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卿,任漢書,徐美霞,朱姍姍,鄭振佳,*,陳 偉,*
(1.山東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省高校食品加工技術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山東 泰安 271018;2.廣饒縣中醫院,山東 東營 370523;3.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176)
綠原酸(5-O-咖啡酰奎寧酸)是由咖啡酸和奎寧酸縮合而成的酚酸類物質[1-2],是芳香族聚合物木質素的組成成分[3],是許多中藥材和蔬菜水果中的活性物質[4],其存在形式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伴隨著一類物質,即綠原酸類化合物。綠原酸類化合物也被稱為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分為單咖啡酰奎寧酸類、二咖啡酰奎寧酸類和多咖啡酰奎寧酸類,該類化合物還會與其他有機酸反應生成羧基酯化產物,常見酰基與官能團見圖1,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及其羧基酯化產物見表1。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腫瘤、抗病毒、調節血糖和血脂以及保肝等多種生物活性[5],對某些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也有治療作用,但其脂溶性、穩定性和溶解性差影響了其在生物體中的生物利用度,限制了活性作用的發揮。

圖1 各類酰基與官能團結構示意圖Fig.1 Structural schematics of various acyl and functional groups

表1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及其羧基酯化產物Table 1 Caffeoylquinic acids and their carboxyl esterification products

續表1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部位是酚羥基,該基團極易與自由基發生反應,使之失去活性,從而能夠有效清除自由基,清除效果優于VC[51]。鄭振佳等[42]通過建立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在線篩選鑒定牛蒡中的抗氧化成分,成功篩選并鑒定出19 種咖啡酸及衍生物,并且發現牛蒡中的抗氧化成分主要為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于歡等[52]測定發現3,4-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4,5-O-二咖啡酰奎寧酸對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濃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別為43.55、41.61、46.02 μmol/L,對羥自由基的IC50分別為151.24、151.20、217.31 μmol/L,對脂質過氧化物的IC50為2.53、3.13、4.44 mmol/L,故得出3,5-O-二咖啡酰奎寧酸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強,3,4-O-二咖啡酰奎寧酸對脂質過氧化反應的抑制作用最強。Tamayose等[53]通過自由基活性測試發現3-O-咖啡酰奎寧酸、4-O-咖啡酰奎寧酸、5-O-咖啡酰奎寧酸的抗氧化能力(以Trolox計,下同)分別為(170.3±5.6)、(276.4±9.7)、(130.1±9.2)μmol/L,4,5-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和3,4-O-二咖啡酰奎寧酸的抗氧化能力分別為(253.7±0.5)、(194.3±9.7)、(235.8±1.2)μmol/L,表明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并且在C4位置被咖啡酰基酯化的奎寧酸比在C3或C5位置上顯示出更高的抗自由基活性。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還能螯合金屬離子,減少金屬離子造成的氧化損傷。Gordon等[54]發現5-O-咖啡酰奎寧酸可以與載脂蛋白B色氨酸殘基結合,從而阻止Cu2+進入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中的色氨酸殘基,進而抑制Cu2+誘導的LDL的氧化。萬玉珊等[55]研究表明3,4-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4,5-O-二咖啡酰奎寧酸以及3,4-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3,5-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4,5-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能干擾Cu2+誘導的LDL的氧化,延遲共軛二烯的形成,并干擾硫代巴比妥酸的代謝。另外,Cheng Dai等[56]對預先補充AlCl3的小鼠給予綠原酸處理,發現綠原酸還可以抑制Al3+誘導的核碎裂,減弱AlCl3對細胞的免疫毒性。
