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取不同的灌溉處理,研究參試品種在不同灌溉組合下表現的經濟性狀和產量性狀,計算灌溉水的增產能力,以篩選出適合不同水源和不同灌溉條件的小麥品種。
關鍵詞:冬小麥;灌溉次數;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1—0036—04
灌溉是冬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保證,在北方,小麥用水約占農業用水的70%。由于天津市屬于資源型缺水城市,水資源短缺已成為限制冬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為了穩定小麥生產和保護生態環境,開展不同品種、不同生育時期對灌溉的利用特點和產量性狀等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本試驗研究了不同灌溉條件對小麥品種產量的影響,篩選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節水型小麥品種,以期為小麥因地制宜開展高產高效節水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0個參試品種為滄6001、冀麥32、滄6003、滄6004、滄119、農大3432、農大211、農大3509、農大3488和T49號,分別來自河北省滄州農科院和中國農業大學,以我市大面積種植品種京冬8.號為對照。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05—2006年在天津市靜海縣良種場內進行。土壤為中粘壤土,0~20cm土壤含有機質1.487mg/kg,堿解氮85.3mg/kg,速效磷27.9mg/kg,速效鉀190mg/kg。采用隨機區組設計,8行區,行距0.2m,3次重復,四周設保護區,用4層寬0.5m、厚0.014mm的地膜縱面隔離,以防澆水影響試驗。小區面積為9m×16m=14.4m2。基本苗375萬/hm2。為檢驗各品種在不同灌溉條件下的生育特性和產量表現,參加試驗的11個品種全在足墑、施足底肥的前提下進行播種。試驗設4種處理:(1)全生育期內不進行灌溉(代號s。);(2)灌溉1次凍水(代號S1);(3)灌溉2次(凍水+拔節水,代號S2);(4)灌溉3次(澆凍水+拔節水+灌漿水,代號S3),每次澆水900m3/hm2,處理間設5m的隔離帶,對各處理地塊分別采樣測土壤容重、養分和含水量。
1.3 田間管理
試驗地前茬為玉米,于9月底收獲。收獲后清理秸稈和根茬,取土樣待測,耕地后澆水備播。試驗于10月7日播種,在播種前施底肥,施肥量折合為純N7.3kg/667m2,P2O5 6.9kg/667m2,全生育期不追肥。凍水、拔節水、灌漿水分別在12月12日、4月12日和5月17日進行。隨生育進程定點抽樣調查。
1.4 測定內容和方法
(1)利用氣象站設定的降水量容器對降水量進行田間采集。
(2)土壤含水量測定分別在播種期、凍水前后、拔節水前后、灌漿水前后及收獲后測定,用土鉆取0~20cm,20~40cm,60~80cm土樣,用烘干法測定土壤含水量。
(3)生育期調查對4個處理區分別在凍水前、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調查苗數和最高莖數,記載挑旗期、孕穗期、開花期、灌漿前期和成熟期。
(4)測產和考種對每個處理區中的每個品種選取2行(行長1m、均勻一致)進行田間出苗率、返青期等生育階段的調查,成熟后收獲調查區全部植株,帶回室內脫粒、考種,各處理小區全部收獲脫粒記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灌水次數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通過表1看出,參試品種的產量在4種不同灌溉條件下同時超過對照和平均數的只有滄6001、滄6003、農大211;在S0,S1,S2水平下的有冀麥32;在S3水平下有農大3432,滄6004和T49三個品種,但以農大3432增產最高,說明此品種是需水量較大的,而滄6003則減產;其余的品種表現不平穩和無規律性。

參試品種在不同澆水處理上的平均產量,全生育期S3處理比S0增產的幅度雖然最大,為325.88%,但比S2只增加了4.35%;S2處理比S0增產的幅度308.11%,比S1增產32.54%;S1比S0增產最小,為207.92%,但階段增產幅度最高,說明冬小麥澆凍水及拔節水是非常必要的,這與許多研究者的結果趨于一致。
滄6003和冀麥32兩品種在S3處理下出現減產,滄6001增產幅度較小,在S2處理下滄6001依然增產幅度不大,說明此品種對水分的虧缺反映遲鈍;增產較大的是滄6003(較S1增46.7%)、其次是農大211(增產37.6%),說明澆拔節水對增加產量是必需的。
對全部澆水試驗的參試品種進行方差分析得出:在S0處理下的參試品種未達到5%顯著水平,但產量以滄6001、冀麥32、滄6003、農大211超過對照較高;在S1、S2、S3水處理下參試品種均達到1%極顯著水平;通過新復極差測驗在S1和S2下滄6001、冀麥32、滄6003、農大211四個品種與對照均達到1%的差異顯著性;在s3下農大3432、農大211、滄6001、滄6004四個品種與對照達到1%的差異顯著性。綜合澆水處理可初步得出產量表現較好的品種是滄6001、冀麥32、滄6003、農大211,在S0、S1、S2的水平下能收到較好的產量;而在S3水平下僅有農大211和滄6001品種適用。
2.2 田間土壤含水量的變化動態
本試驗分別在播種、成熟以及每次灌水前后進行田間取樣測定,土壤含水量數據見表2。灌溉對土壤水分影響深度基本在0~80cm土層內,0~60cm土壤含水量灌水前和灌水后差異明顯,而80~150cm變化相對較少。

2.3 灌水次數對參試品種生育特性的影響
2.3.1 不同灌水次數對分蘗和成穗的影響 由表3可知,分蘗數和成穗率隨澆水次數遞增而增高。
2.3.2 不同灌水次數對發育階段的影響 除冀麥32品種在S3水平下不能夠在6月上中旬正常成熟外,其它品種在這幾次灌水處理下都能夠正常成熟(表4)。
2.3.3 不同灌水次數對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通過表5可以得出,株高隨澆水次數遞增而增高;每穗粒數隨澆水遞增而增多(冀麥32除外);谷草比隨澆水遞增而有降低趨勢,而以S2后表現嚴重;千粒質量的變化隨澆水遞增而增加,而S2后則表現有降低的趨勢,說明澆灌漿水對一些品種的千粒質量提高沒有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綜合以上各表和圖1可以得出,在天津具體的自然環境下,在水源緊缺或沒有灌溉的地區和有灌溉水但不充分的地區種植滄6001、滄6003、農大211品種,產量能達到1500-4500kg/hm2左右(如澆一次凍水);在水源較充足且有灌溉的條件下的地區種植滄6001、滄6003和農大211品種,產量能達到5250kg/hm2左右(凍水和拔節水);在水源充足且有灌溉的條件下只有農大211品種適應了,其它品種則對于水的利用率較低;由試驗還可以得出不同品種對灌溉次數的反應是不同的,因此,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品種,并探討不同灌溉條件下的增產效率,這樣不但可以保持較高的產量,還可以起到節約用水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廣才.華北小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52—156
[2]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對濟麥20籽粒和蛋白質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07(5):54—56.
[3]衛云宗.小麥抗旱性遺傳背景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8,31(3):30—36.
[4]栗雨勤.高產抗旱冬小麥新品種鑒定篩選方法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8,13(增):45—49.
[5]栗雨勤,張文英,彭海成,等.作物抗旱性鑒定指標-抗旱指數研究及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導報,2004(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