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珊珊
摘 要:時代發展越來越需要創新創業活動,其對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溫州作為創業活動十分活躍的城市,需要良好的創業環境來促進其發展。基于全球創業觀察(GEM)模型,從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和培訓等九個維度對溫州創業環境進行了系統地分析,針對溫州創業環境現狀,提出了解決創業之憂、加強創業培訓、升級創業平臺等對策建議,以期優化溫州創業環境,使大眾不僅“想創業,敢創業”,而且“會創業、易創業”,最終能“創成業,創大業”,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溫州;創業環境;現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18
0 引言
一個城市創業活力的增強,一方面可拉動經濟的增長,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小型企業創辦數量的增加給廣大群眾提供就業機會,促進人口就業,緩解了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城市經濟增長的規模與速度主要依賴于其創新創業的發達程度。溫州經濟依賴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進一步完善創業環境,有利于激起更多人的創業動機與意愿,促進創業活動的誕生,推動創業活動的順利實施,從而加快溫州經濟發展新格局,再創溫州新輝煌。
1 溫州市創業環境現狀分析
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是“全球創業觀察”項目的簡稱。該項目致力于研究全球創業活動,探討國家創業活動的驅動力、創業與經濟活動之間的作用機制以及評估國家創業政策。自1999年首次實施以來,該項目得到了全球廣泛的認可,目前已經成為創業領域國際領先的研究項目。本研究借鑒該模型,從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和培訓、研發轉移、商務環境和服務、市場開放程度、有形基礎設施、文化和社會規范九個維度對溫州創業環境現狀進行系統分析。
1.1 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是指創業企業在獲得金融資源上的渠道是否暢通以及可得性。2018年溫州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1736.66億元和9970.50億元,比2017年存貸款余額分別增加了861.17億元和1366.39億元。但是從投放對象看,國有單位貸款增加559億元,個人貸款增加638.2億元,其中經營性貸款增加350億元,同比多增99億元。雖然私營企業貸款比之前有明顯復蘇,但調研了解到,創業企業融資難已經是創業者最大的困擾。在溫州,創業融資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手段單一、成本高。
溫州現有銀行機構數量高達1544個,但是并沒有為創業企業提供足夠的支持。造成融資難的原因是銀行放貸積極性低。資本的逐利性導致任何一家銀行在將資金投入到發展前景尚不明朗的創業企業時都會謹慎行事。而溫州銀行業經歷了2014年的高壞賬率,各大銀行都缺乏對創業企業放貸的積極性。目前,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實行了抵押擔保貸款,但此方法對創業企業實施起來,卻是條件苛刻,程序復雜、成本高,這使得很多創業企業不愿意向銀行貸款或者貸不到款。而溫州專業的風險投資機構數量少,業務鏈不全,且他們更關注于科技型企業。民間借貸基本成為主要融資方式,但是利息成本很高,貸款周期短,限制了創業企業的發展壯大速度。
1.2 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在設立程序、就業、財稅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激勵,從而促進創業活動開展的政策。近年來,溫州出臺了很多政策支持創業,如《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破難的行動方案》和《關于實施三萬市場主體創業扶持計劃的行動方案》等,但是成效并不顯著。創業者形容這些是“掛在墻上”“躺著睡”的文件,“不能落實”的政策、“高不可攀”的政策。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政策宣傳不到位。企業缺乏統一的涉企政策獲取渠道,例如,某城商行針對大學生創業者提供的低息貸款,幾乎沒有創業者知道。二是政策執行不高效。基層往往“選擇性”地執行文件,而不是執行是新的政策文件。三是政府的政策缺乏彈性和改進機制,常常用“改不了”來應對政策執行中出現的明顯缺陷。受到好評的是稅收減免政策,但是創業者認為,相較于其他城市,還可以加大力度,拓寬限制條件,有效支持所有創業企業。甚至,可以嘗試進行直接性的財政支持。