Fang Shiqi等[57]研究發現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可以防止酒精誘導的大鼠嗜鉻細胞瘤PC12細胞的凋亡、增加細胞活力并促進細胞分化,該機制可能與增強GAP-43的表達和抑制線粒體凋亡途徑相關。Jiang Xiaowen等[58]發現牛蒡中的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表現出對谷氨酸或N-甲基-D-天冬氨酸誘導的SH-SY5Y細胞損傷的顯著神經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是減弱了H2O2誘導的SH-SY5Y細胞凋亡、抑制了活性氧的生成以及改善了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并減弱了丙二醛水平來保護細胞免受H2O2損傷,同時該研究表明此神經保護活性歸因于奎寧酸分子中C1位丙二酰基的存在。
以上研究表明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對多種途徑引起的氧化過程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表現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及其代謝產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等常見的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5,59]。王世寬等[60]通過抑菌效果實驗,證實甘薯葉的綠原酸類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對前兩者抑制效果最好,最小抑菌質量濃度分別為200 μg/mL和250 μg/mL。Zhu Xianfeng等[27]從朝鮮薊中分離出的3-O-咖啡酰奎寧酸、1,5-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和4,5-O-二咖啡酰奎寧酸經研究發現對多數微生物有抑制活性,最低抑菌質量濃度為50~200 μg/mL,其中3-O-咖啡酰奎寧酸和1,5-O-二咖啡酰奎寧酸具有廣譜抗菌性。羅藝晨等[61]研究表明綠原酸類化合物可能是通過改變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影響細胞代謝,進而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達到抑菌效果[62]。Yun等[63]發現3-O-咖啡酰奎寧酸可以通過影響白色念珠菌的K+通道而誘導白色念珠菌的凋亡。此外,綠原酸類化合物對某些由細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也有抑制作用,可以通過抑制玉米中單端孢菌的積累,達到抗穗腐病的效果[64]。
炎癥是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癥發病機理的主要機制[65],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能夠通過發揮其抗炎機制達到防治慢性疾病的作用。Feng Yan等[66]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能夠恢復D-半乳糖誘導的小鼠肝臟和腎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和丙二醛水平,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促炎細胞因子的蛋白質表達,有效預防D-半乳糖誘導的小鼠肝腎炎癥及損傷。謝旻皓[67]發現3,4-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和4,5-O-二咖啡酰奎寧酸能夠降低小鼠血清中C-反應蛋白、IL-6、TNF-α等炎癥因子和內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水平(分別降低約60 μg/L、70 pg/mL、65 μg/L和500 ng/L),進而抑制了炎癥因子的表達,表現出一定的抗炎活性。余國璽等[68]發現綠原酸對LPS抑制人牙周膜細胞(hPDLCs)增殖有顯著拮抗作用,且1 mg/mL的綠原酸拮抗作用最強,可以減少炎癥因子的分泌,進而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促進hPDLCs的成骨分化,最終達到減緩炎癥反應的目的[69]。高瑞峰[70]研究表明綠原酸類化合物可以抑制小鼠乳腺炎癥,其作用機理是綠原酸類化合物通過結合并激活過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體,從而下調Toll樣受體4的表達并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號通路的激活,最終降低乳腺中IL-1β、IL-6和TNF-α等炎癥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質表達水平,以此來抑制小鼠乳腺炎炎癥。Iva等[71]研究表明口服綠原酸可以通過抑制葡聚糖硫酸鈉誘導的結腸炎小鼠NF-κB p65、磷酸化細胞信號傳導與轉錄活化因子3、磷酸化蛋白激酶B和磷酸化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等炎癥因子的表達和凋亡信號通路的激活,從而抑制小鼠結腸炎炎癥的發生。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抑制突變的作用,可通過阻滯細胞生長周期、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等途徑產生抗腫瘤作用,對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結腸癌等癌癥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72]。葉曉林等[73]通過建立EMT-6乳腺癌荷瘤及空白對照模型,發現綠原酸能夠有效地抑制腫瘤的生長,且10 mg/kg的綠原酸抑瘤率最高,可達64.07%。田偉等[74]發現綠原酸能夠抑制肺腺癌細胞A549細胞的增殖和轉移,促使A549細胞凋亡,遏制其生長增殖。