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嘉璐
【摘 要】 為使我國國際航運企業在“十四五”時期有更好的發展,梳理“十四五”期間國內外政治、經濟、技術和生態發展的總體趨勢,剖析在這種宏觀趨勢下航運業能源、干散貨及集裝箱總體需求趨勢,以及智能、綠色和安全對航運業帶來的影響。面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機遇,航運企事業應提高國際化發展能力、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關注兼并整合機遇、創新現有商業模式。
【關鍵詞】 “十四五”時期;國際航運企業;供應鏈;運輸需求
1 航運業面對的國內外環境
1.1 世界秩序面臨沖擊和重構
美國更加關注自身利益,在全球科技領域與我國競爭加劇。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民粹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有所抬頭,地緣政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些都可能對原有秩序。原有世界秩序造成重大影響和沖擊,之后世界將進入新秩序緩慢重構期。
1.2 經濟增長總體放緩
在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后,各國需要逐漸消除在疫情期間由于發放大量貨幣和紓困資金對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從經濟結構看,發達國家經濟對服務業的依賴度很高,但其服務業何時才能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仍是不確定的,居民收入下滑影響著全球經濟、地緣政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
1.3 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更注重安全和分散化
新冠肺炎疫情后,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關注將從效率優先轉為效率與安全并重。跨國公司供應鏈遷移和部分“去中國化”的趨勢有所增強。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有縮短的趨勢,近岸采購趨勢尤為明顯,區域貿易增長將快于全球化貿易。
1.4 我國將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國內消費,我國消費升級將帶動消費品進口,我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同時,國內需求增長也將繼續推動鐵礦石、原油、煤炭、鋁土、LNG和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保持增長。從我國貨物出口來看,我國的出口貨類結構將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量增速放緩甚至下滑,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繼續提升。我國鋼材、成品油、化工品等產成品出口競爭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1.5 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
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在快速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和物聯網為萬物智能和互聯提供了條件;5G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物聯網應用得到提速,促進了各行業的業態變革;正在崛起的超級智能(互聯網大腦)將給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帶來深刻變化。港航業與其他行業一樣,也正經歷著加速到來的智能化浪潮。
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對各行業的影響將進一步深化,商業模式更迭速度加快,傳統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綠色發展要求將進一步影響行業供給規模和結構。麥肯錫等國際機構預測,全球化石能源消費將在2035年達到峰值,天然氣需求在2035年進入平臺期,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推動電力需求加倍。全球石油需求在2030年達到峰值。綠色化將減緩傳統化石能源需求增長,清潔化能源占比繼續提升,石油供給中的傳統原油與頁巖油市場的博弈將加劇。
1.6 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全球金融體系將面臨調整
美國內外部矛盾加深,美元霸權背后的支撐有所動搖。在后疫情時代,我國GDP在全球GDP的占比更高,我國在國際規則體系中的話語權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將得以提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也將加速。世界貨幣體系對美元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并將轉向依靠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的更多元的貨幣體系,成為繼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的貨幣體系再一次大調整。
2 “十四五”時期我國國際航運 企業面臨的機遇
2.1 煉化產業發展帶動成品油、化學品運輸需求增長
