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伍洲奇
監管失位 漏洞待補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婚戀行業的營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該行業營收規模約為52億元,2019年已超61億元。但是互聯網婚戀平臺的一些問題也不斷顯現,管理粗放、審核缺位、誘導消費、情感詐騙——這些“頑疾”久治不愈。
在《法人》記者的采訪中,多位法律專家表示,多管齊下方能有效治理行業亂象。
數據顯示,隨著單身成年人口超2億,中國進入第四次單身潮,陌生人社交的版圖也逐漸擴展。
2020年8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探探發布了《95后社交觀念與社交關系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超八成的被調研用戶將社交軟件作為拓展人脈圈子的重要途徑,其中25.2%的用戶表示使用社交軟件很頻繁,58%的用戶選擇通過社交軟件來尋找伴侶,而高學歷人群相對更鐘愛線上社交,女性用戶較之以往在社交軟件上更為活躍;對于線上聊得來的網友,48.6%的用戶表示愿意線下見面。
巨大的需求促使互聯網婚戀平臺快速發展。網經社“電數寶”(DATA.100EC.CN)電商大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互聯網婚戀交友行業營收規模,相較于2018年增長近20%。
而相關平臺也迅速壯大。據“企查查”信息,注冊資本1000萬元的珍愛網,2017年8月,又獲得德奧通航的戰略投資;同年11月21日,太盟投資集團出資對其進行并購;近日,業界又傳出珍愛網在尋求進一步投資的消息。資本不斷注入的同時,用戶也在增加,累計注冊用戶達到1億。
記者查詢發現,互聯網婚戀平臺快速生長的10多年時間里,相關問題不斷被曝光。
記者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關鍵詞“婚戀”,發現投訴消息總量為512條,針對珍愛網的投訴為160條。
記者嘗試在一些婚戀平臺注冊,發現在這些平臺只需要填寫性別、出生日期、工作地區、婚姻狀況、手機號等一些基本信息,就可以完成注冊,部分平臺的人臉識別形同虛設。
有業界人士指出,婚戀網站實名認證背后更是存在一條黑色產業鏈,網絡上有大量提供各大婚戀網站會員賬號和進行實名制認證的業務,有的直接出售實名制認證賬號。這導致一些犯罪分子抓住漏洞進行情感詐騙,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
記者調查發現,因網絡婚戀而引發的網絡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用戶基于認知不足、情感寄托等種種因素而深陷騙局。有此遭遇的用戶事后往往懊惱不已,將責任歸咎于婚戀平臺。

CFP
山西太原警方披露,經梳理2020年一季度案件,發現網絡交友詐騙案件呈高發態勢,特別是網絡交友誘導投資、賭博類案件較多,案件量占太原全市電信詐騙案件的近10%,涉案金額占全部損失的30%以上。
警方分析,過去網絡交友詐騙多是通過珍愛網等老牌婚戀網站進行,但近年來各類交友平臺紛紛上線,魚龍混雜,探探、陌陌等交友軟件成為犯罪分子的主陣地,還出現了利用抖音、快手等視頻軟件交友和Soul、伊對、積木等小眾交友軟件詐騙的案件,其中Soul、伊對軟件占比較高,呈上升趨勢。
記者同時發現,平臺為了實現盈利,往往推出高收費服務。投訴平臺上,有不少用戶反映婚戀平臺套路太多。有用戶投訴稱,交費成為會員后,結果是身份不清的用戶充當交友對象,咨詢客戶得不到反饋,服務更是呈現快餐化,對用戶需求不管不顧。
也有用戶投訴稱,在相親直播中客服不斷慫恿用戶送禮物,結果錢花出去了,用戶卻一無所獲,耗神傷財。
市場擴大的同時問題不斷,互聯網婚戀行業亟待有效管理與規制。
北京市聞澤律師事務所律師連大有認為,婚戀平臺應依靠信用認證、銀行賬戶認證等手段,完善注冊信息實名制。婚戀網站、交友類APP由于對注冊信息的審核過于簡單或流于形式,導致不法分子使用虛假信息就能注冊。如果利用個人信用賬戶、銀行賬戶等進行綁定,讓未經信用認證的用戶無法使用相應功能,或者使用“區塊鏈技術”“云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對注冊信息進行管理,可以使婚戀交友網站得以凈化,提升平臺信任度。
同時,互聯網婚戀平臺可以誠信度、信息的可靠性為標準,對用戶進行分級和評價,其獲級或評分可以供其他用戶在進行交流、交往時參考。
連大有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發布了《婚姻介紹服務》國家標準,并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施行,但該項標準并非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幾乎完全靠從業者自覺執行。“行政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制定更為完善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法規,另一方面要引導婚戀交友網站自覺采用這些非強制性標準。”
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海則認為,近年來,婚戀交友平臺發生詐騙、敲詐勒索、強奸等案件時有發生,互聯網婚戀交友的安全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共同關注。
婚戀交友平臺應當在監管部門的主導下,成立行業協會,加強合規審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網絡運營者違反本法有關規定,未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或者對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用戶提供相關服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并可以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監管部門應當指導行業協會善用法律武器,督促婚戀交友平臺加強對注冊客戶信息的審核,充分利用大數據,聯合工商、工信、公安、網監、法院等相關部門加強認證,確保客戶信息的真實、可靠、安全。對一些未盡合規審查責任導致事件頻發的平臺,應當采取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甚至關閉平臺的治理措施。
湖南攬勝律師事務所律師潘晨認為,互聯網婚戀平臺自我約束力不足,“既當法官又當被告”也有失公允。要想最大程度解決互聯網婚戀市場的混亂,需要用戶、政府監管部門、行業自治組織三方共同努力,三管齊下:
第一,用戶要加強自我防范意識。當對方提出金錢往來的時候,要提高警覺:要核實對方真實身份信息,如身份證號碼、住址、工作單位等;要保留相關證據(聯系記錄、婚戀網站賬號、手機號碼、微信賬號、銀行賬號等),若發現是騙局要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
第二,加強立法。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婚戀交友網站的義務做了原則性規定,例如實名審核、信息傳播監管等,但是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婚戀行業的法律規范。為了做到有法可依,應該加快完善立法。
第三,要加強行業自治。我國沒有互聯網婚戀行業自治協會、互聯網婚戀交友行業自律公約以及誠信經營倡議書,僅有部分婚戀企業參與而且沒有監管執行的機構,導致監管缺失。只有成立互聯網婚戀行業自治協會,由政府監管部門對行業協會進行監管和引導,做到自律監管,才能真正實現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