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彥
(上饒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江西 上饒 334000)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近年來,隨著大氣環境問題的加劇,肺癌發病率逐年增加,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患者的70%~80%,針對早期肺癌患者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術后輔助化療鞏固治療效果,隨著臨床醫療水平及手術器械的應用發展,早期肺癌患者經外科手術后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提高生存率。單向式全胸腔鏡手術是臨床近來發展較快的治療技術,在臨床早期肺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1]。為進一步增強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特選取2017 年12 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單向式全胸腔鏡與傳統開胸式手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82 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38~65 歲,平均(50.21±5.42)歲。研究組男 23 例,18 例;年齡37~64 歲,平均(50.09±5.38)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符合分期標準;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③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④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年齡>70或<20歲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損傷者;③嚴重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治療及研究者:④不符合手術指征者;⑤凝血機制異常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⑦病程≥6個月。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開胸式手術治療,給予患者靜脈復合麻醉,指導取健側臥位,于患者外側部位做手術切口15~20 cm,從第5肋間隙進入胸腔,行肺葉切除術、肺門淋巴清掃術。先處理肺葉間裂,游離并切除肺葉動脈各個分支,然后以絲帶結扎、切斷,然后游離相應肺靜脈,結扎、切斷,再處理肺葉支氣管,清除病灶。常規淋巴清掃范圍最少4 組,其中包含第7組,手術完成后留置引流管[2]。
研究組行單向式全胸腔鏡,手術麻醉及體位同對照組,于腋中線第7、8 肋間做1.5 cm 置鏡孔,置入胸腔鏡觀察鏡頭,于鎖骨中線第3、4肋間和腋中線水平位置處做手術切口3~4 cm,肩胛下線第8、9間和腋后線水平位置處做手術切口1.5 cm,分別作為主操作孔與副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探查患者腹腔,查看肺病變的具體位置及是否存在粘連。如病變位置處于上、中葉則以由前往后的方式行推進處理,如病變位置處于下葉則以由下往上的方式行推行,如處于肺門則采取靜脈、支氣管、肺動脈、肺裂的前后順序執行操作,完成肺葉切除操作后行淋巴清掃術,常規淋巴清掃范圍最少4 組,其中包含第7 組,操作完成后將肺葉從主操作孔中取出,手術完成后留置引流管[3]。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時間。②采取VAS 視覺模式疼痛感評分法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0分(無痛);<3分(輕微疼痛);4~6分(重度疼痛)可忍受,不影響睡眠;7~10分(重度疼痛)強烈疼痛,難以忍受;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4]。③采取QLQ-C30生活質量表評價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情況,包括日常生活、生理情感、社會功能、認知、疼痛等方面,評價指標有功能性、癥狀性、整體健康狀況3個維度,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胸腔引流量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對照組(n=41)研究組(n=41)t值P值胸腔引流量(mL)227.86±43.75 396.53±85.52 11.243 0.000手術時間(min)145.39±40.91 107.51±34.48 4.531 0.000術中出血量(mL)155.87±46.62 78.26±35.69 8.464 0.000住院時間(d)14.36±4.68 9.54±2.67 5.728 0.000
2.2 兩組VAS 評分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整體健康狀況評分43.86±5.14 53.26±5.83 4.744 0.000組別對照組(n=41)研究組(n=41)t值P值功能評分55.26±5.57 63.87±6.54 6.417 0.000癥狀評分46.47±5.51 52.39±6.16 4.586 0.000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肺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早期肺癌無明顯癥狀,檢出率較低,多數人即使出現癥狀,也誤認為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未受到重視。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各項設備的更新完善,臨床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準確率逐漸提升[6]。目前,外科手術是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最佳手段,治療效果良好,尤其隨著微創技術的應用,胸腔鏡在疾病診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早期肺癌治療。有研究[7]指出,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比較,在手術指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胸腔引流量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常規開胸手術治療比較,單向式全胸腔鏡手術創傷小,對周圍組織及精神損傷較小,能減小患者術后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機體功能恢復,可通過主動排痰咳嗽等促呼吸功能的恢復[8]。另外,借助胸腔鏡為手術操作拓展了手術視野,可清晰顯示局部解剖結構,如肺門、淋巴結、生物粘連等,不僅有利于手術操作,且術中可避開鄰近血管及組織,減少對患者的損傷,幫助術者徹底清除淋巴結、有效止血,因此,出血及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小,有利于患者康復[9]。
綜上所述,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取單向式全胸腔鏡手術治療效果顯著,與傳統開胸式手術比較,其在手術指標、生活質量及術后疼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遠期療效佳,應用及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