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甦 沈欣

在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宣誓就職的前一天,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在-20℃的戶外水池中用三進三出的冰浴洗禮搶占了國際頭條。此種冰窟洗禮并不是普京的首次嘗試,也不是他的獨家嘗試,而是俄羅斯東正教的一種傳統儀式。面對俄羅斯的酷寒天氣和風云多變的世界政治經濟局勢,普京以這種方式向民眾展示了他堅忍的意志,向世界昭示了俄羅斯人民和國家的強悍。
此前,俄羅斯牧師將新生兒放進冰池中洗禮的新聞也一度引起各國民眾的熱烈討論。“戰斗民族”究竟何以養成?俄羅斯如何在培養人的過程中賦予其 “戰斗性”?或許,我們可以從教育層面著眼,一窺其磨礪學生意志品質的妙招。
于嚴寒中堅持上學
回望俄羅斯歷史,從十月革命炮火聲中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高歌猛進,到二戰中秉承衛國信念殲敵的英勇不屈,再到當下世界舞臺上指點江山的擲地有聲,身處不同時期的北方鄰國給我們留下了品格堅毅、無所畏懼、英勇善戰的鮮明印象。 俄羅斯之所以被稱為“戰斗民族”,源于我們對其體魄強健、好勝心強和性格堅毅等民族特征的理解。
其實,俄羅斯人的“戰斗性”是在其教育活動中逐漸養成的。這一點,從他們引導孩童們應對惡劣自然條件的舉措中可窺見一斑。高緯度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冬日漫漫、冰雪連天,給學校教育的正常實施帶來挑戰。面對惡劣天氣條件,教育管理部門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和保障學校御寒采暖的前提下,為學校制定了嚴格的冬季停課氣溫標準。
俄羅斯各地因地制宜劃分停課氣溫標準,中小學對于低溫降雪等極端天氣的停課標準也有詳細的量化指標,依據地區和年級執行不同方案:小學學段(1—4年級)、初中學段(5—9年級)、高中學段(10—11年級)的氣溫停課標準呈遞減分布。俄羅斯1999年頒布的《關于人口的衛生和流行病學福利法》與《衛生和流行病學規范》聯邦法案中,針對不同地區中小學設定了不同的停課氣溫標準,其中,中部地區如莫斯科、特維爾等地,小學學段停課標準為-23℃或-25℃ ,高中學段為-31℃;烏拉爾地區小學學段停課標準為-25℃或-28℃,高中學段為-30℃或-32℃; 西伯利亞地區小學學段停課標準為-30℃,高中學段為-36℃;北部地區更甚,小學學段停課標準為-40℃,高中學段則達到-50℃。 倘若當地天氣預報跌破停課氣溫標準線,則做出學校停課的預判。
在位于北半球“寒極”的薩哈共和國奧伊米亞康地區(63.27°N ),只有當氣溫分別跌破-52℃和-58℃的氣溫標準時,低年級和高年級才可實行全面停課的舉措。-50℃的氣溫在這里較為常見,所以即使在俄羅斯全國公認的極端酷寒天氣下,學生也要堅持到校上課;由于當地緯度高,冬天白晝時間短,學生上學與放學時往往是頂極地嚴寒、踏皚皚白雪、于茫茫黑夜之中行進。
只要高于標準氣溫線且無極端天氣的日子,各學段學生均應服從相應規定到校上學。顯然,俄羅斯學生是在不斷鍛煉的過程中,逐步適應低溫與風雪的重重挑戰。嚴冬中堅持奔赴學校,是對孩子們 “戰斗”屬性的初步打磨。
以體育活動錘煉身心
俄羅斯重視學生的體質培養和意志錘煉,充分發揮運動對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錘煉堅毅品質的積極作用。結合疆域廣闊的地理優勢,各中小學都十分推崇戶外體育運動,針對不同季節特點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一年之中,寒冬最為漫長。為保證體育教學與戶外運動的頻率和質量,各地依據本地自然特點,開展特色體育運動。與停課標準相同,戶外運動也有一套涵蓋溫度指標、風速指標在內,根據不同地區和年級確定的開課標準。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倘若天氣條件符合中小學冬天戶外活動開展標準,學校會配備好運動用具,提醒學生做好防寒準備,每周進行時長1小時左右的戶外體育訓練。西伯利亞地區的學校則會結合當地環境,建設滑雪道和溜冰場,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運動的實地教學,培養學生不懼風雪的意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
除日常體育課程外,學校與教師亦會策劃戶外興趣活動和冬季趣味賽事,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的活力志趣。以列寧格勒州加特契納市第五小學為例,體育教師組織一、二年級的學生舉辦冬季趣味戶外接力賽,結合雪球、雪地等戶外環境因素,策劃出障礙跑、雪人角色扮演、雪球投球等特色環節,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拉近與冬日的距離,勇于應對自然挑戰。
俄羅斯中小學嚴格遵守規則,已實現標準運行常態化。通過戶外體育課堂和趣味活動,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感受力,提升學生在多變環境中的適應性,樹立學生對隆冬冰雪的無懼心態。總之,要達到鍛煉其體魄、磨礪其意志的教育目的。
國防教育中的“戰斗”意志養成
國防教育和軍事愛國主義教育是俄羅斯教育體系中較為突出的部分。除一般學校教育外,武備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在俄羅斯全國范圍內推行。不僅普通中小學校要開設武備課程或相關社團,俄羅斯還設有一些旨在為國家輸送愛國敬業、素質過硬、品行堅毅的年輕軍事人才和有獻身軍隊意識的軍事苗子的專門學校。學生在課程和實踐活動中接受國防教育和軍事愛國主義教育,在軍事化管理和訓練中練就強健過硬的身體素質,培養保家衛國的民族情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性。
長期以來,俄羅斯很多中小學與部隊、軍事機構等聯合建設軍事訓練基地,對青少年開展國防教育。根據俄羅斯國家課程要求,高一年級(十年級)要進行為期5天的強制性軍事訓練,內容包括戰斗訓練、消防訓練、戰術訓練、體育鍛煉和軍事醫療培訓等。除非能提供有健康問題的醫療證明,否則,所有十年級男生必須參加,女生自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斗民族”對男性陽剛教育的強硬態度。
走出學校課堂,在補充教育和其他青少年組織活動中,俄羅斯有多種多樣的軍事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磨礪其意志,如:青少年愛國組織“童子軍”訓練營、軍事化管理的兒童培養基地“少年海員俱樂部”、 博物館推行的青少年“重走革命歷史路”游歷團、以軍事訓練為主題的兒童地方夏令營……通過貫穿孩子整個成長歷程的多樣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塑造“能戰斗”“敢戰斗”的未來人才。
反觀我國教育,似乎已在不經意間淡化了讓學生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迎難而上、直面艱苦的內容。那些讓學生鍛煉體魄、錘煉意志、不斷挑戰自我的活動,似乎被什么更重要的工作遮蓋了,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地方。
(作者肖甦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沈欣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