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樹全 沈國兵 編輯/張美思
2018年,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國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時至2021年,恰逢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周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十分嚴峻的形勢下,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如期舉行,彰顯出我國踐行多邊主義和進一步推進開放的決心和信心,表現出作為大國的國際責任與擔當。
歷屆進博會的舉辦盛況和取得的優秀成績,兌現了我國“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承諾。自首屆進博會舉辦以來,參展經濟體和國際組織數量、參展企業數量、采購商數量和展覽面積等保持穩定或持續增加(見附表),展現出進博會越來越強的國際影響力,更加凸顯出中國大市場的“全球磁力”。

歷屆進博會發展成績
在2018-2021年舉辦的四屆進博會上,意向成交額穩中有升(見圖1)。首屆進博會即實現了578.3億美元的優異成績;第二屆為711.3億美元,增長了23%;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的形勢下,2020年第三屆進博會仍成功舉辦,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累計意向成交額超過了前兩屆進博會,達726.2億美元;今年的第四屆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為707.2億美元,比上屆略降2.6%。

圖1 歷屆進博會一年計意向成交額(單位:億美元)
進博會不是一般產品和服務的展示和交易,它是全球先進科技產品、高檔產品、高端裝備爭相展示的重要平臺,是各種“全球首發”“亞洲首秀”“中國首秀”競相亮相的平臺。進博會“三新”展示數量連續四年增加(見圖2),開始引領著我國乃至世界新產品和新服務消費升級。

圖2 歷屆進博會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展示數量(單位:項)
進博會是我國對外開放由“走出去”向“引進來”轉型、從“賣全球”向“買全球”轉型以及從“世界大工廠”向“世界大市場”轉型的結果,其背后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二十年以來經濟不斷發展的現實支撐。入世20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和擴大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資吸引國和第一制造業大國。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增加至101.60萬億元。中國海關的統計顯示,2001—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由42184億元增長到322215億元,增長了6.64倍;出口由22024億元增長到179279億元,增長了7.14倍;進口由20159億元增長到142936億元,增長了6.1倍(見圖3)。200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496.72億美元,到2020年已增長到1443.7億美元(見圖4)。另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1萬億元,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見圖5)。進博會的連續舉辦,彰顯出我國將更加注重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也進一步激發了我國進口和經濟發展的潛力。

圖3 “入世”20年中國進出口商品總值(單位:億元)

圖4 “入世”2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單位:億美元)

圖5 “入世”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單位:億元)
通過進博會,我國企業不僅可以采購優質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等,對先進裝備和技術的迫切需求也可以得到有效緩解。我國企業更需要積極通過進博會了解世界先進的管理經驗、產品和技術,尋找本身差距,增強競爭意識和創新實力,努力打造國際品牌,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連續舉辦的進博會也激勵著我國通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引入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規則,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規則等,推動我國貿易和投資深度融入全球要素流動的一體化大市場,促進經貿高質量發展。
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著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的雙重沖擊、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受到嚴重挑戰的背景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正愈發成長為世界創新性企業新產品發布的交易平臺,推進世界各國企業共享中國成長的大市場,在促進國際貿易、投資和貿易政策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推動世界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整體而言,進博會既立足于我國國內發展現實,又是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催化劑,將助力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后,應持續發揮其溢出效應,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消費升級、貿易升級和制度型開放升級,進而推進我國與世界經貿的深度融合,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