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實力派“戲骨”,少年得志,中年亨通。40余年的演藝生涯,他只用角色說話,鮮有緋聞。他是一個“千面人”,無論是帝王將相、普通百姓還是小混混,他都能詮釋得出神入化,演什么像什么。
他盛譽在身,獲獎無數。中國三大含金量最高的電視劇獎(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他都已經多次收入囊中,僅飛天獎他就得了五次,保持著表演類飛天獎數的最高紀錄。
他是名副其實的“視帝”,但他最在意的事情是角色有沒有重復,不管是重復他人還是重復自己,他都不允許。他永遠在尋找下一個好角色。
他就是演員陳寶國。

1974年,18歲的北京青年陳寶國在工廠當了兩年工人,他想換種活法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萌生了當演員的想法,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在中央戲劇學院的報名表上寫下了自己的大名。考試的時候,他并沒有過人的才藝,但因為“相貌堂堂”,被當時的考官梁伯龍一眼相中,險中得勝,這才獲得了錄取通知書。
大學四年,意氣風發。畢業后,陳寶國被分到了中國兒童劇院工作。作為表演系的畢業生,每個人都有一個表演夢,陳寶國也不例外。正當他對未來憂心忡忡時,命運之神甩給了他一份“多彩試卷”。
1982年,中央電視臺籌拍電視劇《赤橙黃綠青藍紫》,導演王扶林大膽起用新人,讓陳寶國飾演叛逆青年劉思佳。劉思佳表面上看起來桀驁不馴,甚至有些玩世不恭,骨子里卻是一個重情重義、濟困救危的人。這個角色很考驗演技,多一分是“風流瀟灑”的自然做派,少一分就是“無賴流氓”的全程尬演。
陳寶國首次接拍電視劇便擔綱男主角,拿到這樣一個復雜的角色,更是忐忑不安。但他也明白,演好劉思佳是挑戰,更是機遇,于是不辭辛勞,全力以赴。果然,《赤橙黃綠青藍紫》一經播出就掀起收視狂潮,26歲的陳寶國一夜成名,斬獲首屆金鷹獎“視帝”,并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青春偶像”。
陳寶國顏值很高,因為長相棱角分明,目光冷峻逼人,他還被觀眾冠以“冷面小生”的稱號。剛剛成名的他面臨著兩條路,一條是走向“小生”的戲路。“這其實能給一個年輕人想要的一切,作品、知名度都能滿足。”但是陳寶國更想走的,卻是另外一條路。他要磨煉演技,把自己修煉成“千面人”,“如果30歲之前,我能把打磨演技的觀念定下來,我可能會終身受益。”
于是,在1986年陳寶國爭取到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角色——電影《神鞭》里的天津衛混子“玻璃花”。為了這個配角,他甚至放棄了《四世同堂》里大少爺祁瑞宣的角色。
“玻璃花”并不好演。這個角色的左眼是一種被人打散了的狀態,當時的化妝技術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陳寶國就打起了自己的“歪主意”。當時還沒有隱形眼鏡,他就拿一個扣子,磨成一塊薄片,塞到自己的左眼里。這一下,“玻璃花”的效果有了,可他的眼睛也受了罪。每次他把扣子放到眼睛里,眼淚就冒出來了。為了讓自己的眼睛適應這枚扣子,他干脆戴進去就不取出來了,電影拍了八個月,他就戴了八個月。等到影片殺青之后,他發現左眼視力下降得很厲害,醫生告訴他,是因為他的眼部神經被扣子磨損了。他的左眼視力從過去的1.5下降到0.6,再也恢復不過來了。
有人說,陳寶國是一個“為了戲可以玩兒命”的主兒,還真是沒說錯。下了苦功夫后,他演繹的“玻璃花”讓人過目難忘。而他所收獲的也不僅僅是一個代表性角色,還有對表演至關重要的兩個字:自信。
“戲癡”陳寶國被人們稱為“千面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出演的角色多,還因為這些角色大多數成為了經典。做演員這么多年,無論是古代、民國還是當代背景的影視劇,陳寶國都演過;從小混混到帝王,從遺老到貴少,他都有代表性角色;甚至他出演的角色從事的行業也是豐富多樣的,工農兵醫商各種行業的都有,這些標桿性角色成為了一代文化符號。
能做到這一點,首先跟陳寶國接戲的原則有關,他總是盡量避免重復。哪怕同樣是帝王,他也不會接同一類型的:在《漢武大帝》中,他飾演雄才偉略、氣吞山河的一代霸主漢武帝劉徹;在《武則天》中他飾演寬厚仁慈、懦弱文氣的唐高宗李治;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歷史劇巔峰之作《大明王朝1566》中,他飾演的則是深諳權術、至陰至柔的嘉靖帝朱厚熜……
