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振
摘 要:隨著社會與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升,再加上我國經歷了長期的粗放型工業產業發展時期,遺留下了較多的環境污染問題,面對全新的市場發展形勢,各重點排放企業更加應該重視其碳資產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的發展背景下,我國相關排放企業的碳資產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國重點排放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碳資產管理的工作中去,同時設置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增強碳資產管理的專業性,降低碳資產管理的成本,實現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有效碳資產管理工作。本文將從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現狀概述、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出現的問題以及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策略分析三個方面進行相關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37
0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希望能夠改變之前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各國簽訂了《巴黎協定》,自此確立了積極應用氣候變化以及環境問題的共識,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將以環境保護為基本的原則。我國更是在2019年7月召開了有關應對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工作會議,在此會議中,國家領導人提出“加快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構建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的建議,開啟了全國碳市場發展的局面。而碳市場能夠有效運用市場價格機制實現企業的節能減排發展,同時還能夠推動我國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發展。在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重點排放企業應該主動參與碳資產管理,明確碳資產管理的內涵與流程,構建科學的碳資產管理組織架構與策略。碳市場以及碳資產管理的概念運用時間不長,尤其是在我國還缺乏先進的經驗與技術,企業更加應該借鑒行業中的先進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碳資產管理技術,實現企業的綠色健康持續發展。
1 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現狀概述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正處于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的初級階段,其建設的主要領域集中在企業碳排放的檢測、報告以及核查等方面,同時也在努力推進相關配額管理制度以及碳市場交易制度的完善與建設。其次,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同時還在進行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的建設與完善,除此之外還有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以及結算系統等支撐系統的建設。碳市場的建設與管理內容比較復雜,相關管理部門也在設計與實踐的工程中完善碳市場管理與運行機制。總的來看,我國在碳市場建設發展中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度與原則,以我國重點排放企業為前期管理行業,再進一步將碳市場擴展至其他行業中去。電力企業作為我國的重點排放行業,成了碳市場管理的第一批用戶。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電力生產與消費國家,從能源結構方面來看,我國側重于使用煤炭發電的方式,且長期占據我國發電行業的主導地位。在我國,發電行業已經成了國民經濟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接近總數的50%,因此,我國發電行業的碳資產管理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建設管理事業,同時也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全球氣候惡化,溫室氣體減排任務艱巨,而煤電為主的發電企業更加需要提升社會責任心,承擔減排的巨大壓力。即使從世界范圍來看,發電行業同樣也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領域,作為碳交易市場的關鍵主體,電力資源的數據基礎好,能夠被計量與檢測,其排放的氣體大且集中,因此一直是碳交易行業的首選。因此,我國在構建碳市場的初期就將發電行業作為其市場建設的突破口,推進發電行業碳資產管理體系的建設,降低碳市場納入門檻,進而吸納更多的企業進入碳市場體系中,為其提供更有效的碳資產管理經驗。
2 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出現的問題
2.1 被動消極參與碳資產管理,企業控排能力不足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重點排放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日益增長的碳減排發展壓力,因此對于碳資產管理以及碳市場的構建并不積極,很多企業都是以一種消極的態度應對碳資產管理,從觀念上就不重視碳資產管理體系的構建,這樣就會導致企業的控排執行能力不足,難以實現節能減排的最終目標。全國碳市場建設會對重點排放企業的發展戰略、發展布局以及生產運行等多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企業在碳減排的要求下體驗到了極大的保增長壓力。以發電行業為例進行分析能夠發現,經過用電結構以及技術的優化,我國社會發展對于電力資源的需求量是逐漸增加的,為了應對這樣的經濟市場,發電企業應該增加生產滿足其增長需求,但是面對國家碳市場帶來的減排壓力,發電企業很難在增產的同時實現碳資產管理的目標,這對于發電行業以及其他重點排放行業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2.2 碳排放數據不清晰,數據庫建立不完善
