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瑜


要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發揮更大作用
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國企改革行動三年計劃的第二年、第三年,跨到了“十四五”,要考慮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繼續推進能夠支持“十四五”規劃的順利實施。
“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可歸結為兩個,一個是叫國內大循環,另一個叫國際新循環。就國內大循環而言,是加快消費內循環與科技內循環的形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要支持消費內循環與科技內循環。消費內循環是“十四五”的重中之重,最迫切問題是如何促進低收入家庭或個人的收入較大幅增長。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要從國民收入一次分配打開突破口。截止到2019年,我國的GDP總量99.1萬億,2020年我國的GDP總量將接近102萬億。在2019年99.1萬億的GDP總量中,勞動收入占比約為46%,這個比例低于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也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還低于我國2001年的水平。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前,GDP總量中勞動收入占比已經提高到51.5%左右,然而到2019年又下降到46%。“十四五”期間,應大大提高勞動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把勞動收入占比提高8-10個百分點,拉動收入大幅增長,促進消費內循環。
國有企業對國民收入一次分配發揮作用,要推進兩個改革。一個是要通過管理轉型提高勞動附加值及職工的勞動報酬,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在過去的10年,國有企業資產規模大幅度增長,但是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員工的平均收入大幅度下降;競爭性國企要大幅提高普通職工的收入,還要通過公平合作支持協作配套企業的員工收入增長。另一個是要提高資產折舊率,國有企業要加速折舊并嘗試一次性折舊。科技內循環離不開資產折舊率的提高,國有企業支持科技內循環的重要改革措施,就是加速折舊,加快折舊,通過加速折舊與加快折舊,提高設備折舊率,促進科技創新的加快。
要著眼促進國企回歸實體經濟及創新能力提升
首先,國企要通過改革深化而成為振興實體經濟及產品創新的主力軍。資本的“脫虛向實”也包括了國有資本,要圍繞促進其回歸實體經濟而深化改革。國有企業只有真正回歸實體經濟,才能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國有企業要圍繞產品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在“十四五”期間重視產品與技術“卡脖子”難題的解決,力爭在幾個方面能夠有所突破。
第一,加快研發生產在國際市場具有相對不可替代性的多種產品。不可替代性產品更能提升研發突破及科技創新應用的影響力,也更能提升中國產業及企業與全球供應鏈的黏連性。北京具有很大的研發突破及科技創新應用的不可替代性潛能,研發突破及科技創新應用要向產品端傾斜,加快研發生產在國際市場具有相對不可替代性的多種產品,滿足國內市場尤其國際市場更多的新消費需求。
第二,全力研發打造在國際市場具有完全不可替代性的材料或部件。與加大研發突破及科技創新應用投入推出更多的原創產品相比,研發打造在國際市場具有完全不可替代性的材料或部件,突破的難度相對更小、時間進程相對更快。加強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并集結優勢力量全力研發打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完全不可替代性的材料或部件,對于研發突破及科技創新應用的意義更大。全力研發打造在國際市場具有完全不可替代性的材料或部件,可以提高中國某些出口不可替代性的支持支撐作用。
第三,瞄準即將爆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突破幾個可自主的核心點與關鍵環節。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爆發,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發達國家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前的若干重大技術現狀下,中國產業及企業沒有實力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的若干重大新技術應用全面投入。但是,可以瞄準即將爆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突破幾個可以自主的核心點與關鍵環節,獲得掌握產業制高點的自主知識產權,打造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鏈條,提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第四,規劃及研發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某些顛覆性工業制造技術。面對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科研創新及應用規劃要考慮如何加快某些領域能夠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要與打造產業化導向的專利布局緊密結合,通過出臺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化加快的配套政策,支持智能化、信息化等核心領域的技術創新應用突破,形成能夠占據高端市場的專利組合。以這些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專利組合,促進某些顛覆性工業制造技術的突破,更有利于產業融合的加快。
其次,國企要加大“資企分離”改革力度,使其專注于產品創新與科技創新。“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改革深入要加大“資企分離”改革力度,實現國有資本運營與國有企業經營各司其責。特大型大型國企對“資企分離”改革大多是觀望,不太愿意從資本運營中脫身,也不支持把資本運營職能剝離到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與運營公司。整體而言,國有資本運營與國有企業經營的“資企分離”改革仍然十分緩慢。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國企包括特大型、大型國企仍然是資本運營與產業經營的混雜,產品創新、科技創新及產業經營的能力弱。因此,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第二年第三年,要加快推進“資企分離”的改革。通過“資企分離”的改革。國有企業把資本運營職能剝離到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與運營公司,使大多數的國有企業回歸實體經濟,從事產品經營、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支持實體經濟國際競爭力提升。
要定位于遵守競爭中性原則而更好地參與國際新循環
“十四五”期間的國有企業改革要解決競爭中性原則的遵守問題。中國更大力度與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也要求國有企業自覺遵守競爭中性原則。
除此以外,國有企業只有遵守競爭中性原則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新循環。“十四五”期間的國際新循環主要是三大市場的國際競爭。
第一個是美加日韓澳歐英以多個雙邊貿易協議緊密抱團的發達體市場。美加日韓澳歐英之間通過簽訂“零關稅、零補貼、零壁壘”的雙邊貿易協議而建立多個自由貿易區而緊密抱團。這些多邊雙邊貿易協議往往還涉及其它發展中國家,如美墨加協議涉及墨西哥,再如日本、歐盟與越南簽了包含零關稅零補貼零壁壘約束條款的自由貿易協議。發達體市場約有14.46億人口,人均消費約為中國的7.8倍,對中國產品需求潛力仍十分巨大。
第二個是美國實施印太戰略而加強對相關國家支持所形成的印太新市場。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實施,在印度洋太平洋出現了六個超過或即將達到1億人口的出口高增長的國家,分別為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簡稱印越馬菲印尼墨)。印越馬菲印尼墨總人口規模超過20億,人均消費是中國的72%左右,但55%人口在40歲以下,消費增長潛力大。美加日韓澳歐英支持印越馬菲印尼墨加快替代中國的出口與進口。
第三個是中國這一最大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過42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形成了體量很大的市場,是最大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國約14億人口,消費增長潛力較大,人均消費高于印越馬菲印尼墨,但是,遠遠低于美加日韓澳歐英。
“十四五”期間的國際新循環,主要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與美加日韓澳歐英的發達體市場、印越馬菲印尼墨的印太新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參與國際新循環,不僅要依賴有競爭力的產品,還要依賴其能夠遵守競爭中性原則。因此,國有企業“十四五”期間的改革要解決如何推進國有企業自覺遵守競爭中性原則的問題。
編輯/馬曉雨