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實習記者 戴凱琳
截至2021年1月27日,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類和新冠病毒的斗爭已超過一年。隨著疫情的變化和發展,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逐漸加深,對傳染病防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研究機構都在致力于破解新冠病毒病理,加速推進藥物和治療手段的相關研究。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常常通過免疫逃逸挑戰現有有效解決方案。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瑞安 發出預警:“疫情進入的第二年,情況可能會更加嚴峻”。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可導致致命的呼吸道癥狀,在一些病例中也觀察到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不過,病毒是否存在于大腦和腦脊液中并不確定。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開始就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的侵害,包括頭痛、嗅覺和味覺障礙、執行障礙綜合征、精神錯亂、癲癇發作和腦部疾病等進行研究。英國利物浦大學神經學家本尼迪克·邁克爾認為,因“并發癥相對罕見”,因此“像海里的一根針一樣被忽略了。”

CFP
2020年4月,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該研究測試的125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中,62%的患者出現了由于腦部血凝塊引起的腦補血流中斷,這種并發癥即使在年輕人中也存在。31%的患者精神狀態發生變化,其中18名不到60歲。癥狀如出現明顯個性轉變和抑郁,或是在認知事物時感到錯亂并遲鈍。
此外,美國《自然》雜志中的一項調查指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普遍都出現失去嗅覺和味覺的癥狀。在一年后的時間里,仍有一部分人沒有恢復嗅覺和味覺。甚至,還有一些患者被改變了“嗅覺記憶”——也就是那些原先讓人愉快的氣味變得令人厭惡。比如,聞到炸雞氣味是臭的。雖然多數患者都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恢復,但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治療辦法幫助患者從嗅覺缺失和錯亂的困境中立即解脫。
2020年12月29日,《cell system cell》雜志發布了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關于SARSCoV-2感染腦脈絡叢(ChP)并破壞人類腦類器官中的血液—腦脊液屏障的研究結果。
2020年3月初,日本也曾報道了一例20歲的年輕新冠肺炎患者,最初普通核酸檢測只是陰性,但臨床癥狀表現存在意識不佳等神經系統問題。并且,在進行腰椎穿刺檢查后,最終在腦脊液中發現了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
對于大多數冠狀病毒,醫學界的一個共識是:患者恢復后可賦予自身一定程度的重新感染免疫力,即產生抗體。《Nature Research》雜志在2021年1月14日也發表了一篇關于新冠病毒再次感染很罕見,但仍可以幫助病毒傳播的相關報道。
據近期一項英國衛生保健工作大型研究SARS-CoV-2免疫和再感染評估表明,大多數人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幾個月就可以免疫,感染產生的抗體應答至少能將5個月內的感染風險減少83%。
不過,全球病例中少數新冠肺炎患者還是出現了第二次被感染的情況。上述研究數據表明,重復感染很少見,在已患新冠肺炎的6000名左右參與者中,再次感染率不到1%,并且在試驗進行的5個月中,研究人員發現自然免疫至少與疫苗接種一樣有效。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重新感染的患者即使沒有癥狀,仍然可以在鼻腔和喉嚨中攜帶高水平病毒。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分校的醫學研究表明,許多再感染病例實際上可能是重新激活的。由于冠狀病毒感染時間長,即使病毒在體內存活率較低,但強大的基因組結構可能藏于體內未被發現。
多倫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Ashleigh Tuite說:“我們知道可能會二次感染,但更大的問題是感染的間隔時間。”所以,盡管二次感染的風險很小,癥狀更輕,但所有人還需高度警惕。
2020年9月,英國出現新冠病毒變異株B.1.1.7。緊接著,變異新冠病毒501Y.V2在南非出現,導致其成為非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現有研究證明,南非與英國的變異株并不同源,傳播速度異常迅猛。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全力破解英國和南非發現的變異株為何傳播得如此之快,以及它們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
牛津大學醫學教授、英國政府疫苗工作小組顧問貝爾表示,目前的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暫時有效,但對于南非變異病毒是否有效仍存疑。501.V2的所有突變中,有3個發生在刺突蛋白RBD區域至關重要,分別為N501Y、E484K和K417N,可能導致病毒更具感染力,使得新毒株等容易傳播。
英國衛生部專家表示,以N501Y為主要突變的B.1.1.7傳染力提高71%。也就是說,一個感染者會多傳染給0.4—0.9個周圍的人。尤其是E484K突變,可能會增加新冠病毒免疫逃逸的風險,使以往感染產生的抗體不再是個別病毒,從而幫助病毒逃脫已建立的免疫應答。那些已被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因為E484K的突變而再次被感染。
2021年1月21日,《Nature Research》發布的文章《新冠肺炎研究更新:新冠疫苗可能會失去對變異病毒的效力》表示,新出現并且快速傳播的變異冠狀病毒可能會降低兩種主要疫苗的保護作用。
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召集20名志愿者接種兩種疫苗,分別為Moderna和Pfizer-BioNTech。經過兩次接種和血液分析后發現,現有疫苗對這種變異病毒的有效率只有三分之一,并且這種病毒相較于其他病毒更容易廣泛傳播。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戴維·韋斯勒及其團隊也表示,在英國和南非首次發現的冠狀病毒變體有可能削弱現有疫苗對于抗體作用的突變,這意味著現有新冠疫苗需要更新。
目前,這些研究還未經過評審,有些科學家稱免疫效果的研究尚需時間。但是,501Y.V2突變株不一定會造成二次感染。雖然二次感染新冠已有數十例報道,具體原因不明,但是沒有證據表明變異病毒會影響疫苗作用,疫苗應該還是具有效力。疫苗與單純感染產生的抗體不同,其中添加的佐劑可以放大免疫反應,讓體內產生比自然抗體更強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美國Fred Hutch研究所的病毒學家Trevor Bedford認為,面對新冠病毒的變異,現有疫苗需要及時觀察與更新。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楊曉明表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上市之際,公司已經對全球不同來源的新冠毒株做了交叉中和保護試驗,證明該滅活疫苗對全球不同地區的毒株都有很好的作用。目前正在進行針對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株測試,初步結果還不錯。
盡管首批疫苗將極大地促進社會生活的正常化,但隨之而來也伴隨著一長串未知數。《Nature Research》的文章中提到,目前正在進行的III期臨床試驗主要針對健康人群。現有疫苗在老年人,體弱者和其他高位人群中的效果可能不佳。目前,美國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第三階段試驗已經包含兒童;以色列也對20萬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疫苗注射。發現首次注射兩周后,該病毒呈陽性反應的幾率降低了33%。
但是,疫苗的保護效率到底能夠持續多久,以及為確保疫苗完全發揮作用而再次加強注射的明確間隔時間,這些都還是未知。這些未知因素中還伴隨著開發疫苗的反應速度問題,以及大量生產和銷售壓力。毋庸置疑,數十億劑的新冠疫苗生產和銷售是新的難題,復雜社會政策以及民眾對疫苗接受程度將大大影響實現疫苗全民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