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勤
這里所說的水龍,其實是草龍,因為潑水故稱水龍,是人們用稻草編扎而成。水龍節,又稱草龍節,即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德江土家族舞龍隊伍沿街舞動水龍走街串巷,并接受民眾的潑水,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一
水龍節發龍儀式在德江縣土家族已有百余年歷史,儀式的具體程序如下。
(一)編龍。每年農歷五月初,土家族就會安排師傅分別編扎龍頭、龍身、龍尾、龍足,每節都綁上竹竿,再進行組裝,最后綁扎固定。龍身長8~13米,分別有9節、11節、13節、15節,每節裝有1~1.3米的木柄,以便舞龍人員使用。每村游行時均有公龍、母龍各一條,兩條水龍分別由男性、女性舞動。編扎水龍所用的主要是龍須草、刺竹。
(二)請龍。六月初六早晨六點,在一名水龍先生的帶領下,由二十名中年男性組成的舞龍隊伍前往河邊,焚燒香紙,行叩拜禮,向天神、地神、龍王祭祀,以此表達對龍神的敬畏與虔誠。
(三)起水。常常在起水地點,由水龍先生事先準備祭品,諸如五谷雜糧和三牲。在祭拜時,水龍先生請佛寶、法寶、僧寶三寶作證,并念叨祭詞,然后點火炬、豎龍旗、奏龍歌,預示水龍起水儀式完成。
(四)出龍。水龍游行的前一天,土家族家家戶戶都會蓄滿清水,準備潑水器具。水龍游行的順序是:第一列由一人手持令旗帶領隊伍沿著提前規劃的路線游行。第二列是鑼鼓隊,隨著隊伍的前進身體轉動進行擊打。第三列是舞龍隊伍。水龍先生呼喊“出龍”,水龍隨之翻滾、騰躍、盤旋,鑼聲、鼓聲、樂號聲同時響起。舞龍隊伍舞動水龍走街串巷,水龍所到之處,民眾紛紛舀水潑龍,或者互相潑水。龍頭為重點潑水對象,然后潑向龍身、龍尾、龍足。潑水越猛烈,水龍舞得越矯健。潑水越多,寓意吉祥如意、風調雨順。舞龍動作多樣,諸如穿騰、翻滾、游龍、8字舞龍等。
(五)化龍。水龍游行結束后,舞龍隊伍將水龍帶到河邊,由水龍先生點燃香、蠟、紙、燭進行拜祭,祈求龍神保佑土家族風調雨順。隨后,水龍先生組織舞龍隊伍將水龍放入河水中,任由水龍隨水流而去,意為請龍入水。至此,發龍儀式結束。
二
德江土家族水龍節需要準備的物品主要為水、香、祭品、水龍。
水,即吉祥水。土家族將水視為吉祥的載體,水利萬物,潤澤眾生。水源在生產生活中尤為重要,風調雨順則預示農作物豐收。而在發龍儀式中,土家族常潑水龍,或者集體相互潑水,潑水越多越吉利,寓意洗凈不吉利的事物,祈求雨水豐沛。
香。發龍儀式中的焚香,可視為溝通人神之間的通途。通過香霧縈繞,土家族將祝愿、祈禱等傳達給龍神,以求神靈知曉。
供品,即供奉給龍神的物品。發龍儀式中供品多為五谷雜糧和三牲。供品的選取講究品質俱佳,色澤鮮艷。供品數目通常采用單數,以三、五、七、九為宜。土家族向龍神敬獻供品時,需要以抑揚頓挫的音調念誦祈禱文,將訴愿告知龍神并祈求庇佑。
德江土家族水龍節發龍儀式內涵豐富,民眾參與度高,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儀式牢牢根植于土家人的文化情懷中,建構起神靈的神圣性與權威性,成為土家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發龍儀式又為神靈信仰提供傳播渠道,重塑信仰體系,使神靈以威嚴的形象展現于世。而神靈信仰作為發龍儀式的核心,也是水龍節的主要內容。神靈信仰元素在節日文化中的展現,讓民眾在儀式展演的氛圍里對神靈心存敬畏,也能享受溫情、體驗傳統、告慰神靈。人們在感受節日愉悅與歡快之時,也發出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祈愿。
土家族水龍節發龍儀式作為民族文化實踐與文化觀念的象征,傳遞著民族集體記憶,建構起民族傳統文化,有助于推動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