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摘 要:全球變暖日趨嚴峻,隨之而來的是人民生活也面臨更多重的挑戰,低碳經濟被世界各國放置到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位置,低碳農業順勢而生。本文基于中國2009-2017年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低碳農業相關因素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發現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村年用電量雖然都不屬于低碳農業變量,但在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眾多因素中卻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低碳農業必須高效、環保地利用這兩個因素。最后,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發展低碳農業以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低碳農業;農民收入;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13
0 引言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這一重大環境問題已然成為社會焦點,全球變暖的惡化會對人類生存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甚至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都開始陸續向低碳型經濟模式轉變,希望借助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勢來減輕本國的碳排放壓力。在低碳經濟模式這個大背景下,低碳農業已然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農業碳排放在我國溫室氣體眾多來源中排名第二。而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更是不可小覷。據統計,農業碳排放已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并以年均5%的速度在增長。因此,由傳統型農業發展道路向低碳型農業發展道路轉變是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發展的必然,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舉措,是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的重要表現,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是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局面的有利之舉,是增強我國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有利支柱。
早期學術界主要側重于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基本含義、改進措施、必要性、可行性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近期學術界對低碳農業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定量研究方面,從低碳農業的發展現狀、發展水平、經濟指標體系構建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在低碳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方面的研究尚少。因此,本文選取了2009-2017年的相關數據作為主要依據,通過建立計量模型用Stata 13軟件和Excel對數據進行分析,試圖得出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因素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影響,進而就如何改進低碳農業發展模式,農民收入水平,最終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提出可行性建議。
1 文獻綜述
我國學者早期主要圍繞理論方面展開對低碳農業發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其基本含義、改進措施、必要性、可行性和限制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如孫培立(2019)的《關于低碳農業經濟的認識與研究》,黃亞玲等(2013)的《對低碳農業的總體認知》主要從基本內涵方向進行相關研究;仇榮山(2018)的《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吳昊等(2016)的《當代農村低碳農業發展道路現狀與發展思路》從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和改進措施進行研究;石愛芬(2019)的《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必要性及發展方式探究》,何蒲明(2011)的《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前景與對策分析》,薛艷霞(2017)的《研究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等研究了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并對相關限制性因素進行了分析。
當前階段,學者研究的重心逐漸向定量研究方向傾斜,主要針對低碳農業的發展水平及現狀、存在的問題、經濟指標體系構建等方面。如孫景超(2016)的《低碳經濟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胡濱(2016)的《經濟新常態下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探討》等從發展模式方面進行研究;張頌心(2018)的《浙江省低碳農業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鄧悅等(2017)的《低碳農業技術梳理與體系構建》、張莉俠等(2014)的《低碳農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初探》等從指標體系構建方面進行研究;梁青青(2018)的《資源、環境與經濟約束下的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王娜(2018)的《河南省低碳農業發展水平及其評價》等從發展水平評價方面進行研究。本文在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低碳農業發展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來探討低碳農業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影響。
2 模型構建、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2.1 模型構建
為了實證分析我國低碳農業中主要因素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影響,本文選取了2009-2017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包含了2009-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糧食產量等。
模型回歸形式如下:
其中Yit代表各省各年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Xit代表了各種影響因素,隨機誤差項μit反映的是模型中某些可能被忽略的因素,β0為截距項,βi為待估參數向量。
2.2 指標選取及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元)(Y)作為表征農民收入水平的指標(被解釋變量),選擇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X1)、農業機械總動力(X2)、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X3)、有效灌溉面積(X4)、農作物總播種面積(X5)、農村用電量(X6)等因素指標(解釋變量)。所有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3 變量描述性統計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回歸結果分析
從回歸結果表2可知,修正后的R2值為0.9985,證明了該模型的變量選擇和模型設定形式都很合理,模型擬合效果較好。根據實證的結果可以得出,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村用電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產生推動作用,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是負向的。其中,除農村用電量的影響不顯著,其他影響因素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產生負向、顯著的影響,說明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過量使用已經對農民增收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
