在找到企業業務與財務的交集元素之后,接下來需要聚焦這些交集元素,依次做好下述三項工作:一是制定業財融合的相關規范和標準,主要包括業財主數據標準、業財流程化標準、系統集成規范、業務管理規范等,其目的在于立足業務與財務之間的交集,建立業財雙方均能接受和理解的數據傳輸和信息生成機制[7],從而為切實解決業財之間“語言不通”的問題創造基礎性條件。二是打通業財之間的信息鏈路,一方面,跨維度將業財交集元素進行連接,從而達到業財之間鏈路線性貫通的目的;另一方面,以交集元素為基點將上述線性路徑做再連接處理,從而達到業財之間鏈路組網的效果。三是基于前述業財鏈路網,構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業財共享數據庫。至此,實質意義上的企業業財共享框架基本建立。
在前述架構基礎上,企業的任何業務都會以共識性語言的形式實時下沉到業財共享數據庫中,財務系統也會根據一致性理解從業財共享數據庫中進行數據選擇和運用,并同步生成各種財務報表[8]。此時,企業即可開展實質性業財融合協同運作,主要涉及下述三個方面的操作:其一,對業務活動進行價值量賦能,即從財務視角對業務活動進行量化賦權,包括但不限于預算、控制、考核、激勵等環節,以使業務部門能夠參考實時財務數據動態優化業務執行方式,進而提升價值創造水平。其二,對財務活動進行業務元匹配,即從業務視角對財務活動進行歸位,以此明確不同財務行為所指向或針對的業務單元,以引導企業財務流程優化,進而更好地發揮財務之管理創效功能。其三,對企業價值信息做差異化實時呈現,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利益主體對企業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業財融合是當今企業發展的時代趨勢,也是新技術環境下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進業財融合必須要有切實有效的理論工具和實踐抓手[9],然而,目前企業的業財融合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切實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鑒于多維精益管理具有多視角、細分類、精細化等特征,本文開創性地提出了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的基本構想,并對這一構想做了系統分析論證。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1)多維精益管理既能夠為財務有效融合業務指明方向,又能夠為業務積極融合財務提供思路,因此,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很有必要。(2)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融合具有理論和實踐可行性,從理論上看,多維精益管理所蘊含的一體化思想為業財融合奠定了理論基礎;從實踐上看,多維精益管理可為業財融合提供數據標準和信息鏈路,從而切實有效地解決業務與財務之間長期存在的“語言不通”和“信息孤島”問題。(3)通過多維精益管理促進業財深度融合需要經過核心維度遴選、維度內精益分析、業財交集鏈接、業財融合協同運作等過程。本研究可為如何解決業財深度融合問題提供理論支撐和有益實踐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