Jafari等[75]發現綠原酸和4,5-O-二咖啡酰奎寧酸能夠影響胃腺癌細胞AGS細胞生長周期,上調細胞凋亡相關基因bax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達和下調細胞周期蛋白D1、B淋巴細胞瘤-2基因(B cell lymphoma 2,bcl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原癌基因c-myc和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達,促使細胞凋亡,從而抑制胃腺癌細胞系的增長繁殖,達到抗胃癌的作用。周佳彬等[76]培養人膠質瘤U251細胞,并給以不同濃度的綠原酸處理,發現U251細胞逐漸凋亡,這可能是綠原酸上調人體抑癌基因p53和bax的表達、下調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bcl2的表達、促進Caspase-3蛋白表達的結果。Domitrovi?等[77]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降低了p53、bax的活性和Caspase-3的表達,減輕了由順鉑誘發的腎臟損傷,并改善了腎臟的再生能力。此外,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還能增強芳烴羥化酶的活性,提高組織細胞抵抗多芳香烴化合物誘變的能力[78]。以上研究均表明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在研發抗腫瘤藥物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對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有明顯的效果。王林青等[79]探究了金銀花與山銀花中綠原酸類活性成分的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活性,得出金銀花綠原酸類提取物對NDV的抑制率、阻斷率和中和率分別高達92.43%、65.23%和95.92%,山銀花綠原酸類提取物的抑制率、阻斷率和中和率分別高達55.28%、91.52%和82.98%。胡克杰等[80]發現綠原酸類物質對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cal virus,RSV)、Coxsackie-B3病毒、Coxsackie-B5病毒和腺病毒7型等呼吸道病毒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最低抑制質量濃度分別為0.05、0.1、0.8、0.4 mg/mL。Ma Jiannan等[81]發現綠原酸和3,5-O-二咖啡酰奎寧酸具有較強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活性,抗HCV活性分別為61%和53%。夏超等[82]探究了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體外抗呼吸道RSV的活性,發現二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抗RSV效果明顯優于其他酰基奎寧酸類化合物,4,5-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活性最高,其IC50為2.5 μmol/L,咖啡酰基被證明是咖啡酰奎寧酸衍生物抗RSV的活性基團。另外,李祥[83]研究了綠原酸類化合物對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抑制作用,實驗表明綠原酸類化合物是通過抑制EV71的復制、阻礙EV71病毒基因的表達和干擾EV71蛋白酶的表達來實現抗病毒效應的[5]。另外,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可以通過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型合酶的活性,減少HIV病毒在組織和細胞中的擴增,達到抗HIV病毒的作用[84]。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降血糖、降血壓及降血脂的作用,可降低由胰高血糖素引起的高血糖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和改善糖尿病[85]。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對患有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島素抵抗有顯著改善的作用[86]。王晶等[87]發現3,4-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和4,5-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對α-葡萄糖苷酶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IC50分別達(88.30±1.36)、(212.40±0.88)μmol/L,可用于治療大鼠2型糖尿病。Andrade等[88]發現綠原酸可能是通過抑制葡萄糖-6-磷酸轉移酶的活性進而影響葡萄糖的吸收而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Peng Bingjie等[89]通過大鼠實驗發現綠原酸類物質可以通過下調腸道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1表達、上調腸道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2和胰高血糖素原的表達來影響腸道葡萄糖代謝,從而控制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來維持血糖平衡。