1.3 政府項目
政府項目主要是指政府向創業企業提供的政策性項目或場地、服務等要素,這些項目或要素對其發展有幫助,是政府政策的具體化。如政府扶持建立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等。目前,溫州市現有130多家眾創空間在運營,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62家,其中,經科技部門認定的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5家、省級眾創空間47家(不含國備)。目前,眾創空間仍以提供租金減免等基礎服務為主,服務體系亟待完善,如知識產權保護的欠缺。溫州實施的“溫州市領軍型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則對其創業項目給予了包括獎勵資助、住房補貼、項目資助等資金支持。
溫州作為民營經濟的典型城市,政府本就采用放任方式,經濟發展依靠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活力,因而政府項目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數量偏少、水平不高等,創業企業比較難得到政府項目的直接支持。可供申請的政府項目,也比較偏向科技型企業,傳統創業企業的機會很少。政府項目招標程序不規范,申請平臺單一,也直接影響了創業企業獲取政府項目的可能性。
1.4 教育和培訓
教育和培訓是指針對創業而開展的,傳授與創業有關的知識、技能的教育和培訓活動。受到過教育和培訓的創業者,其在將創業機會轉變為現實業務方面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溫州現有普通高等學校11個,在校學生93636人,其中研究生(碩士、博士)4826人,畢業學生24523人,專任教師5719人,教育固定投入93.96億元。可以看出,溫州并不是科教型城市,教育和培訓基礎并不好。
創業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要全面貫徹。然而,創業教育2015年之后才陸續在普通高等教育學校普及起來,而創業教育具有時滯性,短短幾年,并沒有見到太多成效。中小學基礎教育更是對創業教育極少關注。社會性的創業培訓,也主要是針對特定人群,如退伍軍人等,零星而分散,水平也不高,未能充分發揮高校的高水平培訓功能。除了教育機構以外,社會培訓機構和政府也會組織一些創業教育活動,如創業大賽等。但是在很多城市推廣開來的,由政府主導的SIYB創業培訓項目在溫州就沒有開展。該培訓項目是國際勞工組織為幫助微型、小型企業發展、促進就業而專門研究開發的創業系列培訓課程,對溫州這種中小微企業眾多的城市比較受用。總之,溫州創業環境中教育和培訓支持比較薄弱,在教育培訓的覆蓋面、深度、廣度和實用性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1.5 研發轉移
研發轉移是指研究和開發成果經由創業企業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程度。該指標不僅要了解區域研發基礎和能力,即創業企業能否發現和創造新技術,也要了解新技術到新市場的傳導機制,即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機制。溫州在科技支出上一直不足,2018年,溫州財政科技撥款達18.25億元,不僅與杭州118.21億元、寧波78.26億元相距巨大,而且與嘉興、金華等地的科技支出上都有差距。全年專利申請量53394件,授權量38181件,位居全省第三。全市技術合同數1979項,合同成交額162.20億元,可以看出,新技術費用較高。同時,研發機構偏好與規模較大的成熟型企業合作,以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所以,創業企業在利用新技術的研發成果上是十分困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業范圍,從溫州很多創業企業依然是從事傳統行業,高新技術企業較少可見一斑。溫州缺少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產學研沒有形成有效聯動,致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沒有得到運用,實現市場普及。創業企業自身研發能力也有限。
1.6 商務環境和服務
