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債作為利用境外資金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間,外匯局根據國內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總體安排,不斷優化外債管理模式,有效支持了市場主體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2016年,人民銀行、外匯局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框架,進一步拓展了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空間,有力助推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各地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工藝先進、市場前景良好的創新型企業。部分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創新型企業在成長初期凈資產規模較小,跨境融資額度的上限較低,部分融資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為鼓勵創新,支持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健康發展,在前期外債管理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外匯局于2018年在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外債便利化試點,并在2020年進一步擴大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范圍,同時將中關村科學城海淀園區內試點企業的外債便利化額度由原來的500萬美元提高到1000萬美元。截至目前,在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及昆山市建設金融支持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改革創新試驗區、重慶等試點區域注冊的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均可在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政策下按照實需原則借用外債。
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下稱“試點”)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拓寬了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渠道,顯著降低了其融資成本,有效緩解了該類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21年以來,圍繞市場主體“急難愁盼”問題,外匯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推動業務工作相結合,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持續推進外債便利化政策,提升跨境融資便利化水平。截至2021年10月末,試點地區共有97家企業,通過試點業務申請外債便利化額度約50億美元。
在政策落地的過程中,試點地區分局按照總局工作部署,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實際,深入推進跨境融資便利化各項政策,切實服務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外匯局廣東省分局圍繞服務優化、辦理程序簡化、推廣宣傳擴大化、服務距離簡短化,著力推動跨境融資便利化政策取得實效。外匯局北京外匯管理部聚焦創新型企業發展難點、痛點,通過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幫助擁有先進技術和工藝但凈資產規模較小的高新技術企業打通境內境外融資渠道;同時通過一次性外債登記等舉措,不斷提升企業跨境融資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釋放外債便利化的政策紅利。
下一步,外匯局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常態化開展為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活動;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便利跨境貿易投融資,助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