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平
摘 要: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實現“科技自立”,是推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而其關鍵在于政策效應的充分發揮,并由此產生的強大正向激勵。基于此,本文以相關政策演化軌跡與實施特點,進行了詳實梳理與歸納,同時對其實施效果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未來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效應實現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而提供了可優化的路徑。
關鍵詞:海洋強國;海洋科技創新;政策效應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09
當前,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印證了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各主要西方發達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海洋科技的創新發展。實際上,建立海洋強國的標志之一就是建立海洋科技創新強國,而從各國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來看,海洋科技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及其效應的發揮。但進入新時代以后,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國內外政策環境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產生的政策效應發揮仍有較大深入研究的空間。基于此,本文通過梳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演化特點,探討政策的實施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未來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演化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以及可供優化的路徑選擇,進而為政策效應的最大化發揮提供理論借鑒和經驗啟示。
1 中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的演化與特點
1.1 推動創新階段(2000—2010年)
2003 年9月,國務院通過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項目”。2006年,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 年—2020 年)》,該《規劃綱要》將海洋科技作為其戰略部署重點之一,對海洋科技創新做出總體全面的規劃部署,凸顯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地位;同年11月,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海洋科技創新研究列為重點研究領域;同期,國家海洋局也出臺了《國家“十一五” 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首個針對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分析了其中所面臨的壁壘及其問題。2007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該規劃明確提出了3個重點發展的海洋產業,其中有深海資源產業、海洋生物產業及海洋綜合利用。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旨在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提高海洋高新科技的整體實力;同年9月,國家海洋局和科學技術部聯合發布了《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2015年)》,分析了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所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包括缺乏總體部署、創新驅動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并明確提出了解決的方針和措施,這也標志著我國逐步形成圍繞海洋科技發展的政策體系。2009年,科技部、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國家深海高技術發展專項規劃(2009—2020年)》該規劃提出進一步強化對深海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的指導和部署。
1.2 發展完善階段(2011—2015年)
2011年7月,科技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等聯合編制《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繼續將海洋科技列為“強化前沿技術研究”領域。2012年6月,時任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在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中提出“發展海洋戰略高技術,提高海洋經濟水平,開發深海資源”;11月8日,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促進我國海洋科技快速向創新引領型轉變。2013年1月,科技部發布《國家“十二五”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對“十二五”期間海洋事業的發展作了新的部署,其中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對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勾列出了創新發展的方向和藍圖,隨后國家海洋局同科技部編制了《海洋科技創新總體規劃戰略研究報告》。2013年10月,中國政協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提出重組國家海洋局和設立國家海洋委員會的決定,以中國海警局名義實行海洋維權執法的建議;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開啟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1.3 快速飛躍階段(2016年—至今)
2016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該規劃列出了重點部署的技術領域,其中包含多項海洋領域。2016年12月,國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聯合發布《全國科技興海規劃(2016—2020)》對其進行5年時間的規劃和部署,在“原創驅動,技術先導,認識海洋,興海強國”指導方針下進一步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使科技創新成為我國海洋引領技術,并逐步成為海洋強國。2017年5月,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及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十三五”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該專項規劃有助于提升我國海洋科技整體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2018年“兩會”期間,吳立新等人大代表提出重點部署海洋科技創新鏈的倡議。另外,國家層面上的專項規劃也不斷出臺,比如2016年12月,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公布《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以及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這些一系列重大科技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為建設并最終實現海洋強國,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撐。
