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5日,《世界是平的》一書在美國出版。兩年之后,這本書成為國人爭相閱讀的熱門書籍。這一書名顯然意在申述互聯網帶來的好處,它實現了數字世界的“人人平等”。但這兩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股反思數字化時代的聲音也此起彼伏:互聯網連接一切之后,世界并不會自動抹平,可能還會產生新的鴻溝。這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互聯網帶來的算法困境。
所謂算法,根據傳統定義,是指解題方案的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互聯網語境下的算法,也大致類似,不過其更多地跟產業與人聯系在一起,被賦予了更廣闊的內涵。
這些年,算法幾乎成了所有互聯網公司依賴的底層技術。一批巨頭互聯網公司在業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開始運用算法,為消費者推薦商品、廣告,實現更多增值。比如現在某知名APP,其“制勝法寶”就是算法推薦機制,用戶喜歡什么,它就主動投喂什么,深刻洞察并把握了人性。而一些生活服務類APP,也利用算法機制,準確把握消費者的喜好、口味以及消費能力等,精準推薦商品與服務。
應當說,算法作為一種新技術,在造就一批成功的互聯網公司的同時,也便利了公眾的生活。但是,隨著算法的攻城略地,甚至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怪物”,也逐漸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一個典型的表現是,算法由于過于迎合個人趣味,在信息傳播中制造了一種信息繭房的窘境。互聯網是現實生活的投射,不同知識水平與眼界的人,在數字化世界,所能享受到的紅利完全不同。文化素養高的人,可以充分吮吸數字世界的營養,持續進步;而文化素養低的人,由于對信息甄別能力差,只能在低質量的信息海洋中不斷退化。
算法還滋生了一個問題:大數據殺熟。算法就像一只只眼睛,盯著每一個用戶,它吃透了你,而你卻對它一無所知。不論是在美團上點餐,還是在攜程上訂票,都爆出過用戶被殺熟的事件。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便捷與便宜,但在算法支配下,它卻越來越貴。算法成了這個時代的噬身之蛇,屠龍的少年變成了惡龍。
算法導致的問題,遠不止這些,比如對隱私的剝奪,對員工的壓榨,以及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凡此種種,都指向了對算法這種智能技術的反思,都指向了對平臺科技向善理念的踐行。
以往,一些人在談到平臺的作用時,往往會提到技術中立,認為平臺只是一個工具,技術沒有價值觀。但隨著互聯網的弊端不斷暴露,平臺成為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的溫床,人們對平臺的責任開始有了越來越深入的認識。蘋果公司CEO庫克不無憂心地說:“我并不擔心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擔心的是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這代表的是技術領導者的認知。事實上,這也在不斷成為人們的共識:技術與平臺沒有價值觀,但技術與平臺背后的人有價值觀。人,才是技術的尺度。
所以,反思算法的本質,就是反思操控算法的人,要用人性算法、倫理算法來引導技術算法。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已經出臺并正在完善相關的數字權利法案,約束平臺權限,為用戶權益兜底。而作為算法的擁有者,平臺企業更應該履行主體責任,克制技術欲望,防止異化為數字世界的利維坦。
人類工業革命史上,每一次技術進步,都伴隨著一輪輪反思,技術就是在這樣的進化中不斷惠及社會的。對于算法等數字技術反映的問題,我們也不必過于擔憂,技術終究會突破它的自反性,實現技術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平衡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