Martínez-López等[90]通過人體實驗發現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在連續8 周飲用富含咖啡酰奎寧酸的咖啡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約5.2 mmHg和5.6 mmHg,血清總膽固醇、LDL、極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分別降低約20、19、5 mg/dL和20 mg/dL,證實了咖啡酰奎寧酸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李旭等[91]通過大鼠實驗發現劑量為20 mg/kg的杜仲葉綠原酸提取物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具有較強的降壓作用,實驗期間大鼠血壓從開始時的(180.0±7.4)mmHg逐漸降低至第8 周時的(1 4 1.5±0.7)m m H g,降壓效果明顯且基本平穩。Tian Yu等[92]設計并合成了14 種新型的咖啡酰奎寧酸衍生物,并進行了生物學評估,結果表明1-N-炔丙基-4,5-二-O-異亞丙基-綠原酸酰胺、1-N-環己基-4,5-二-O-異亞丙基-綠原酸酰胺、1-N-正辛基-綠原酸酰胺和1-N-炔丙基-綠原酸酰胺4 種衍生物對HepG2肝細胞中油酸引起的脂質蓄積有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降脂活性。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還是一類具有良好保肝作用的活性物質。郝冰潔等[93]發現六棱菊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鼠肝損傷,并分析發現二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為六棱菊發揮保肝作用的主要成分。Basnet等[94]從蜂膠中提取分離出了3,4-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以及3,4-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和4,5-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4 種成分,其中3,4-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對CCl4引起的肝毒性以及脂多糖和氨基半乳糖引起的肝損傷抵抗效果最佳。Kim等[95]從山萵苣中分離出的3-O-咖啡酰奎寧酸、5-O-咖啡酰奎寧酸、3,4-O-二咖啡酰奎寧酸、4,5-O-二咖啡酰奎寧酸、3,5-O-二咖啡酰奎寧酸和3,5-O-二咖啡酰-黏蛋白-奎寧酸可以有效地抑制胞外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復制和病毒顆粒的釋放,降低HBV的DNA水平,達到保肝的目的。Zhou Yan等[96]發現綠原酸可以通過誘導AMP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和肉堿棕櫚酰轉移酶I水平升高,降低脂肪酸合酶和乙酰輔酶A羧化酶水平,以調節肝脂肪酸的水平來有效改善大鼠肝脂質代謝失調。Li Xiaojun等[97]通過大鼠實驗發現綠原酸類化合物能夠以MAPK/SREBP-1c非依賴性方式使關鍵的脂肪生成基因(如SREBP-1和ACC)失活,進而減少脂肪合成,抑制慢性乙醇誘導的肝臟脂質蓄積。此外,綠原酸和1,3-O-二咖啡酰奎寧酸還可以減弱肝腫脹和纖維化,保證肝功能維持正常水平[98-99]。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生物活性。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可以通過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MMP)-2和MMP-9的表達,降低腦梗死和腦水腫發病率抑制大腦損傷[100]。綠原酸類物質能夠抑制醛糖還原酶的活性,對糖尿病、白內障、視網膜病、腎病等均具有治療作用。3,4-O-二咖啡酰奎寧酸和3,4-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能夠明顯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以及鈣離子載體A23187觸發的血栓素的合成,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101]。綠原酸具有防輻射作用,可以將低X射線引起的人體淋巴細胞的DNA損傷降低4.49%~48.15%[102]。Wu Jianming等[103]報道了綠原酸抗抑郁的藥理作用,其機理是綠原酸對神經元起到保護作用,促進血清素釋放來提高體外胚胎大鼠中縫神經元細胞的表達,達到抗抑郁的效果。此外,綠原酸類物質還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抑制褐變、抗白血病及抗驚厥的作用[104-107]。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常以口服或注射的方式治療某些疾病[108],但由于其脂溶性差、穩定性差、溶解性差等原因影響了該類組分在生物體中的利用度,從而降低了其功效的發揮。封裝技術可以改善活性物質的水溶性、穩定性以及靶向性[109],在解決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生物利用度低方面,主要通過納米顆粒、乳制劑、脂質體制劑、環糊精包合物、磷脂復合物等技術進行改善。
