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996”“715”“職場PUA”等詞,成為當下社會熱議的話題。或許,另一個熱詞“雙循環”,會最終讓前面這幾個熱詞,成為歷史。
中國的5天工作制度始于1994年,這一年3月開始試行“隔周5天工作制”。1995年5月1日起,中國正式實行5天工作制度,即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情況出現了倒退。
改革開放后,中國基于人口紅利,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40年的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中國人的勤勞與汗水換來的。正如日本經濟的騰飛,也是一代日本人辛勤工作的結果。
在這種經濟循環中,人的生產屬性強于消費屬性,人是生產的手段,人為工具性的一面被強烈體現出來。這些經濟特征,最終反映在企業內部,就是很強的內部控制,所謂狼性,形成“996”“715”的工作制度。
不過隨著經濟發展,這種模式也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或許雙循環,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當下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經濟政治局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保護主義上升,對全球化產生阻礙,外循環受阻。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市場體量,是我們對抗這種風險的最好倚靠。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在這個月的“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實際上,中國的內循環一直在飛速發展之中。近年來,中國經濟開始從外向型轉向內向型,消費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貢獻率平均在6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力。與此同時,我國也存在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來說并不高,收入分配差距仍較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仍偏小等阻礙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的因素。
對此,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加速雙循環,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激發內需潛力,讓人們更多地消費,這就必然需要提高中國人的收入。
收入是職場文化最根本的基礎,是所有職場問題的根源,收入的改變,必然會影響整個職場文化。
一般來說,收入低的時候,人們放棄休閑,選擇工作,多掙錢;而隨著收入增加,人們會更多地選擇休閑,而放棄工作。反對“996”“715”的呼聲,出現在“大廠”員工中,不是因為他們最累,而是因為他們收入相對較高。不難想象,隨著各階層收入的提高,這種呼吁會自上而下,從白領向藍領擴散。
雙循環更強調國內消費,消費除了支付能力,還需要時間。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每周5天工作制的人是美國汽車商亨利?福特。早在1926年,他就在自己的汽車公司里實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福特這么做,正是因為他認為,工人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就可以花費更多的錢,這對經濟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從更本質的角度看,雙循環中,人不再僅僅是生產工具,也是生產目的,是消費主體。這意味著人獲得更大的尊重與解放。從這個角度,“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僅是刺激需求,它會深刻地改變整個社會的很多特征,使得“996”“職場PUA”等現象逐漸消失在輿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