當然,陳寶國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要算是電視劇《大宅門》里的白景琦了。《大宅門》深受觀眾歡迎,奪得了2001年央視年度收視冠軍,陳寶國在劇中飾演個性張揚、敢愛敢恨,具有強烈反叛精神的白景琦,獲得央視黃金時間觀眾最喜愛的優秀電視劇演員獎。這個角色直接將陳寶國的事業推上了一個新高度。他本人也承認《大宅門》是自己的一次轉身,是演藝生涯劃分為上下半場的一個分水嶺。
他并未止步。《茶館》中的社會底層小人物王利發,《鋼鐵年代》中正義耿直的煉鋼工人尚鐵龍,《老農民》中血氣方剛的農民牛大膽……眾多影視劇作品中的小人物,讓陳寶國從深宅大院、皇宮朝堂走向街頭巷尾、鄉野村落,歷盡人間煙火。
然而他從不自詡天資過人,每次接到新的角色,他總是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除了把劇本背得爛熟之外,還要翻閱大量角色當時所處年代環境的背景資料。為了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老酒館》開機前,陳寶國的案頭工作就準備了四五個月,直到拍戲的時候,依舊每天做功課。他在心里把陳懷海這個角色完整預演了幾十遍,600多場戲的臺詞,在對戲時他完全脫稿,連導演劉江都感嘆道:“他是劇組最用功的,每天晚上都會做功課,頭一次見男主角在現場是不用帶劇本的,這個太厲害了。”
高強度的戲份和高密度的情緒對于演員是很大的挑戰,為了保持足夠的體力和充沛的精力,陳寶國在劇組的時候拒絕參加任何與拍戲無關的活動,每晚回屋閉門謝客,哪怕編劇高滿堂上門,只要不是說戲,都只能“到點就走”。
陳寶國如今已年過花甲,除了塑造了為數眾多的經典角色外,更讓人嘆服的就是他那“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
妻子趙奎娥與陳寶國同齡,兩人都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也是彼此的初戀。畢業時,陳寶國去了兒童藝術劇院,而趙奎娥則留校任教。在1982年出演完《赤橙黃綠青藍紫》后,陳寶國覺得這部劇肯定會大火,于是就向女友求了婚,兩人結束了長達8年的愛情長跑,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不久,兒子陳月末出生了,趙奎娥漸漸淡出演藝圈,做起了成功男人背后的賢內助。那時,陳寶國與趙奎娥都處于事業上升期,陳寶國憑借《神鞭》獲得認可時,趙奎娥也因《昨夜的月亮》提名金雞獎最佳女配角,但為了丈夫和孩子,她選擇了犧牲自己的事業。
1996年,電視劇《大宅門》開拍不久,就遭遇了投資商撤資、導演郭寶昌被換等風波。為了支持郭寶昌,陳寶國不僅退還了9萬元片酬,而且3年不接戲,只等導演重新開機。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他賣掉了房子。面對丈夫這樣大膽任性的行為,趙奎娥毫無怨言,選擇默默陪在他身邊。
妻子的理解和犧牲,陳寶國也都記在心里。從1979年入行至今,他沒有任何炒作,也從未傳過緋聞,只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個經典角色。
他知道妻子熱愛表演,一收到劇本,就會第一時間讓妻子幫自己把關,平時拍戲也要跟妻子討論劇本。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陳寶國也會鼓勵妻子接戲。他多次說:“我太太原本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如果她出來演戲,不會比我現在混得差。”
2015年,陳寶國第五次拿到飛天獎。頒獎現場,他深情告白:“我最感謝的就是我的太太趙奎娥,我永遠愛她。”讓在場的所有人吃了一把陳年狗糧。
陳寶國一向堅持“個人生活是最后一塊領地,演員要保持神秘感”,他表示自己不愿意“秀恩愛”,他說:“外頭再怎么折騰,你回到家還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
談到業余愛好,與他年齡相仿的演員現在都玩得有聲有色的,陳寶國卻調侃自己是個“沒趣兒的老頭”,他從來“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網,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粉絲”。
陳寶國依舊遵循著入行時的“工作指南”和“生活軌跡”——拍戲時,不休息一天,不敢請一次假,不敢遲一次到。一部戲120天拍攝周期,平均每天要拍10場戲。“演戲是我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有戲演,只要有活干,對我來說就是挺完美的事兒。”
2020年,64歲的陳寶國,憑借《老酒館》再奪“白玉蘭視帝”。出道40載的他,以一個個生動傳神的角色,將自己打造成了演藝界的一根標桿,也成就了自己的“黃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