納米顆粒吸附性較強,會黏附到胃腸道的黏膜上,然后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不同的器官,從而延長活性分子在其靶器官的治療效果[110]。高分子納米顆粒能夠保護目標組分的結構和功能,增加其溶解性、調控釋放速度以及直接輸送目標組分至靶器官,可用來提高營養物質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111]。Nallamuthu等[110]通過離子凝膠法將綠原酸類物質包埋在殼聚糖中,成功制備了負載綠原酸類物質的殼聚糖納米顆粒,研究結果表明該納米顆粒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貯藏穩定性,綠原酸的包封率和負載量分別達到59%和5.2%,且被包封的綠原酸類物質在100 h內具有緩慢且持續的釋放。因此,納米顆粒技術是改善綠原酸類化合物穩定性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種優良方法。
脂質體的磷脂雙分子層的結構與生物膜相似,且無毒性,有助于對生物活性成分的吸收[112]。同時,脂質體能夠減少綠原酸與外界氧氣及不穩定成分的接觸機會,降低綠原酸的氧化速率,延長作用時間[113]。徐賢柱等[114]研究制備了綠原酸納米脂質體,并考察了其包封率與體外穩定性,發現包封率和載藥量最高分別可達87.5%和36%,體外緩釋實驗表明綠原酸納米脂質體能夠持續穩定釋放,延長了綠原酸類物質的作用時間。馮穎淑[115]通過薄膜分散法制備了綠原酸脂質體,綠原酸脂質體的相對生物利用度高達129.38%。扈瑞瑞等[113]使用乙醇注入結合超聲法制備的綠原酸納米脂質體包埋率和有效裝載量最高分別可達88.02%和9.69%,在25 ℃和37 ℃熱處理條件下,其保留率均達90%以上,提高了綠原酸的熱穩定性。Feng Yingshu等[116]成功制備了綠原酸負載脂質體(chlorogenic acid-loaded liposome,CAL),發現CAL的封裝效率為(53.08±0.92)%,且在15 d內CAL的封裝效率下降極為緩慢,這表明CAL具有良好的包封率和穩定性,相對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29 倍。
環糊精可以增加低溶解性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被用作活性物質的包封材料,其疏水空腔可以與許多活性成分形成包埋復合物,提高活性成分的穩定性[117]。魏紅娟等[118]分別以β-環糊精、乙二胺-β-環糊精、羥丙基-β-環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對綠原酸進行包合,發現乙二胺-β-環糊精-綠原酸包合物包合率最高,達到72.66%,并證實其穩定性良好。邵平等[119]采用溶液攪拌法制備的HP-β-CD綠原酸包合物包合率為74.5%,在0~6.033 mmol/L濃度范圍內,HP-β-CD對綠原酸具有良好的增溶效果,溶解度可提高8.54 倍。此外,林麗洋等[120]采用研磨法制備了綠原酸-β-環糊精包合物,發現綠原酸被包合后包合率和載藥量可達85.94%和13.45%。Zhao Mouming等[121]制備分析了綠原酸環糊精包合物,發現未包合的綠原酸在12 周顯著降解,而綠原酸環糊精包合物在16 周才顯著降解,表明綠原酸被包合后貯藏穩定性提高,還表現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由此可見,環糊精的包封系統對于綠原酸類物質的生物利用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
乳液包括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該體系可以防止活性成分降解,提高活性成分溶解性以及促進其在生物體內的吸收,從而提高活性成分或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度[122]。陳莉等[123]制備了綠原酸微乳制劑并對其進行了質量評價,發現綠原酸最大載藥量為0.067 8 g/3 g,該制劑增加了綠原酸類物質的穩定性,延長了在機體內的吸收時間,促進其跨膜吸收及淋巴轉運,從而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魏子淏[124]制備了殼聚糖-綠原酸共價復合物乳液,發現此乳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和2,2’-聯氮-雙-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陽離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可分別達(1 462.6±19.3)nmol/mg和(1 722.9±19.5)nmol/mg,并且經熱處理后抗氧化性無顯著變化,表明此乳液熱穩定性良好,可保護綠原酸免受熱降解,進而增加其穩定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作為廣泛存在的天然活性成分,表現出抗氧化、抗菌消炎、抗腫瘤、抗病毒以及調節血糖、血脂、血壓與保肝等多種生物功能,在食品、保健品、醫藥和日用化工等多個領域均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與發展前景。該類組分存在結構類似、多種同分異構體并存于植物體內,導致高效分離制備難度較大,因此影響了該類組分系列化合物的系統活性評價,目前深入的活性評價主要圍繞綠原酸展開。因此,研究開發高效分離技術是該類化合物分離過程中亟待突破的技術難關。同時,其生物利用度低的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其生物學活性的發揮,從而制約了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的應用,如何通過新方法提高該類化合物的利用效率也是該類組分的研究重點方向。本文詳述了咖啡酰奎寧酸類化合物的生物學活性,總結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常見的技術方法,但現存的技術方法仍存在包裝率或裝載量較低的問題,今后還需不斷探究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生物利用度,以期高效發揮咖啡酰奎寧酸類物質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