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威
學校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形成與發展學生素養,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鄉土文化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對農村中小學教育意義尤其重大,然而隨著農村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村教育價值導向偏頗,部分地區教育中的鄉土元素逐漸遺失。
河北省晉州市第五中學(以下簡稱“晉州五中”)以培養學生鄉土認同感和愛國情懷為目標,對推行鄉土文化教育進行了有益嘗試。通過深挖鄉土文化教育的價值,學校開展了以鄉土文化促進教學的改革探索,將教學內容與鄉土文化有機結合,滿足學生多元的發展需求。
引入專家指導,強化鄉土文化教學理念。晉州五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本社區優秀鄉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體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為推動鄉土文化教育,邀請鄉土文化研究專家和教育專家,面向全體教師進行培訓;豐富拓展校園文化,開展戲曲、書法、鄉土文化、傳統體育等進校園活動;開設鄉土文化公開課,抓好鄉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
編寫鄉土教材,開設校本課程。基于晉州市的“梨鄉文化”,立足鄉土,編訂了校本教材《梨花文化與五中精神》,傳播梨鄉文化知識、經典故事及詩詞名篇,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營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勇于奉獻的精神。同時,學校以“傳承鄉土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養成良好習慣,擁有健康身心”為主題,創設了“梨花文化與五中精神”“安全、文明、禮儀”兩門校本課程,以求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共同成長。
校本課程主要在初一、初二年級開設,納入課時計劃。每一專題學習結束后,教師組織對學生進行考核,并提交課程實施總結。此外,還對評價模式進行創新,采用測試、小論文、實驗、設計、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成績折算成學分,納入學生學期評價之中。
以學校為主導,打造社區文化空間。通過改造校園設施對內部空間進行整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有鄉土特色的學習環境。100多米長的“梨花文化墻”,介紹了梨的歷史、特性、文化典故;《梨花賦》詩碑以“傳播芬芳、奉獻甘甜”為主題,弘揚梨鄉子弟的敦厚品格,勉勵師生勤奮學習,報效故土。通過整合校園內部空間,做到“使每一堵墻都說話”,營造良好文化環境。“國學校園”在教學樓及實驗樓內打造國學文化廊道,沿著學校甬路建設古典成語圍欄;“五中校史館”分九個專題總結回顧學校的輝煌歷史,通過緬懷先賢,激勵師生砥礪奮進。
通過抓好校園的凈化、亮化、綠化、美化、教育化,著力構建一個布局合理、整潔優美、寧靜有序、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的校園環境,使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園地,用富有內涵的文化設施熏陶、教育學生。
立足鄉土實際,弘揚傳統體育特色。晉州市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民間有豐富的文體活動形式。晉州五中是石家莊市內首批“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之一,堅持走特色體育教學之路,同步開展“足球、田徑、象棋”三大課程。學校將傳統體育訓練和足球訓練相結合,2017年獲批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此外,田徑隊也在歷屆石家莊市中小學田徑錦標賽中取得優秀成績。
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在和諧的氛圍中挖掘和釋放學生的潛力。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引入鄉土文化教育,將學科課程與鄉土文化資源相結合,培育學生的鄉土情結和親情觀念,讓學生理解家國情懷的真正內涵。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有助于實現國家課程、鄉土課程以及學生德育的共贏,讓學生在學校的搖籃里孕育蓓蕾、驚艷綻放。
(作者單位:河北省晉州市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