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經濟學者聊到當下的春運,他作了一個大膽的判斷:數字經濟將加速春運退出歷史舞臺,如今春運已不像以前那樣發生大規模的人群遷徙,再過幾年將更加靜悄悄。為什么呢?他認為形成春運人流的主要是城鄉、東西二元結構,資源綁定在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人要到大城市才有賺錢機會,形成春運的主流人群。比如淘寶村、淘寶鎮的崛起,縣城數字化在很多方面拉平了差距,沖擊了傳統資源優勢所固化的二元結構,使人力和人才回流。不像他們的父輩、老一代打工人那樣如候鳥般往返于城鄉,新一代被數字賦能的打工人,不出遠門就能找到工作。每年折騰一個多月的春運,可能就將這么被數字干掉。
還真是這樣!我立刻想到在我家干活兒的保潔小李,她來自甘肅禮縣,前幾天她跟我說,今年回家過年后可能就不回來了,離家這么遠,孩子和老人都照顧不到。準備在家開個淘寶店賣本地蘋果,她幾個中學同學開的網店都火了。這不是個案,而是一種潮流。看到一個數據說,西部創業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化趨勢,既有數量,也有質量。《2020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年內,中西部淘寶鎮、淘寶村增勢迅猛,其中淘寶村數量同比增長274%。
不要小看這些淘寶店,這是一場靜悄悄的數字革命。對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來說,一個淘寶店可能只是千里之外一個發貨“求好評”的符號,一個賣蘋果、賣枸杞、賣硒砂瓜的地點。對于在我家干活的保潔小李,則意味著一家人的生計,對于他們縣城中的人,則是一種在家門口就業的新工作方式。對于一個地區的人來說,則是一種集體脫貧致富的新產業模式。
那個經濟學者提到“數字在慢慢終結春運”,其實這幾年數據悄悄終結了很多事物,我還想到了幾年前很流行的一個詞,叫“不包郵區”,有一種區分叫“包郵區和不包郵區”,傳統不包郵區主要是西部地區,這個標簽見證了這些地方的偏遠和數字基礎設施落后。當西部地區數字經濟開始起飛,新入淘寶創業者人數增幅不斷超其他地區,領跑全國,“不包郵區”的數字區隔漸漸被打破了。西部地區的快遞數量出現幾何級數增長,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21日,西部地區快遞量已達到10年前的27.4倍。
常能從媒體上看到那些過去所謂“不包郵區”農人的脫貧故事,他們的農產品通過運輸和物流動脈迅速變現。讀這些故事,讓我感動的不僅是他們在自己這一代,終結了貧困在代際間的循環,更感動的是一種生活的自信:不用背井離鄉,不用逃離農人生活,而可以在家鄉離家人很近的地方賺錢養家。這種成功的典范,會讓更多的年輕人留下來,避免西部和鄉村的空心化。
保潔小李跟我說,她很擔心孩子的成績和成長,自己不在身邊,老人太慣著。我說很支持她留在老家開網店,在北京做了兩三年開闊了眼界,網店賣蘋果不成問題。城市人群消費升級,對禮縣蘋果這種原產地優質農產品有更大需求。西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助推讓電商成為助農增收的新平臺,說不定還有補貼。過去分東部西部,可數據是不分東部西部的,勤勞的西部人,優質的西部特產資源,插上了互聯網和數據經濟的翅膀,很多鴻溝會被數據消弭!
大城市需要保潔小李,但家里的人更需要她,她也更喜歡在家鄉工作。回家開網店,并沒有與城市失去聯系,她將在數字化中與大城市以新方式聯系著,把她種的蘋果送到北上廣餐桌,就像她已經做得很成熟的老鄉那樣。小李可能意識不到,勤勞的她,是無數西部人共享數字經濟紅利中的一個,她正參與創造西部人的歷史,也參與著這場用數字化打破二元結構、消除信息鴻溝的數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