商務環境和服務是指創業企業能否獲得創業過程中所必需的專業服務,并負擔得起相關費用。這一指標體現了一個城市專業化分工狀況和服務業發展程度。創業活動的高效率和低風險都依賴于良好的商務環境。溫州整體商務環境得到迅速發展,有較為充分的外包商、供應商和咨詢機構為創業企業提供服務。2018年,溫州商務服務業行業規模擴大較快,規模以上商務服務業企業期末資產704.7億元,比上年增長2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2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2.3億元,增長21.4%,實現營業利潤2.7億元,增長7.7%。本地創業企業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取法律、會計等服務。但是總體商務服務業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如對市場策劃、企業管理等服務還是缺乏。而中介服務水平普遍不高,雖然數量多,但是規模小、資質差、自身管理亟待加強。創業企業在尋找專業機構是重點還是考慮成本,而在溫州專業服務費用略高,導致在獲得專業服務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政務服務方面,溫州在“最多跑一次”的深化改革下,政務服務精細化水平明顯提升,政務服務的便捷度、體驗度顯著提高,但對創業企業來說,仍需要進一步提升。
1.7 市場開放程度
市場開放程度是指市場環境是否有利于創業企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個衡量指標,分別為創業企業是否面臨行業準入壁壘,是否面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否面臨較大的市場變化。通常來說,變化較大的市場蘊含的創業機會更多,削弱進入壁壘的影響,有利于創業企業的發展。溫州經濟主體中,民營企業占比80%以上,經濟基礎較好,市場容量比較大,企業的產品基本是行銷全國,甚至是海外,并不依附于本地居民的消費。溫州以小微創業企業居多,大多數企業走“專特新精”的發展之路,專注在自己的細分市場,成為細分行業的“小巨人”,且以傳統產業為主,所以,市場競爭比較公平,不太會出現進入壁壘比較高的情況。總體來看,相比大多數城市,溫州市開放程度比較高,能為創業企業帶來較多的創業機會,對于創業者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1.8 有形基礎設施
有形基礎設施是指創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必需的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網絡通信等外部硬件環境。創業企業會優先選擇有形基礎設施更完善、獲得成本更低的區域,以提高其效率。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部,與福建省交界,是浙南、閩北、贛東的中心城市,其交通基礎設施較全國來說,是比較便利的。2018年,溫州市公路總里程達8994.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364.53公里。但是,由于溫州的位置并不優越,交通設施在近年才逐漸完善起來,“七山兩水一分田”的地貌也導致交通設施成本較高,在整個長三角地區來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全年工業用電250.19億千瓦時,全市實現郵政業務收入77.95億元,全市電信業務總收入119.09億元。雖然各項指標數據與杭州、寧波等城市比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總體水平不錯。調研中,多數創業者一致認可所在的眾創空間為他們提供了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水、電、氣、網絡、排污等基礎設施比較優惠,價格在創業企業承受范圍之內。
1.9 文化及社會規范
文化及社會規范是指當地文化中對創業活動的態度、認知等,是否鼓勵創業活動,對創業失敗的包容、創業風險的承擔、創造財富的追求等,都是其衡量指標。“敢為天下先”“義利并舉”……這是很多人心中的溫州。三面環山、面朝大海,這樣的地理環境,帶來了非常艱難的生存空間,造就了溫州人敢于冒險、敢于拼搏、尚于創新、追求財富的精神。經過40年的沉淀,溫州精神代代相頌,溫州創業文化廣為流傳,也正是在這種濃烈的創業氛圍中孕育了享譽全球的“溫商”。但是,溫州本地人之間的關系和交流十分密切,企業大多數是用家族制來管理的,大部分溫州人都有著自己的關系圈,導致外來創業者融入比較困難。
2 優化溫州市創業環境的對策建議
2018年,溫州作為全國首個獲批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發展先行區的地級市,溫州立下目標: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業創新營商環境”,塑造“引領新時代潮流的企業家精神”,樹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桿”。要創建名副其實的“兩個健康”發展先行區,充滿活力的“親商、安商、重商”的創業環境必不可少。根據對溫州創業環境的現狀分析,現提出以下優化建議,以期在溫州形成“想創業、敢創業、會創業、易創業、創大業”的新局面。
2.1 解決創業之憂,讓民眾敢創業
“融資難、人才獲取難”“政策引導待完善、服務效率待提高”是調研中創業者普遍反映的問題。針對“兩難兩待”問題,需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強化人才支撐,打通服務通道,提升政府服務。
