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近年來,雖然農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日漸受到重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分教師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新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農村小學教師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對教材吃不透、把不準。認為教材換湯不換藥,雖然變了樣子、換了名稱,但還是些“空洞”“大而泛”的東西。只關注教材中的文字,忽略課題、標題、欄目、主持人、范例等構成要素,不能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和單元結構,也不會去考慮教材遵循哪些教育規律、是如何聚焦學生的生活和成長的。
說教式教學繼續存在。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上課時總習慣道理先行,然后事例證明,最后加以總結性論述。久而久之,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喪失了興趣,甚至產生反感情緒。
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道德內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要素,這是21世紀以來德育課程改革的主導思路。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考慮民族差異、區域差異、生活習俗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完全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說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改善農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對策
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教材。教師不僅需要知道教材的內容和設計意圖是什么,還需要了解課程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在培育學生的素養。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名稱發生了數次變更,由《思想品德》改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現在又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名稱變化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變化,這要求教師深刻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我們要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學校、家庭、社區有著密切關系,是通過對學生生活和成長中的問題的探究來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同時,也要認識到,法治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要注重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把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
教師要積極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活動性、主動性的學習途徑。思政課教師必須明白:現在強調的“核心素養”指的是要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索學習,現在的教育理念已經從研究課程轉到了研究學習。
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核心來建構課堂,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主動觀察、實踐、討論、思考。比如在上《餐桌上的浪費》一課時,先不給學生預設價值觀,而是讓學生自己觀察和認識餐桌上的浪費現象,了解浪費食物的嚴重后果,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糧食”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課程,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技能、價值判斷能力、對道德原則的領悟都應該在活動中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而應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求,據此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改造,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比如《保護民間藝術》一課中講到“鳳陽花鼓戲瀕臨失傳”時,學生因為對鳳陽花鼓陌生而不容易進入情境,如果教師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取學生知曉的民間藝術進行講解,將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開展探究活動。
教師要當反思者、學習者。自覺的教育者,不只是傾聽者,還必須是反思者,要有自己的思考。在上完一節課后,教師要進行整體教學反思:這一節課上得怎么樣?哪個地方處理得精彩?哪個環節設計得欠妥?學生有沒有主動參與?學生的道德認知和情感有沒有得到發展?有反思,才會知不足;知不足,才會有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另外,思想品德任課教師還應該是學習者,要不斷地進行道德學習,更新道德觀念,增進對學生生活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實現道德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陽信縣河流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