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為迎接上級環保部門督察,勒令企業一律停工整頓;為落實產業轉型升級政策,園區傳統企業一律關停整改;為創建文明城市,要求全市臨街牌匾必須統一;為嚴防死守阻斷疫情傳播,所有外來人員不得進出——我們忽然發現,在一些地區,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工作方式大有“重出江湖”之勢,這令百姓反映強烈,甚至引發輿論關注。
2018年,為進行環評整改,江蘇連云港化工園區近200家企業被責令全面停產整頓,一停就是兩年,企業損失慘重。國務院督察組明確指出其是典型的“一刀切”施政。近日,黑龍江某地推出春節新政,凡是外來(返回)人員,不管你從哪里來,一律集中隔離7天,安全后再居家監測7天,這幾乎堵死了游子返鄉之路,令百姓倍感無奈。
從某種角度來說,“一刀切”做法確實有效。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放過任何一個潛在危險,保障絕對安全。殊不知這一刀切下去,雖然斬斷了出錯的隱患,但也傷及無辜。
某些地方政府慣于使用“一刀切”做法,不管客觀條件,不問實際情況,不分青紅皂白,只要執行上級政策,一律采取程式化、機械化、簡單化的工作做法。但這其實往往與政策的初心相悖,不僅妨礙政策落地,還會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不僅會挫傷干部群眾的工作積極性,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會損害黨群干群關系,透支政府公信力。
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些地方,明明防范措施可以更加精準,卻完全不顧現實情況,不愿因地制宜制定精準細致、人性化、針對性強的防疫制度和措施,而故意設置重重關卡,這是典型的不作為和不擔當。說嚴重點兒,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懶政、惰政、怠政的表現。
1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公開表示,“層層加碼”和“一刀切”,既是一種懶政,也是對寶貴防疫資源的浪費,各地要規范落實2021年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要求,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相關工作,不得在現行政策基礎上擅自“加碼”“層層加碼”,不得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那些打著“政治正確”名義的一關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的機關部門和機構,恰恰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確。它們不僅有名無實,還會讓工作變味,貽害無窮。
“一刀切”做法,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整治“一刀切”現象,也不能只看到它的危害,還要找到其發生的根源所在,把問題分析得更細致更充分,把監督工作做扎實,做到位,如此才能達到標本兼治,切實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