一是設立溫州地方性的融資信用平臺。按照企業利潤和稅收增長率,給予有潛力的創業企業信用貸款。引導創業企業向“專精特新”方面發展的同時,鼓勵其走新三板掛牌,以拓寬融資渠道。二是建議將現有人才政策的補貼費用轉化為對人才公寓和子女入學兩方面的優惠政策。因為高房價和子女入學始終是限制人才流入的因素。同時,從通過存量人才提升來解決人才獲取難的困境。三是建立統一的創業企業政策發布和服務平臺,并設立政策執行反饋通道。可以參考其他地方,跨部門成立“創業工作指導小組”,對創業政策進行及時發布、時效性梳理、調整升級。四是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務改革。政府部門要致力于持續提高精細化服務能力,為創業企業提供精準、快速、貼心的服務。
2.2 加強創業培訓,讓民眾會創業
創業者通過教育和培訓可以獲得創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創業活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能力,從而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從創業人才成長的長期性考慮,建議將創業意識的培養納入中小學教育中,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創業。鼓勵中小學積極參與現有的雙創活動,如雙創博覽會,并嘗試舉辦中小學創意大賽等活動,將創業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創業人才培養的中期性考慮,要提高高校雙創教育質量。在高校中,要形成學習創業技能、參與創業實踐、鼓勵創業活動的濃厚創業氛圍。通過學校的培養來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從創業人才知識、技能需求的近期性考慮,建議大力推進社會創業培訓。由政府為主導,推進SIYB等國際先進的創業培訓在溫州開花結果,助力退役軍人、農民工等創業。同時,倡導社會上優質教育資源參與到創業培訓中來,促使創業培訓專業化、常態化。
2.3 升級創業平臺,讓民眾易創業
創業平臺不僅包括眾創空間、創業園等實體場所,也包括創業者進行溝通交流和獲取創業服務的虛擬平臺。為了提高創業的便捷性和成功率,需要對創業平臺進行升級。在實體平臺方面,圍繞溫州重點發展的產業,布局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引導社會資源的充分參與,逐漸形成政府、產業、高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協同參與共建的合作機制,真正做到產學研投用一體化。在虛擬平臺方面,可以組織成立創業企業行業協會。通過協會組織各種活動,加強創業者之間、創業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并發揮行業協會在信息獲取、橋梁協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形成互信、互利、相互合作、相互幫扶、共同成長的創業氛圍。在創業服務方面,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支持相關服務企業發展,而且也需要政府助力,如可以借鑒國外“退休人員咨詢團”的做法,在全市組織已退休創業者和技術人員為創業企業提供免費咨詢。
參考文獻
[1]余思懷,黃熙熙.溫州市創新創業環境調查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07):121-123.
[2]周冬梅.中國城市創業環境與創業機會研究——基于成都市實證分析[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7.
[3]繆曉越,孫藝文.基于GEM模型的東北地區創業環境分析[J].管理觀察,2018,(17):96-98.
[4]賀晶.基于投影尋蹤模型的創業環境條件評價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5]姚曉芳,楊蕾,周培巖,等.基于Timmons創業機會評價體系的實證研究——深圳、合肥、安慶三市創業機會[J].管理現代化,2007,(06):15-17.
[6]馮曉.基于GEM框架的大學生創業環境比較研究——以廣州市、茂名市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08):132-134.
[7]單雪雨.創業風險投資集聚的驅動因素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8]馮明.以創新創業擴大內需[J].北方經貿,2017,(10):1-3.
[9]呂東勇,黃曉其,鄺衛紅,等.中醫院校創業教育現狀與對策[J].當代經濟,2012,(23):104-106.
[10]張樹俊.眾創空間創新創業主體的培育與集聚——以江蘇省泰州市為例[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1):69-71+81.
[11]甘晨.杭州市創業活動的空間特征、效應及動力機制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