基于對上述創新政策的總結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大致具有三個方面特點:其一,已基本形成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多領域的專項規劃及沿海地區的具體政策三個層面的全面布局,建立了由國家協調和牽頭,區域均衡,地方協同推進的實施機制;其二,海洋科技建設工作已趨向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前沿技術基礎研究以及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目標,推進科技創新驅動未來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海洋開發與利用規劃體系;其三,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和科技產業化,強調科技和經濟的密切結合,發揮科技對海洋經濟的支撐作用,快速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建設“創新型”國家。
2 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的實施效果
2.1 創新投入
創新投入主要從勞動要素、資本要素、技術要素三個要素進行比較分析。首先,從勞動要素來看,中國從2006—2015年海洋科技人員數量從18271萬人提高到42331人,年均增速約為9.79%,2006—2018年海洋經濟總產值從21220.3億元提升到83415億元,按可比價格平均增速約為13.25%;其次,從資本要素來看,中國2006—2015年海洋科研經費從52.89億元提高到333.34億元,年均增速約為22.7%;最后,從技術要素來看。中國海洋科技課題數逐年遞增,平均以12.38%的增長速度高位運行。
2.2 創新技術
創新技術引領海洋強國建設,主要不同表現在科研設施、生物醫藥和海水利用三個指標所反映的效果差異。其一,科研設施。科研船隊已擁有海洋調查船約30艘左右,但我國海洋調查船只總體數量還是偏少,尤其是大型的遠洋船只。其二,生物醫藥。2000-2011年,中國每年從海洋生物中發現新結構多達200個,還有300多種活性化合物和100多種新化合物等,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海洋醫藥增加值平均增長率呈現了上升又下降的趨勢。其三,海水利用。我國海水綜合利用全年實現增加值從2000年10億元到2017年14億元,年平均增速是1.9%,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提鎂元素技術的整體能力已達到國際水平。
2.3 創新產出
創新產出主要從海洋科研機構與高校數量來看,我國重點實驗室建設速度迅猛,已有國家級海洋實驗室1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5所及省部級重點實驗是86所,還有許多中央與地方合辦的實驗室,另外,以海洋為名的高校已達7所,海洋創新產出成果在2016年更是達到50.4%,預計2020年超過55%,2006-2015年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64.2%,期間海洋經濟產值年均增速約為13.25%。
3 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政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性問題。中國在政策方案策劃和選擇方面則有較強內部化色彩,缺乏政策制定咨詢機制,專家參與機制,依賴政府人員自身政策素質。其次政策實施過程中的負向激勵問題。中國較為強調德和法的結合,較為重視心理情感的作用與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最后政策反饋過程中的信息傳導問題。我國在信息反饋系統中,卻往往在政策主體、政策課題和傳導過程會出現不完整及失真的弊病。再者是政策演化過程中的開放性問題。我國的開放性往往不足,海洋科技合作實質性進展不大,人才培育力度不足,主體參與度不高。
4 結論與建議
對我國的演化軌跡、實施效果進行詳細分析,可以為我國政策效應的最大化發揮提供理論借鑒和經驗啟示。首先加快完善海洋科技創新運行機制,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保證海洋科技創新機制的系統性、適用性以及靈活性,理順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機制,建立其信息與資源的共享機制,加強推進海洋科技平臺建設。其次正確引導海洋科技政策的正向激勵,實時掌握政策實施狀況。須建立榜樣和激勵性口號已達成共鳴,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以期實現邊際效益和人才配置的最大化。最后拓寬海洋科技創新系統反饋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反饋效果。需創新信息反饋互動模式,并重視各個主體在反饋信息暢通的過程中所扮演的主導作用。此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打造開放性全通模式。創新海洋合作模式,加強人才交流與培養。加強政策信息開放性與公開化。
參考文獻
[1]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2-6-2).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8145712.html.
[2]中國海洋學會.2014-2015海洋科學學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3]海洋局學習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會議精神[EB/OL].(2013-8-19).http://www.gov.cn/gzdt/2013-08/19/content_2469705.htm.
[4]吳立新.海洋科技創新鏈需要好好布局,(2018-3-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31325632177125.
[5]倪國江.基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海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88-89.
[6]付秀梅,陳倩雯,王東亞,等.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研究成果產業化國際合作機制研究[J].太平洋學報,2015,(12):93-102.
[7]中國已建海水淡化工程136個 海水利用業年增加值達14億元[EB/OL].(2018-12-24).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12-24/8711346.shtml.
[8]中國海洋學會.2014-2015海洋科學學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72-173.
[9]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發布《國家海洋創新指數2016》[N/OL].青島日報,2017-9-6.http://unn.people.com.cn/n1/2017/0906/c14717-2951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