3.2 差異性分析
考慮到文中使用的是面板數據,有可能存在異方差問題,因此對于文中采用的數據進行異方差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面板數據不存在異方差性。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基于選取《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低碳農業可能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村用電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是負向的。按照影響程度來排序,依次是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村年用電量、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其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村年用電量雖然不包含于低碳農業指標,但其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作用卻不容忽視,合理有效地利用這兩個因素是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均包含在低碳農業指標中,這兩個因素對農業發展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但影響程度并不深,應當著力強化這兩個因素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機制。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農民對相關化學物資的過分依賴反而給提高農業產值和人均收入帶來了不利影響。
4.2 建議
4.2.1 減少化學物資投入,走低能耗農業發展模式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廢棄物得到合理的加工再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推進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能源使用的高效化和清潔化,降低農業生產耗能,切實促進低碳農業發展。其次,可以選取有機肥料代替傳統的化肥農藥,以此來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4.2.2 加大種植面積保護,減少碳排放污染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具有良好的低碳農業發展潛能。由前面所做的實證分析可以發現有效灌溉面積和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還不是特別顯著,因此加大種植面積保護,因地制宜,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對于有效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措施。
4.2.3 增強農業生產者生態觀念,促進農業低碳化發展
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主要是粗放型生產模式,使得農民對環境保護有所忽視,形成了不顧環境污染的生產觀念。發展低碳農業需要首先改善農業生產方式,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者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形成低碳化農業生產觀念。提高我國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是增強其生態觀念和推進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向農業生產者普及低碳農業知識,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專業的人才支持,是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重要性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高旭.中國不同類型溫室生態系統CO2排放現狀以及減排情景模擬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2]田云,張俊飚.中國農業碳排放的測算、時空比較及脫鉤效應[A].第十一屆全國區域經濟學學科建設年會暨生態文明與區域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C].2012.
[3]呂能芳.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處理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2):46-49.
[4]孫培立.關于低碳農業經濟的認識與研究[J].智庫時代,2019,(24):6-7.
[5]黃亞玲,楊曉潔,門惠芹,等.對低碳農業的總體認知[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01):101-103.
[6]仇榮山.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2):66-67.
[7]吳昊,宋廣強,閆海祥,等.當代農村低碳農業發展道路現狀與發展思路[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0):293-294.
[8]石愛芬.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必要性及發展方式探究[J].農村實用技術,2019,(10):18.
[9]何蒲明.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前景與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2,(01):52-54.
[10]薛艷霞.研究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J].農業與技術,2017,37(05):162-163.
[11]孫景超.低碳經濟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6,(05):207.
[12]胡濱.經濟新常態下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探討[J].經貿實踐,2016,(08):111.
[13]張頌心.浙江省低碳農業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J].農學學報,2018,8(06):86-91.
[14]鄧悅,陳儒,徐嬋娟,等.低碳農業技術梳理與體系構建[J].生態經濟,2017,33(08):98-104+123.
[15]張莉俠,楊世琴,徐燕芳,等.低碳農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初探[J].浙江農業科學,2014,(05):784-786+790.
[16]梁青青.資源、環境與經濟約束下的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資源與產業,2018,20(03):70-78.
[17]王娜.河南省低碳農業發展水平及其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2):123-127.
[18]胡琴,何蒲明.基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綠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8,(02):45-47.
[19]呂迎.低碳農業對農村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8,(03):43-48.
[20]Fertilizer Focus group.New President of China Green Agriculture[J].2016,(Jul/Aug):60.
[21]Njuki E1,Bravo-Ureta BE1,2, O'Donnell CJ3.A new look at the de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corporating weather effects[J].2018,02.
[22]Su Hui,Cui Yuquan,Liu Bingjie.Research on the supply chain model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R].Proceedings of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ITCE 2018),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