由于我國碳交易市場剛開始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很多重點排放企業在碳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并沒有建立有效的數據管理機構,難以得到清晰的碳排放數據,這樣一來就會影響企業的碳資產管理,難以實現節能減排。除此之外,我國碳市場交易管理制度也不夠完善,尤其是在數據監管方面,存在一定的技術應用問題,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這樣就很難對企業碳市場交易起到引導與管理的作用。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很多重點排放企業在加入碳市場之前對于碳資產管理的責任與壓力并沒有清晰的認知,對于碳市場對于本企業的發展規劃以及運營管理影響也沒有意識。這樣一來,盡管很多企業已經加入了碳市場,但是企業卻缺乏有效的碳資產管理措施,大多數碳資產管理體現出雜亂無效的特征,很多企業的管理行為都是暫時性、短期性的,對于碳資產管理并沒有長期的規劃與管理。碳市場以及碳資產管理的最終目的不是降低企業的效益,而是在對碳排放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經濟增長,因此,碳資產管理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與整體效益,所以,企業在加入碳市場之前應該對企業自身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與評估,采取有效的碳資產管理應對措施,才能夠實現低碳時代的經濟增長。
2.3 排放成本過高,急需提升節能減排能力
我國各行業都在踐行環境友好型發展的道路,尤其是在碳市場建設之后,然而由于節能減排技術的缺失,導致重點排放企業的節能減排成本過高,加大了企業節能減排的壓力。以發電行業為例進行分析能夠知道,由于社會對于電力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電力企業只能增加產出滿足社會的電力需求,但是這個過程同時又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劇氣候惡化。要想在保障增產的同時達到碳資產管理的要求,電力企業就必須升級節能減排處理的設備與技術,開發清潔能源發電技術,通過碳市場交易實現減排的目標,這些措施與手段都會增加企業經營管理的成本,加重發電企業的生產負擔。
3 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重點排放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策略分析
3.1 主動參與到碳交易市場中,營造良好的碳資產管理環境
要想改善當前碳市場的現狀,各重點排放企業應該轉變碳資產管理的理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國碳市場的建設管理過程中去,這樣才能夠為我國碳市場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管理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碳市場中,為我國環境保護以及節能減排做出貢獻。發電行業作為重點排放行業的代表,同時也是我國碳市場建設的突破口,發電企業應該積極開展碳資產管理,與我國碳市場建設保持一致,穩步推進我國碳市場建設工作。其次,發電企業還應該改變對碳市場建設以及碳資產管理的觀念認知,抓住碳市場發展對于行業發展的機遇,堅持低碳發展的理念,完善我國碳市場基礎設施與技術建設,構建企業碳資產管理的完善體系,實現企業節能減排。
3.2 設置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重視企業的碳資產精細化管理
我國重點排放企業還應該設置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實現本企業的碳資產精細化管理,不斷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實現對碳資產的有效管控。對于企業來說,碳排放管理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其中不僅包含了節能減排策略的制定,同時還包括了碳排放的詳細核算、碳資產管理交易等工作。除此之外,企業的碳資產管理還將影響企業生產管理以及計劃經營的方方面面,因此,企業應該協調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確保碳資產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由于碳資產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碳排放數據較多,因此在計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失誤以及缺失的情況,進而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對此,企業就應該實現精細化管理,將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分類管理,采用符合企業發展利益的排放數據核算方法進行計算管理。
3.3 企業需要具備“低碳”思維,有效降低減排成本,增加碳資產管理的專業性
對于企業碳資產管理工程中增加的成本問題,企業應該具備低碳的發展思維,進一步優化管理技術,降低減排處理的成本,進而增加其碳資產管理的專業性,同時也降低企業發展的壓力。當前很多排放企業都存在減排技術不足以及碳資產管理能力缺失的情況,企業管理者應該增強低碳發展的理念,通過優化技術與設備的方法提高碳資產管理的效率。
4 總結
綜上所述,在我國碳市場建設發展的背景下,重點排放企業應該正視其排放問題,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營造良好的碳市場環境,同時設立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提高管理工作的專業性,不斷優化節能減排處理技術,降低企業的成本壓力,促進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錦鵬,齊紹洲,姜大霖,等.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背景下企業碳資產管理模式及應對策略[J].環境保護,2019,47(16):13-17.
[2]段力勇,李方勇,王慶紅,等.全國碳市場背景下的電網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建議[J].應用能源技術,2018,251(11):5-9.
[3]劉慧,陳曉理,陳啟林,等.碳交易背景下的企業碳管理流程[J].區域治理,2018,(12):53,57.
[4]王克南.大型發電企業碳資產經營管理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016):9-11.
[5]段雅超.碳資產管理業務中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1):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