我國汽車行業的“十三五”規劃目標未能實現,預計“十四五”期間汽車消費增長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將影響國內原油需求。石化企業進一步向煉化一體轉型,大型國有企業保持發展。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諸多民營煉化企業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產能逐漸釋放,以及外資企業大型化工項目的投產,將帶動石化產業鏈繼續延長,產業下游對成品油、化學品的運輸需求增加,國內及出口化學品運輸量占比提升。
2.2 LNG運輸需求增長幅度大于原油運輸
LNG等清潔能源運輸需求的增幅仍將高于原油運輸。《BP世界能源年鑒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LNG需求增長最快的5個國家是中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歐洲國家減少煤炭發電、加大LNG應用的趨勢仍將延續。我國能源結構也將繼續調整,“十四五”期間的LNG需求增長幅度仍將大于傳統能源。
2.3 亞洲的干散貨運輸需求增加較快
亞洲對干散貨運輸的需求將增加,歐洲對煤炭、鐵礦石等傳統干散貨運輸的需求將總體持平或減少,干散貨市場結構繼續調整。東南亞地區電廠、鋼廠的運輸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我國鐵礦石、煤炭等貨物進口運輸需求進入高位平臺期,大豆、鋁土、鎳礦石等小宗散貨進口增速較快。伴隨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投資合作加深,未來我國對鐵礦石、鋁土等項目的掌控權將增加,存在構建起長期穩定的COA合約的潛力。
2.4 科技助力提升集裝箱運輸供需匹配度
隨著全球供應鏈本地化發展,長江主干航線的集裝箱運輸需求增長少于區域內中短航線。 TEU以上大型船舶的訂單增速將放緩,船舶進一步大型化趨勢趨緩。集裝箱班輪公司即時訂艙、全程追蹤系統更為普及,集裝箱班輪公司不斷延伸岸上物流服務,構建全程物流體系,運力調配更為靈活。
2.5 “一帶一路”地區基建項目增長利好特種 貨物運輸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增速高于全球貿易平均增速,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進一步帶動特種貨物運輸。據克拉克森統計,2020年上半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承接工程項目的增速放緩,但仍在穩步上升。
2.6 智能船舶發展提速,船舶訂造成本下降
我國智能船舶沿著既定技術路線圖發展,自主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智能船舶上的船員配置將逐漸減少。航運業整體生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將催生航運業整體業態變革。全球范圍內船舶的設計和建造將更加突出節能和智能。后疫情時代船舶建造業將呈現融資成本低、船舶訂造量減少、船舶訂造價格降低的特點。
2.7 全球綠色化要求影響全球運力更新的速度和結構
全球航運界為了實現IMO制定的2050年碳排放減半的目標,需要從航運業各環節著力;但當前船舶即便都改用LNG作為動力燃料也不能完全減少碳排放。“十四五”期間,甲醇、氫能源等新動力船舶將進一步加快研發,預計2025年將開始建造非傳統能源船舶以滿足IMO規則要求。
2.8 航運保險助力企業提升應對風險能力
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強,極端天氣、海盜襲擊、網絡黑客襲擊、地緣危機等對航運業穩定運行帶來沖擊,航運保險通過產品創新為航運企業分攤和轉移風險。
3 發展建議
3.1 提高國際化發展能力
歐洲、日本領先的航運企業在將企業打造成為本土化的國際企業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第三國運輸業務占比較高。我國國內航運需求增長放緩,我國國際航運企業要實現由大轉強,必須要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和國際化運作能力。當前我國航運企業在全球網絡布局、國際資產運作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建議抓住我國部分產業轉移至東南亞等地區的時機,加快開拓海外經營網點。
3.2 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十四五”期間,國際航運市場在局部市場、局部時間會有運力短缺情況,但總體上供過于求。航運市場周期總體被抹平,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必須提升感知市場變化的敏銳度和市場的適應性才能應對市場的突發波動。逆周期性操作成為企業平抑周期波動、減小應對低運價的風險敞口的重要途徑。若企業能夠依托供應鏈調整和長期產業布局,簽訂穩定的長期航運合同則有利于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3.3 關注兼并整合機遇
后疫情時代,部分航運企業面臨航運需求下滑、成本上漲、現金周轉壓力加大等問題,維持正常經營的壓力加大。企業兼并整合的機遇增加,選擇與我國航運企業業務上具有互補性、協同性的優質資產進行兼并有利于航運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3.4 創新現有商業模式
集裝箱運輸領域通過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相對較多,而干散貨、油品運輸領域的商業模式創新不足。服務全球產業鏈、實現“端到端”的服務模式轉變仍未有效實現。在充分服務國內大循環、我國消費能力繼續增強的背景下,航運企業對接國內用戶的延伸產業鏈和服務鏈仍有巨大潛力值得挖掘。傳統物流業務盈利性不高,也已經成為一片“紅海”市場,航運企業必須通過與物流地產、新基建等融合創新,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